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剧表演的表现性思维
2019-11-16季颖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总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传统的话剧表演创作中演员也存在一个如何将内心里的想象,体验,创作意图等进行外化的思考过程,伟大的俄国喜剧革新家梅耶荷德就曾经说过,他所需要的理想的演员应当具有从事包括闹剧,悲剧,正剧,哑剧到具有马戏风格的小喜剧等各种不同风格样式的创造的能力。因此说,只有建立起开放多元的表现性思维,才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戏剧传统的表演方法和风格,才能够更好地对现当代戏剧诸表演方法和风格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从而更好地驾驭现当代各种不同风格样式的话剧作品。
关键词:话剧;多元化;表现形式
话剧艺术从古希腊时期诞生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间出现过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也创造出诸多不同美学追求的表现形式。现代话剧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宝贵经验财富的基础上更吸收,融合了舞蹈,杂技,东方戏曲等多种表演艺术,并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样式,表现形式和美学追求相融合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这就要求演员不能固守某一种演剧观念,而必须建立起开放的多元化的表现性思维,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以适应各种不同话剧作品的创作需要。
一、戏剧舞台艺术的特性
现代话剧的创作与发展更注重对戏剧艺术特性----舞台假定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探索和使用话剧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汇。比如时空的自由转换,舞台假定性特征的增强等等,认为戏剧舞台创作实为象征的艺术,简约浓缩、高能量的爆发与反应是其特点与要求。这就要求演员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努力拓宽表演的思维观念和表现能力,适应假定的舞台环境的创作需要。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话剧作品来说,也要求演员必须增强舞台表现力提升舞台形象的艺术美感。
现代话剧虽然要求演员建立表现性思维,拓宽舞台表演语汇,增强舞台表现力,但从它的特征来看,不管是对人物心理世界和思想意识的表现,还是充分发挥舞台假定性的表现性手法都并不排斥内心体验,并且对演员的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什么样的表现内容和舞台呈现方式都需要演员展开真实的体验,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具有真情实感。
二、话剧表现性思维的特征
相比较于传统写实主义表演思维关注对现实生活原貌的模仿和再现,现代表演创作中的表现性思维更强调揭示抽象事物的本质和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及深刻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这一特征主要是由于现代话剧所表现的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决定的。正如徐晓钟老师所说:“戏剧艺术从社会问题表层的关心,向哲理与人的内在生命关心的拓展;从人物外部性格的描绘向人的内在意识剖析拓展;从展现人物因果逻辑的行动线向着重剖露人物心理情绪及意识流程的拓展。”这种表现对象范围的拓展要求演员必须拥有强烈的表现意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高超的表现技巧进行形象地展现。
三、话剧表现性思维的手段
相比较传统表演思维单一追求逼真性和生活化的舞台呈现,表现性思维更强调演员在舞台表演的中心地位和高超的表现技巧,要求演员通过对生活现实和抽象对象的敏锐感悟,高度提炼,并运用夸张,变形等多元化的表现手段,创造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视听形象。前苏联著名导演兼演员察洛夫曾说:“现代的形象思维是以戏剧艺术所使用的隐喻,夸张以及其他所有表现手段为前提的。”此外,现代话剧多元的艺术元素,新奇的表现形式以及将东方戏曲等引入演员的训练来提高演员表现力的实践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四、話剧表现性思维的美学特征
如果说传统的表演思维偏重于“再现美学”的写实演剧观,表现性思维则更偏向于追求“舞台假定性”和“表现美学”的写意演剧观。在重新认识和研究话剧本体特征,寻找和发展话剧独有的舞台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的过程中,东方戏曲注重舞台表现的写意美学就成为中外戏剧家们关注的焦点,并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人以及后世的戏剧创作和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话剧包括现实主义作品都明显体现出注重表现舞台艺术真实的写意美学特征。
表现性思维的提出是在话剧艺术高度发展,各种美学思想演变交融的背景下,对演员艺术表现能力提升的要求;是通过广泛吸收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和方法,对斯氏体系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和补充。
由此可见, 无论是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理论,梅耶荷德的“有机造型术”,还是所有现代实用的表演训练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在发展演员表现力的基础上使演员更充分地投入到创作体验中来,从而获得体验与表现的有机统一。格洛托夫斯基在《迈向质朴戏剧》中就明确指出,演员必须去掉自身所存在的一切影响艺术创作的障碍性因素,强制自己进入到心灵和形体的总体表演当中,调动一切潜在能量,并在自身的有机体当中,将意识与本能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汪义群.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2]宋丽博.启发演员的表现性思维[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03):63-66.
作者简介:季颖,哈尔滨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