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傩舞》的艺术形式
2019-11-16白石
摘要:如果说唐代是我国古代表演性舞蹈发展的高峰,宋代则是群众自娱性民间舞颇为兴盛的时代。宋代关于民间舞蹈活动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也比较丰富。各族民间舞蹈,由于与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婚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关系密切,代代相传.因而能长期流传、发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傩舞》;历史;发展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以节日群众自娱的方式保存下来,有时是为了敬神,有时是为了驱鬼,有时是为了祈丰年、庆丰收,有时为了男女青年社交寻觅爱情,有时又是婚丧嫁娶仪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舞蹈随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而流传、创造、丰富。有些民间舞蹈文献记载并不多见,但它们的历史非常久远,往往可以追溯千百年以前。
一、《傩舞》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五十多个兄弟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舞蹈。
《面具舞》历史悠久,可能远古已有戴假面的舞蹈。为驱鬼逐疫举行的“傩”(或称“大傩”)礼,跳的舞蹈我们叫“傩舞”,它表现了人类的抗争精神,是从周代一直流传至今的面具舞。《傩舞》一定要戴面具,但戴面具跳的舞蹈不全是《傩舞》,晋人庾亮家伎编制的《文康伎》,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歌舞戏《兰陵王》,宋代诙谐有趣的《耍大头》等都是面具舞,但却不是《傩舞》。明、清之际民间流行的面具舞很多,当然最多的还是《傩舞》。
二、《傩舞》的表演形式
宫廷每年按例举行“傩礼”。到了宋代,由于戏曲的发展,驱鬼逐疫的“傩舞”也发生了变化,“方相氏”“十二神”等驱鬼逐疫的猛将消失了,举行“傩礼”时,却由教坊怜工扮成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六丁六甲、灶君、土地等诸神,戴面具起舞的旧俗未变,角色可大不相同了;“驱傩”的气氛大概也不那么恐怖、猛厉,而接近于“表演”了。明代“大傩”是由钟鼓司掌管的,《天启宫词》描写公元1621-1627年间宫中举行“傩”礼的情景是:
传火千门晓未销,黄金四目植鸡翘。
执戈儇子空驰骤,不逐人妖逐鬼妖。
看来明代宫中的“大傩”,仍继承了古老的形式:化妆黄金四目的“方相氏”,手执武器赶鬼。
“傩舞”在清代有比较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不再那么迷信“傩”真能驱鬼逐疫,甚至认为妖鬼都是人们自己臆造出来的,人不见不闻,妖鬼也就自然消失了,清人郑荔乡《鬼脸》诗有:“妖孽由人兴,相取缘气焰。不见了不闻,庶几迹都敛。”古代的面具有铜、铁、木等数种,清代则多用纸糊。以纸糊面具轻便好做,但从面具制作的方法比较简单也说明面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了。
三、《傩舞》的演变与发展
在戏曲艺术的影响下,“傩”逐渐向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带着面具表演的有人物、有情节的“傩戏”。驱鬼逐疫的“大傩”,成了供人欣赏娱乐的表演艺术。
面具舞和傩戏,不仅在中原汉族地区流行,也在西藏、内蒙古、湖南、贵州等兄弟民族中流传。历史悠久的“龙舞”“狮舞”“面具舞”,不仅是汉族民间舞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同时又以多种不同形式,在其他兄弟民族及国外一些地区传播。《梦粱录>载宋代元宵节民间舞队活动盛况:“姑以舞队言之”,如《清乐》(器乐演奏)、《掉刀》(舞刀)、《鲍老》(滑稽舞)《乔三教》《乔亲事》(乔是装扮的意思)、《杵歌》(打夯和春米时边唱边劳动,或模拟劳动动作起舞时唱的歌)、《竹马儿》(舞人腰间系着用篾、布扎成的马头和马尾,如骑在马上起舞)、《村田乐》(表现农业劳动生活的民间舞)《旱龙船》(舞人腰间系船形,舞时如人乘舟荡漾;或数十人站在有轱辘的巨大船形中,作划船状。唐时已有关于《旱船》的记载).《十斋郎》(讽刺宋代以钱买官职的滑稽舞)等,可见“舞队”表演项目繁多、丰富。《西湖老人繁胜录》除记述上述各项技艺在元宵之夜表演外,还列举了《扑蝴蝶》《耍和尚》(戴大头和尚舞)、《鞑靼舞》(鞑靼,我国古族名,或作塔塔儿,宋、金以后,又称蒙古族的一部分为鞑靼族。《鞑靼舞》是这种民族的舞蹈)。<鞑靼舞>在中原民间“队舞”中出现,说明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
宋以后,由于城市的繁荣,行会制度的兴起,民间舞有了很大发展,最主要的是组成了综合性的、庞大的表演队伍一“社火”。“社火”一词,一直流传至今,是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技艺游行表演。和清代民间的“走会”或“花会”一样,“龙舞”“狮舞”“大头和尚”等,也常组织在这样庞大的表演队伍中。民间舞蹈的各种精湛技艺、绝招,就在这样的竞技中,得以代代相传、代代创新、代代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娅丹.浅谈民间舞蹈现代化发展态势[J].学术评论,2007(0S1):164-165.
[2]劉靖.略谈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45-148.
[3]孙爱莉.谈民族舞蹈的情感、风格与气质[J].时代教育,2010(7):31.
作者简介:白石,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