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秋
——绽放在书画园地的一株红梅
2019-03-13宁哲
文 / 宁哲
书画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出道最早的一位实力派女书法家。
她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功勋书画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凭着自己一身好苦,苦学、苦练、坚持,一步一个坚实的脚窝,走到今天。
她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人,每年都会为儿童公益事业以及各类慈善事业,无私捐赠自己书画作品近百幅。
她,就是女书画家,李艳秋。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52年腊梅盛开的季节,李艳秋降生在辽宁省省会沈阳市。尽管她并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但,不知道不等于就不存在。事实上,在她出生不久甚至还未面世的时候,父亲就已经规划好了她今生的使命就是书法。因为喜好书法的父亲,立志自己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学习书法,走书法之路。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书法挣钱的意识,只是喜爱书法的父亲觉得这个传统文化绝不能断在下一代。他自己充当老师教孩子们书法还不够,还将李艳秋和哥哥、姐姐、弟弟一起推介到专业老师那里学习书画。之后,李艳秋随父母来到西安,这座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古城,使得父亲再次痛下决心,领着他膝下4个儿女,同时拜师于专业书法家门下。可是,书法老师教学极其严格,经常对学生们打板子。时间不长,受不了罪的学生们都陆续不去了,只有李艳秋坚持了下来。一是因为她吃得了苦,二是她学习中表现出的书法天赋,深得严厉老师的喜爱。
1968年,16岁的李艳秋本想继续学习深造,却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卷了进去,她被下放到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修理地球。好在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李艳秋的书法特长很快被生产队所看中,她经常被安排给生产队和村上写大型标语。一个女孩子家,站在高凳子上,手持大排刷,在高大的土墙上书写“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当时很流行的宣传口号。这期间,她虽没有多少时间临帖,却在实践中结结实实的锻造了自己的笔力。
1970年回城后,18岁的李艳秋被安置在钟楼解放市场(今开元商城前身),李艳秋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稳定工作,她将八小时之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书法学习上。一回到家,就躲进她的楼阁,回到宿舍就伏在木箱子搭建的书案前,舍不得将一分钟时间花在和其她女伴一样的逛大街游商场上面。
最初,李艳秋是真草隶篆都写,张猛龙的魏碑楷书临帖多一些,但是在研习中她却慢慢喜欢上了隶书。由于喜欢,所以执着。她觉得,学书法,不能像蜓蜓点水,这里一口那里一口不行。学书法就要像打井一样,定要将井打深,打透,打出一汪水来!她临遍了汉碑大观,隶书的各种风格她都予以掌握,而且在实践中,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不同场合不同诗词不同意境,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幻出不同风格……这个时期李艳秋的个人书法风格已经形成,陕西新生代女性书法的书风已经跃然纸上。纵观李艳秋的书法,虽然都是隶书,但其风格迥异,有的雄浑饱满,有的圆润洒脱,有的看似纤细却非常劲道有力……从碑帖的角度欣赏,时而有张迁碑的味道,时而有石门的味道,时而有史晨的味道……使她的作品既有传统,又见新意。形成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机会永远是给那些努力之人预备的。1980年,祖国的艺术天地开始解冻,全国举办了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陕西初选50人,入选17人,李艳秋与石鲁、陈少默、刘自犊、宫葆成等大家同时入选,李艳秋成为陕西最年轻的入选者。不久,检验她成果的机会又来了。当时有接待外宾的西安友谊商店,代销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作品,李艳秋的隶书书法作品,深受外宾喜爱。一次次书法作品一亮相就被购一空。至此,有“童子功”之称的李艳秋,历经人生20多个春秋的挑灯夜战,20多个春秋的刻苦钻研,20多个春秋的孤独寂寞,终于换得了沉甸甸的经济回报。紧跟着,书法再次改变了她的人生,由于她书法作品得到外宾的青睐,她有幸被调入当时人们比较羡慕的西安友谊商店,成为专柜对外交流的“友谊使者”。
好学上进的李艳秋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躺在功劳薄上悠哉游哉,而是继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西安友谊商店时,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李艳秋,却毅然选择到西安美术学院进行学习,她要一方面进行书法深造,另一方面拓展绘画天地。通过高等学府的系统学习,长期从事书法实践的李艳秋,多了一副理论知识上的新翅膀,使她在艺术的天空里飞翔得越来越自如,越稳健,最终实现了中年突破—迈入陕西教育学院,由之前的书法爱好者,一跃成为一名高校专职书法教育者!
