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
2019-11-17刘晓琦
□刘晓琦
为系统组织、引导泰西(泰山以西,范围涵盖泰安西、肥城、东平、平阴、东阿、宁阳、长清等)回族群众进一步开展抗日工作,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回救会”)于1942年3月成立,接受中共泰西地委、专署双重领导并建立党组织及各县分会。其工作以敌占区为主,成员主要活动在泰西、济南、齐河及周边一带,深入回民之中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参军支前,建立“两面政权”与地下联络站、交通线,采购军工、医疗用品等。在此基础上与泰西回民大队、泰运区回民抗日学校构成泰西地区“三位一体”抗日格局,为泰西及山东抗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回救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1941至1942年,山东战区异常艰苦,日寇不断推行“清乡”“蚕食”和“三光”政策。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残酷的扫荡,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力图肃清抗日力量。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部分军队迅速腐化变质甚至公开投敌,顽固派加紧封锁、反扑;再加上山东连年旱灾、虫灾严重,农民自身都难以维系,抗日队伍面临重重困难。泰西地区作为重点战略区处境更为艰难,根据地内各种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军民生活困苦。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等机关组织被迫转移到黄河以西的齐河、茌平一带,回民武装无法集中战斗,只能分散在长清、齐河一带与铁路沿线游击作战。
日军侵占济南后为安抚广大回民,起用军阀马良为第一任伪省长兼保安总司令。马良配合日伪采取一系列行动。发放“良民证”,把济南附近回民村如小金庄、党家庄等命名为“爱护村”;建立文化寺,出版画报鼓吹“爱教不爱国”;派日本“三通”(精通《古兰经》、中国话、回民风俗习惯)特务川村冒充信徒,打入回民村落进行分裂活动。此外日伪积极拉拢、收买一些社会上有身份的回族群众,借助其资源与影响扩大侵华势力,进而消解回族群众的抗日决心,让其争教不争国,甘做“顺民”“良民”。
中国共产党自抗战以来一贯主张全面抗战,积极联合各民族、各阶层进步人士团结协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洛川会议召开并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张“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面对严峻形势,1941年中共山东分局号召全体党员、组织与各地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为建设坚持巩固的山东民主抗日根据地而斗争”。山东作为主要根据地之一历来受到党中央重视,而泰西更是关键战略区。它东邻津浦铁路、南至大汶河、西靠黄河、北达济南,是党中央与北方局联络山东东部及干部南下的重要通道。这里回民居住相对集中,泰安西、肥城、宁阳、东平、汶上等地的回族同胞大致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老百姓生活困苦且备受战争折磨。抗战爆发后救亡运动在各地勃兴,由部分党员参加的“平津流亡同学会”来到泰安后在车站、街口发放传单、组织演讲,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1月,地下党员武冠英同志来到泰西后在河口村动员群众,其中有金晓村、米英俊、王宝恒等进步青年参加。会后他们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组成最初的泰西回民抗日游击小组,这是回族同胞自己的队伍,引起群众积极响应,成为日后泰西回民大队的前身。而回救会、回民学校在发展中始终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支持,军民勠力同心奋勇抗敌。
回救会开展的斗争行动
经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研究后,决定组织回族群众坚决抗日,针锋相对地与敌人争取百姓。同时派回族同志进入村落中帮助地方抗日政府开展工作,打破艰难局面。1942年3月初经上级批准,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成立,金晓村任主任,金光、金振东为副主任,赵曼实为秘书。回救会由泰西地委、专署双重领导,随即建立党组,后组建支部,主要工作以敌占区为主,首先吸收回民中的进步人士与有影响力的贤达加入,进而争取、动员和团结广大回汉群众不断扩大泰西抗日力量。
回救会成立后在齐河大马张庄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了宗旨。一是深入回族群众之中,以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抗战政策,注重回汉团结与民族平等,共同抗日救国;二是加强对老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动员回民参军参战、交粮支前;三是揭露回民中投敌、资敌份子并尝试感化,教育百姓识破敌人阴谋而不被迷惑、利用,认清马良、唐仰杜等真实面目。会后由专署通知各抗日民主政府与群众团体并开具介绍信,要求各地工作组、抗联队员等互相配合做好敌占区工作。回救会成立后,泰西各县也组建分支回救会,逐步成体系地开展抗日斗争。
回族群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由阿訇主持宗教仪式及婚丧嫁娶等重要事宜,同时代表回民接待外来宗教人士。回救会打头阵的干部多为教长、阿訇后人,十里八乡多有耳闻,如米明轩、张廷勋、张廷信等人。他们深入到小金庄、严家庄、左三里庄等,以念经人与卖药人的身份作掩护做早期的调查与动员工作,吸纳新成员加入,其中即有金振东、金志贵兄弟,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在当地得到百姓支持。当地阿訇一般会把村内情况特别是敌情以实相告,工作人员以此逐渐接近该村的伪保长等以便尝试瓦解、教育。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抗日主张,揭露敌人的无耻宣传和阴谋,提高其对共产党的认识;讲明日军必败,解除其思想顾虑,争做有良心的中国人,规劝他们及时回头抗日救国。当时这些人利用“爱护村”保长的身份,一方面为抗日出力,另一方面应付日伪任务;既保住自身,又抗日救国。回救会人员所到村配合当地的抗日力量,改造伪政权、伪组织成“两面政权”,真心向我、假意为敌,逐步打开局面。对于伪政权的瓦解工作,一方面直接削弱日伪势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村民、村落,另一方面间接加强抗日队伍。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群众抗战热情愈加高涨,更多人投身到抗日大潮中。
