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特大城市”西安怎么看?
2019-11-17粉巷财经沈三
文 / 粉巷财经 沈三
前两天,贵州清镇市二年级学生小耀天,因为期末考试得奖状,走出“六亲不认”的逆天步伐,刷爆网络。
随后,因GDP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郑州晚报也迫不及待官宣:“请叫我特大城市!”
据说,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回家敲门的姿势。
这几天,相信全国有很多学生被父母指着视频,继续“别人家的孩子”云云。
这几天,相信也有很多西安网友在琢磨,明明城市基底更占优势,奈何几十年下来,“别人家的城市”抢先迈入万亿俱乐部?
小县城的逆袭
尽管名列我国八大古都之一,郑州前身不过县城而已,解放之后设市,再到1954年,郑州才成为河南省会。
但《郑州晚报》此次官宣却底气十足:2018年郑州市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增长8%左右;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GDP上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被视为评判城市发展的两大指标。
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同时达到上述两个指标的城市,除了北上广深,只有重庆、天津、成都、苏州、武汉5座城市。
虽然宁波、佛山2018年有望与郑州一起迈入“万亿俱乐部”,但人口破千万,两座城市还需待时日。
反观西安,据西安发布消息,2018年GDP增长率预计为8%,总量突破8000亿,户籍人口接近1000万。
可以说,人口规模方面,西安并未落后,但在经济总量上,西安距郑州大致还有两年的差距。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郑州GDP就已经赶超西安。
据两城统计局资料,1978年,西安GDP为25.35亿,郑州20.3亿,领先郑州25%左右。自1983年后,两地GDP就出现交替领先的态势。到了1995年,郑州以386.4亿超越西安的330.35亿,格局再未改变。
发展历程上,1990年,西安GDP较郑州先一年破百亿。但GDP突破千亿大关,郑州只用了13年,2003年达到1074.1亿元。西安则用时15年,在2004年才达到1102.39亿元。
随后,郑州再用15年,GDP突破万亿大关;而西安……
西安输在哪?
一个直观感受是,郑州工业更为强劲。
2017年,郑州第二产业产值达4247.5亿元,西安仅为2596.52亿元。
三产比重方面,郑州直到2016年,第三产业产值才超过二产。至于西安,2000年的三产比重已超过50%,2017年更是高达61.49%。
我们常说,工业是“一业定乾坤”。
尽管高比重的三产是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但二产羸弱必然拖累三产的发展——这也正是西安一直以来的痛点所在。
不妨来看,西安三产占比虽然60%以上,但事实上,早在2012年,郑州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西安,2017年更是高达4724.1亿,同期西安为4594.25亿元。
补足工业短板,正是西安这两年发展的主要方针。
那么,两座城市在工业上的优劣势又如何呢?
主要发展方向上,两座城市极为相似,均为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及医药产业、食品加工制造、物流等。但因为各自资源禀赋,未来发展也必然有所不同。
以富士康为例,选择布局郑州,除当地政府给出的优惠条件外,有两点优势显而易见:
其一,郑州为中国最大的陆路交通枢纽,运输极为便捷;其二,河南拥有近1亿人口,可以提供大批劳动力。
西安,腹地人口难以与其匹敌;交通方面,即使“米”字形高铁成形,依旧难与郑州争锋——毕竟,西安铁路局是从郑州铁路局分出来的。
不过,西安的高校资源,对郑州而言是不可比拟的优势。后者虽然拥有高校50多所,但仅一所211,即郑州大学。
再者,西安工业呈现出高精尖制造强于传统工业的格局。
在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利用好更为出众的人才优势和科研资源,相信西安工业未来会更具发展潜力。
能否守住“前20”?
此外,于西安而言,一个明显劣势在于,主城区之外的区域经济的薄弱。
2017年,西安主城区(雁塔+碑林+未央+新城+莲湖+灞桥)GDP为5043.1亿,至于郑州主城区,大致算了一下,比西安主城区是要少不少的。
然则,郑州县域经济表现强劲,这是其GDP领先西安的关键因素。如巩义、新密、新郑的2017年GDP,均超过700亿,荥阳也接近700亿。
回到西安,除长安区GDP接近800亿,高陵为377亿,其余非主城区体量均为一两百亿。
不过,郑州因主城区经济集中度较弱,常能听到对其城市面貌的吐槽:“小郑县”“大县城”等等——尽管西安此前也常被称为“国际化大县城”,但近些年,城市面貌已大有改观。
相对于郑州的“特大城市”官宣,2018年,西安经济也有自己亮眼的表现:GDP前三季度连续超越烟台、济南、大连、泉州,事隔38年重回国内城市前20。
当然,2018“期末”排名目前尚待最终确定。
且有必要一说的是,甫一进入2019年,济南合并莱芜即获官宣。从2013年首提济南莱芜一体化,到如今不过6年。
据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济南和莱芜的GDP总和为6612.71亿元,明显高于西安的5884.31亿元。
区域合并,也是近年来省会城市做大、强化辐射带动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济南如此,成都如此,合肥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