人才是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关键
2019-11-17李少波
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理念、环境、课程体系、文化等多方面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在于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而创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紧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紧缺,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容忽视的一大弱点。技术型人才的紧缺导致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型人才的价值,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
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社会治理、组织模式、产业以及商业体系框架的变革,对传统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挑战,对于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如何培养新型的工科创新型人才,需要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工科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加强科教融合协同创新与产教融合,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环境建设。以科教融合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健全寓教于研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学术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完善实验实践平台对学生开放管理制度,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实验实践条件和实验实践内容手段进行系统的改革,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
改革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立先进理念和科学价值观,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对创新设计、工程创新等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认识新趋势、求索新知识、创造新技术、追求新梦想。创新源于实践,源于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理解和前瞻。这就要求创新理论教育与创新案例研讨分析、创新实践紧密结合。
培育创新文化。在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文化。美国尊重和鼓励自由探索、创新创造。德国是后起的制造强国,具有富有特色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先进的工业标准以及职业教育。法国、意大利具有深厚文学艺术底蕴与工程技术融合。我国需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尊重创新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文化。
当前,我省正处于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集中力量推动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需要创新驱动,需要更多的优秀产品、优秀人才。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支撑与保障。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
建议构建工科“14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 ”是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4”是校内课堂、竞赛课堂、实践课堂与网络课堂;“3”是实施珠峰计划、卓越计划、自强计划。瞄准《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依托“校内课堂、竞赛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四个课堂构筑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环节,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响应“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号召,引入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和实践平台;针对学生学习层次性需求,加快实施“珠峰计划、卓越计划、自强计划”三个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