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新华人的思想重塑之路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青年创业团队奋斗纪实
2019-11-17□文/魏骅
□ 文/魏 骅
一、探索是什么?是走进没有一片舒适区的战场
加入全媒报道平台已经三年了,而柜子里仍然保留着“国家相册”2017年新年特辑《心中的牵挂》修改过的十余版脚本,重新翻阅厚厚的一摞脚本,看着上面红黄蓝绿的批示和标注,从最开始有些盲目的素材堆积,到后来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回想起团队每一次自信满满的送审,一次次颠覆性的推翻修改,从期待一次性过关,到期盼着文案上出现“有进步”三个字,每一次颠覆重构背后,都有无数个日夜的搜集和思考,也正是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大海捞针过后,才慢慢追寻到了全媒报道的轨迹。也正是从那时起,全媒报道平台的青年人怀揣着微电影《红色气质》尾声中“远方,有我们和父辈的梦想”,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探索历程。
还记得2017年第一次与国内一线视觉创意团队创意比稿,虽然创意不存在输赢,但大屏幕上看都没看过的创意参考,想都不敢想的视觉特效,听都没听过的辅助软件,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差距之大,也明白除了内容为王的坚守,形式创新之路我们才刚刚起步。
还记得那一天会后,每个人都下载了至少10个相关辅助软件学习,还记得连续7天一连几十个成熟创意被视觉团队否定,还记得那一个月,我们恶补了至少1万条创意短视频……和专业的市场化团队赛跑,我们很吃力,我们能做的就是一边奔跑、一边学习。
“新华社的团队是唯一全程全天跟场的团队”,一位执行导演说,“合作过很多的媒体、客户,大多是创意阶段一起讨论,有的甚至将脚本任务都交给我们,而新华社自己写脚本,而且从筹备到拍摄,从素材剪辑到配乐调色,全部都要在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一句“从来没有过”的背后,是从2016至今,每一个清明、五一、端午、 十一、元旦小长假以及数不清的周末,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走过嘉兴、湘西、枣庄、沈阳、阿尔山、遵义等几百座城的清晨5点,我们见过北京、上海、杭州每一个剪辑室外的日出日落、三更半夜,我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蒙北雪原掉入过齐腰深的雪沟,我们在摄像机因过热罢工的甲板上被烫得跳脚,我们扭过脚、撞过头、流过血,我们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睡,不敢吃“白加黑”的黑……
二、创新是什么?是做出能够感动自己的作品
2018年下半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做了两件大事:一部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和一个创新栏目“留声40年”;一个构思了4个月才做,一个边想边做了4个月;一个浏览量2.6亿次,一个互动参与量1.8亿次;一个用一幅油画《父亲》让我们看懂了40年的变迁,一个用40年耳熟能详的音乐唤醒了我们对时代的共鸣。
乍一看上去,两个都不像全媒报道平台应该做的事,一个让我们跳进了油画的世界,另一个让我们沉浸在声音的海洋。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两个产品早已跳脱了单一产品形态的束缚,在坚守内容的同时,我们与受众离得更近了,我们的内容线更加延展,我们的产品生态从网络中延展到大家的记忆中、生活中。
当视频中装着油画《父亲》的巨大红色相框跨越山河巍峨矗立在祖国大地,越来越多的人落泪了。“这伟大时代的背后正是无数父亲的心酸与光荣”,人们用极尽赞美之词致敬父亲与父爱。于是,我们在北京国贸、上海外滩、深圳滨海等时代地标同步树立起了红色相框并发起“与时代同框”线上互动,邀请网友与父亲、家人、朋友一起合影。虽然“与时代同框”登顶了网络热搜,甚至成为了城市线下网红“打卡点”,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合影中出现了搀扶着父亲的两代深圳建设者,是一年难得相聚一次的留守儿童和年轻的父母,是越来越多笑容灿烂的四口之家。
40年过去了,留声机已经走进了博物馆,黑胶唱片更是成了稀罕物件。然而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依然记得十数年前听歌时的那份心境与唱歌时的那份期盼。“一段段旋律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串连起人生的酸甜苦辣。回首自己来时的路,哪句歌词一出你就泪流满面?哪首歌曲曾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和你一起听歌的人如今是否还在身边?请你也来讲讲,自己与音乐的故事吧,我们很想听!”这是“留声40年”2018年11月8日第一次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网友互动,随后的20天内,我们收到了1.7万条留言、2664封邮件。
20万字的留言,记录的是不同的歌声伴随着各自主人跨越的40年,而这样的歌声也见证了40年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伴随着《同桌的你》唱出的年轻真好,有低吟着《风雨无阻》趟出的奋斗青春,更有嘶吼着《怒放的生命》掀起的创业梦想,还有轻哼着《模范情书》道出的那一句“时光久远,念你如常”,40年在大家心里勾连起的是一段段旋律、一段段难舍的回忆。音乐、人生、时代的奇妙串联,快速点燃网络。
我们将精心筛选出的50个百姓音乐故事率先配合海报、音乐投向了期待的网友们,同时又将50个最精彩的音乐故事藏在了北京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杭州地铁1号线定安路站和两列“留声专列”里面。除了再一次收获数篇“10万+”的爆款阅读,评论区也从未让我们失望,从“官微一暖心,简直现象级”这样鼓励的话语,到“说走就走,路不再长”的时代感悟,我们一边努力从网友的智慧中汲取创新动力和营养,一边开始反思:我们做得对不对?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三、远方有什么?有我们更宏伟的目标与希望
“是刚起,还是没睡?”这是平台小伙伴经常问候彼此的方式,当人们以互联网企业为标杆探讨“996”时,我们却可以自信的说,工作效率方面没有任何的迷信,唯有奋斗和坚持两个关键词。
2019年3月,又是一次创意比稿,坐在我们面前的是国际顶尖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和顶尖创意团队,当听过方案后,每一个创意都感觉“耳熟能详”,于是我们从容回应:在照片特效应用上,我们有100级《国家相册》可做参考;在UGC互动层面,我们有《那年,我们21》作为标杆;在H5领域我们有《1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和《同心圆》两大爆款产品;在运用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al)拍摄方面,我们有《大道之行》……
短短两年间,我们用几乎一切休息时间弥补了大量的短板和不足,很多同事问我“你们全媒报道平台值什么班?”,我们的回答总是“通班”;我们敞开大门吸纳各领域专家的观点和建议,我们走出去与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顶尖团队合作创新,我们把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请来授课;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最快的超越,我们用无数次的敲打、磨炼和雕琢证明——我们已经能够担当起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与新型现代化通讯社建设的先锋职能。
从2016至2018年,我们很努力,而每一份付出都写进了自己的人生,同时我们也很幸运,就像“留声40年”幸运地选择了音乐这种最直抵人心的表达方式,不仅帮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回忆,更让大家清晰地看到脚下的路和远方。2019年,在这条路上,新国社的新青年们将在新媒体转型的这场硬仗中经受更大的考验。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之年,无论文字、影像还是音乐,我们希望从全媒报道平台走出的产品不仅有暖心的陪伴,更需要为时代留痕。我们庆幸摸索到了这样一种跨界融合的方式——努力试错,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