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浪潮里的“勇敢者”
2019-11-17陈海
毫无疑问,创业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创业者,对于这一点或许体会更为深刻。“摸着石头过河”,风险显而易见。人人都不甘平庸,人人都想超越困顿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鼓起勇气去穿越体制的桎梏,打破现实的僵局。
计划经济年代,“计划外”的事业空间逼仄,腾挪有限;市场复杂,政府机构、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国际资本同场竞技,多方博弈;政策多变,天空忽晴忽雨,水底不知深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栽个大跟头。机遇同样显而易见,市场几近空白,机会俯拾皆是,凭借超凡的勇气、天才般的创意和营销策略,就有可能“点石成金”,成就一个令人瞠目的商业神话。
那是一个草根崛起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属于第一代创业者的黄金时代。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们陆续登场亮相,以探路者姿态突出重围,在中国改革史上挥笔写下自己的名字——步鑫生、马胜利、李经纬、潘宁、倪润峰、郑俊怀、赵新先……
他们大都没有任何资本背景,也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商业训练,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一颗早已经按捺不住的勃勃雄心。然而,正是凭借着这颗雄心,凭借着极度压抑之下迸发出来的创造力,他们敢想敢做,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掀起了一层层巨浪。
然而,命中注定般,当他们登上人生的巅峰之后,终于又沦为失意者。他们的失意,和他们的成功一样著名。人们曾经为他们的成功欣喜若狂,对于他们的失败,却只能摇头叹息。
从成功到失败,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创业初始,他们的成功往往来自于冒犯体制,冲击禁区。然而,当他们功成名就,却又不小心闯入他们原本不该涉足的禁区。在他们当中,有些人败于市场,有些人触碰了法律,还有些人却只是输给了关系——政商关系。
若以成败而论,他们或许算不得英雄。然而,他们又的的确确曾经是英雄,至少在创业初始,在史诗般开疆拓土的历程中,他们都表现出了义无反顾的英雄本色,也享受了英雄般的待遇。更何况,在他们当中,还有跌落谷底从头再来的奇迹。
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一位经济学家称,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一个最大区别是,计划经济的运行主体是政府官员,而商品经济的运行主体是企业家;如果说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那么,造就千千万万个企业家则是改革的主题所在。改革的过程,也就是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家化的过程。
缺乏企业家,这是以往中国改革面临的主要难题,改革的艰巨性和持久性也正在于此。3 0 多年前,这位经济学家也给中国企业家成长指出了两条路径:一条是农村工业化产生农民企业家,一条是城市经济市场化使官员经理企业家化。企业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市场竞争产生的。造就企业家的土壤,一是放活市场,二是解决产权问题。
经济学家显然低估了“边缘革命”的巨大能量,那些被政府忽视的边缘角色,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众多的阻碍和歧视,但他们却迅速地将自己获得的有限的经济自由转化为企业家才能和企业家精神,并贡献了诸多日后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神采熠熠的商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