回救会充分利用“两面政权”资源与私人、乡邻关系,逐步建立各联络站与回民铁路交通队,打通地方交通线,传递情报文件,购买特殊物资,安全护送军政干部、转移抗日武装等。齐河左、米三里庄两伪保长经回救会沟通后,委托贫农左继尧为通信员并与济南情报站取得联系,每天进城打探日伪情况。与此同时,借助米三里庄伪保长在城北关店铺和在小金庄的亲戚等,回救会建立新的联络站。在此基础上左继尧迅速成为情报骨干之一,坚持战斗在前线。泰西、泰东等地其他情报人员时常进出济南交流情报,与地下党员等保持联络、协助工作,充分保障抗日组织安全。回救会建立当年建立两条通往山东军区的交通线:一条由齐河纪家庄或大马张庄出发,经米三里过河至北大堰、小金龙,经赵家营到东菜园翻山抵达青杨树;另一条从齐河起经拐子李庄过河至赵家营、小马庄,经鸡尔屯、马庄、黄上店、党家庄北面过铁路,经刘家林到泰北行署,再经岳庄、大梭庄通往山东军区。金晓村、金光等在地委指示下曾持枪护送分区信件辗转多地,接到新任务后更换路线坚持赶路,最终抵达茌平赵庄司令部,事后才知道是与山东军区联络的密电码;鲁宝琪经常携带电台穿梭村镇,确保通讯安全。由金光、金益三负责组建的回民交通队,平时随武装队伍参加战斗,遇到特殊任务则外出活跃在多条交通线上。“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一批干部需经泰西地区南下,一般由回民交通队的同志负责护送过黄河去泰运军分区再南下。当然,回民大队及其他抗日组织也时常借助交通线安全转移、开展行动。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之下,联络站、交通线的建构使得各地抗日队伍互通有无,尽可能产生联动效应,保障着战时信息的及时传递。
回救会团结、吸纳了一批以金晓村、米英俊为代表的有为青年,积极宣传动员组织更多的回族群众参军参战。1943年春,张效农、金志贵、刘玉常等前往齐河县开展工作,金晓村抽调张廷勋、米兆亮等予以配合,组建齐河县回民五区队并迅速达到60余人。张效农率队在柿子园伏击伪军征粮队,在七里庙打击日军巡逻队,日后成为泰西回民大队的一部分。回救会的成员们到一村联系一村、动员一村,从老人到小孩,从村长到贫农,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进行活动。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回救会成员也积极组织生产自救,与老乡一道组成战事后勤保障。1944年秋,回民军鞋厂成立,坐落于现岱岳区满庄镇龙山官庄,由金光任厂长、弭光振为采购员,工厂内20余名工人多为回族,生产军鞋重点供给泰西回民队伍。鞋厂坚持生产一年多,后迫于压力停办,人员随军转移,库存军鞋、原料与工具等由金光妻子等人转运保存,1948年移交渤海军区管理。另外,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回救会充分借助回民老乡家族、亲戚等关系,一批同志改姓、改名。鲁宝琪本是汉族,为工作而学习回族话、扮作回民,改姓杨,与回民群众的关系处得很好,老乡称他杨老表。金晓村在小金庄一带活动时曾改名金光铎,同辈青年多叫他铎哥;米明轩与孟王庄米姓人家认作一家人,以此获取保护,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
1943年10月冀鲁豫边区行署会议召开,回救会金晓村、金光向大会汇报,提出“建立独立回民抗日军队和回民抗日学校”的建议,目的是把回族群众中的军烈、进步人士和贫苦百姓子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机会去读书,培养爱国与奉献精神,锻炼军事技能以备抗战之需。这与中央的民族政策、抗战政策相契合,得到大会支持。会后米英俊与金晓村、金光、金益三等人积极筹备建校事宜。经泰西专员公署武圣域、张跃南批准,学校于1944年秋正式成立在齐河县境内大园庄村。学校适应战时需要,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优秀毕业生,不少学生成为保卫国家、建设新中国的骨干。金晓村曾这样评价:“该学校不少学生居领导岗位,有的已成师级等职务,该学校学生无废品。”回民学校既是学校,也是一支抗日队伍,是文工团、宣传队,他们回到乡村中发动群众,从多方面扩大抗日力量,巩固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开展其他工作。
学校成立之后,与泰西回民大队、回救会组成泰西地区“三位一体”抗日格局,即全方位的抗战格局,彼此之间既有分工又目标一致,各司其责、共同战斗。泰西回民大队主要从事作战任务,与兄弟部队一道坚决抗日,保护回救会与抗日学校,辅助学校培养后备抗日力量;回救会主要负责敌后工作,动员群众、宣传抗日,建立交通线与后勤线,数次为回民大队补充兵员,扩大抗日队伍,具体负责学校的相关事务。这些组织、集体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团结一致,成为泰西回族抗战的重要元素。工农、师生、将士、阿訇等各界人士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全面抗战中。
回救会的转型与价值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回救会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全部调回泰西回民聚居地区,做土改前的反霸斗争。随着抗战的胜利,回救会的历史使命圆满完成。1946年到1948年,泰西成立以左宏奇为书记、金晓村为部长、金光为副部长的民族部,带领以樊常永为队长的回民武工队同还乡团展开斗争。其间还为解放初的济宁输送一批回族干部,其他成员后因不同安排调往各单位开始新的事业。
总之,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在回民聚居地区,广泛深入且有效地发动回族百姓,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政策,领导回民群众抗日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回救会的一些同志为抗日、为革命英勇牺牲,如米英俊、张廷勋等。有些同志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成为各级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如金晓村、金光、金益三、赵曼实等。回救会是泰西人民的骄傲,他们的英雄事迹终将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