走上高校书法教育讲台后,李艳秋依然刻苦进取,自己给自己脖子上套绳索,自觉扎进西安交通大学进行深造,历时数年撰写并出版了《隶书实用章法》,它以章法研究为主题,展示并分析了书法者所遇到的各种隶书章法:扇面、中堂、楹联、条幅、横批、长卷、册页、门方……几乎无所不包,她将自己对隶书的理解与独到见解,倾注其中,传播给莘莘学子。她之所以对自己近乎于刻薄的要求,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负一位职业美术教育者的称谓!
赠人梅花 手留余香
在书画圈子里,提到李艳秋,只要是认识她的人,都会说“那个人没架子”“那人是个热心肠”“那个人肯吃亏”……
在家庭,李艳秋再忙再苦再累,双亲都是自己亲自侍奉到老。
对待老师,她始终秉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无论是早年教过她书法的蔡铭武老师,还是将她收作弟子的书法大家沈鹏,包括一路走来像钟明善、吴三大、茹桂等先生,多少年的春节,她都要挨个给老师们拜年。平时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她都谦恭的始终不忘前辈们对她的提携与扶助。
在书画同行,她从不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从来都是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艺术,甚至对嫉妒自己的同行,她也能春风化雨化干戈为玉帛。那是在一次书法大赛中李艳秋获得了大奖,结果有一天,一位没获奖的书法同行来到了李艳秋单位,质问为什么李艳秋获奖而自己没获奖。这个近乎于神经质的问题,要是遇到一般人都会被问得失去理智,歇斯底里的予以回击。但是李艳秋没有,她和声细语的给对方解释,她说自己的书法并不好,是她年轻又是女同志给予鼓励吧。同时,她又掏心掏肺的给书法同行探讨书法之要领。下班时候,那位书法同事也跟着李艳秋来到了家里,他是想全方位了解李艳秋,看她的书法成就到底是怎么获得的。
回到了家里,李艳秋将书法同事安顿在沙发上坐下,斟了一杯水,完后就是小跑着干家务,在卧室和灶房来回穿梭。因为病床上躺着脑梗的父亲需要料理,家人的饭菜需要赶时间做好,还要做好自己下午要带的饭。就那样,李艳秋还要抽空断断续续和坐在一边看李艳秋小跑的书法同行聊上一两句,人家是客,不能冷落了不是。瞅着李艳秋在家里的窘相,书法同行不解地问李艳秋:家务这么繁重,你什么时间练习书法?
“晚上家人睡后,早上早起两个小时,挤时间呗”。书法同行彻底闭口了,深深的自责充斥着他的心扉。事后,这位书法同事居然主动撰写了一个关于李艳秋的长篇文章,发表在省级报刊上。
在教育学院教授书法以来,李艳秋不仅将自己所掌握的全部书法知识无私奉献,还用捐献自己书法作品的资金,为陕西省高校书法展的获奖作者置办奖品鼓励他们。
担任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期间,省书协欲出版全彩180个页面的“首届书法大展作品集”,存在经费不足问题,李艳秋又站出来捐赠自己的作品,用卖掉的润笔费,使得雷珍民主席题名“首届书法大展作品集”两部书籍如期出版。
担任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委员期间,为了救济失学儿童,李艳秋亦曾无数次无私捐献自己作品,给他们送去物质和精神的救济与温暖。
……
赠人梅花,手留余香。一枝花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却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心底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会在各自的心中慢慢升腾、弥漫……李艳秋始终觉得,一个艺术家不光要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更应该具备一颗怀柔大德之心!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赞美梅花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美德的诗句,不正是李艳秋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