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治水 兴黔富民
2019-11-17王伟康
治水,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话题和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精彩的治水兴水文明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老水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是有效保障水安全的治本之策,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但贵州又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山高坡陡,有水难留,加上早期贵州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矛盾较为突出。为解决贵州的水矛盾,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贵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水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矢志不渝大兴水利,举全省之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水利亦是如此。为尽快恢复生产,保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上饭,贵州持续不断兴修水利,开启了治水兴黔的时代。到1978年,全省修建的各种坝型水库达1000多座,灌溉面积达到845万亩,是解放前的4倍。
改革开放后,贵州水利全面起步,中小型水库、农村小水电、水土保持、河道治理、饮水工程、水利法治等全面推进。截至2010年,贵州打捆开工了18个“滋黔”一期工程,贵州首个大型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全省建成水库2094座,年供水能力达到92亿立方米,总计灌溉面积达到1372万亩,建成中小水电站1373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35平方公里。这一时期,贵州水利由过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逐步向为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服务转型。
“十二五”以来,贵州水利改革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国务院批复的《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的布局下,相继启动了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等战略行动。8年半时间水利投入近2500亿元,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通水,开工建设以夹岩、马岭、黄家湾为代表的骨干水源工程379座,水利工程年供能力达到122.9亿立方米,总计灌溉面积达到2438万亩,2000多万农村群众实现“饮水不愁”,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绿色水电、江河治理、水利扶贫、水利改革、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贵州水利历史以来投入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70年来,贵州水利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从保障粮食安全向经济安全再向生态安全的重大转变。70年来,贵州坚持治水之道,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治水兴黔,历史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