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社会提问推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
——《希望,就在这代青年身上》采写回顾
2019-11-17纪涛
文/纪涛
新中国的新闻人物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即直面当时社会重大时政提问,推出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以真实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独特的典型形象,感染启发读者,推动社会前进。新中国的新闻人物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首篇是魏巍1951年4月11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战地采访《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争最为激烈之时,“最可爱的人”的生动事迹使中国人民坚信,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
一
1990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中国改革开放还有希望吗?中国青年向何处去?中国青年还有希望吗?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时政提问,也是全世界的聚焦点。我当时是北京日报的记者,负责报道大学新闻,平日常常在首都的大学校园里和师生们交流信息,帮助大学校报的通讯员们在北京日报刊发校园新闻。看着一些大学生沮丧迷惘,听到社会上对青年人的种种非议,特别是对改革开放前途的质疑担忧,我也十分着急,更想寻找答案。
1990年元旦前,我在北京理工大学采访时得知,该校是我国首批与西德柏林工业大学共同培养博士生的大学,那时,西德和东德还没有统一。“派出去的优秀博士生能如期回国吗?”我问该校校报的通讯员鞠红。鞠红说:刚刚就回来两个呀!之前回来的也没再走!“好新闻!”我立刻兴奋起来,马上给该校朱鹤孙校长打电话,想采访这些青年教师。朱校长当即说:明天来吧,我给你开个大名单!
校长朱鹤孙教授的这个大名单出乎我的意料,里面不仅有留学德国法国的优秀博士,还有没出过国却成绩斐然的青年教师骨干,勤奋向上富有魅力的大学生辅导员,勇于改革创新的后勤管理人员……朱校长说:一所大学需要一群优秀接班人。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延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大学自然科学院,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这是新中国的希望啊!现在我们学校的教工中,有与钱学森等一起回国的老一辈留学生,也有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还有五六十年代毕业的老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带动着我们今天的青年一代呢!朱校长一一向我介绍着,特别强调“希望,就在这代青年身上”。他的宽广视野和深厚学识,为我的采访与写作打开了眼界。我这篇报道的副标题是“记北京理工大学一群优秀青年教师”,但他们的身后,挺着中华民族坚实的脊梁;他们讲述的,恰是真实历史和美好未来的契合。他们回答的,就是当下最尖锐的大提问:这代青年充满希望,我们中国充满希望!
二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成功之母。记者在采访中,首先是被感染者,受启发受教育者,提升思维格局和思想境界者。我和鞠红随即连日采访了十几位青年教职工,最终选择其中五位独具新闻特色的佼佼者。我们遵循新闻人物报道的写作规律,笔触放在新鲜的故事及精辟的见解上,记叙讲究客观真实,文字要求简洁质朴,体量控制在三千字内,以新鲜快捷促使读者融入其中。这篇报道一个元旦假期就写完了。1月3日晚,值夜班的总编辑看到我的稿子:“按期回国的孙逢春说,西方给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比欧美日本的少得多,为什么?中国穷!我们总不能让中国老穷下去吧!中国的事还要中国人自己干!”总编辑说:这话里有信息,有情感。他于是做了个小标题“拳拳赤子心”。当他念道“6月4日,联邦德国的导师打来电话询问,匡镜明仍说:我走不开——现在全力以赴地干。”“这位导师说,你的写字台、计算机,我全给你留着,你随时可以回来。”总编辑说:这就是真实独特的典型事实。他又用这位导师的话做了第二个小标题“中国人,有志气”。1月4日,这篇报道在北京日报一版头条见报了。
1月1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原文转发了我们的这篇报道,并配发编者按:《推荐一篇好文章和一篇好报道》,编者按写道:“《希望,就在这代青年身上》,说的是北京理工大学一群优秀青年教师的动人事迹。这些青年教师,有的一直在国内,有的从国外留学回来,他们都是同代人的佼佼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我们国家尽快富强起来,自觉地作出了许多奉献和牺牲。这篇报道很感人,本报予以转载。”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也予以摘要播出,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也进行了全文转载。
三
我在退休前,一直不断跟踪报道着这群优秀青年的新闻,都是我们中国的新历程:孙逢春成长为中国电动车辆工程科技的重要开拓者,2008年他主持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电动大客车行驶在北京奥运场馆,又出口到欧美,现已全球产量第一。当年没有出国留学的冯顺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了,作为国家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重点学科首席教授,被邀请在国际未来陆战武器论坛上做主讲。匡镜明就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带领该校进入了世界500强大学……
1990年至今,弹指近三十年,当年的尖锐提问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了,更加充满希望。有幸记录下这一进程,是新闻作品的真正魅力,也是新闻记者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