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育人的美术课
2019-11-16黄程程
摘要:说起美育,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美育?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美术教育也渐渐地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的美术课程标准,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不仅成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而且,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与教学,也都以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研究。那么,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教学呢?就像李力加教授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转变。也就是说,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育人的美育,是关注和体现美术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育;育人;美术课
一、明确培养“以美育人”的目标
回顾历史,20年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例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吸取以往的失败教训,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是一种文化学习。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给孩子们强行灌输美术学科知识点和美术史,因为,真正的美育是日复一日对孩子心灵的瑞泽,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化”美术课。但是现在社会上以及校外美术培训机构里,大多是知识技能的美术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校外的培训机构,更多的是简单的教授技能的美术,而不是育人的美术。尤其是在近几个月来,一些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的线上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些简笔画教学充斥着课堂,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界的悲哀,儿童本就会画简笔画,还用得着老師去一笔一笔的去教吗?人们都说美术课是最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程,而现在出现的这种低水平的模仿,是美育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历史的局限性不应该在新时代再现。那么,“塑造美好心灵”的美术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样态呢?李力加教授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上,一个同学问老师什么是民间美术,认为民间美术是很老土的东西,跟不上时代。其实育人的美术就是使学生对于这种民间的美术产生视觉认同,然后逐渐地感兴趣,再有点喜欢,进而愿意去探究。只有使学生产生认同,才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一般的美术课程中,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化“教”的手段,绝不能被异化为教育目的本身,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是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各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教”的手段,最后落在“育人”上,才是一节育人的美术课程。
二、创设“以美引趣,立美育人”课堂氛围
(一)在观摩魏瑞江特级教师的课堂中,教师总是表扬孩子自己看不上眼的画作,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信心,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或沉淀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而不至于等到四、五年级以线造型能力发展进程中,由于教师或家长的强制给予,而让他们越来越对美术产生抵触情绪。
(二)在王老师山里红的课堂中,教师把所有孩子的作业都呈现出来,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在王老师这里都是好的,尽管有的作品看起来稍加逊色。所有的作品都一视同仁。美术教育需要关注的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去看,去探索,更好地去产生一种创想以及实践。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时期的美术实践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教师以及家长不能以儿童阶段性的美术表现来作为教育的目标。
(三)在这些教学案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陕西民间美术进校园——百家衣与二小娃娃(小红人)的艺术活动,在操场的雕塑旁,孩子们围绕着雕塑成一圈,满地上是孩子们穿小了的衣服,孩子们用旧衣服摆的二小娃娃和百家衣的艺术创意。教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穿小了的衣服拿到学校里,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在寒冷的天气里亲身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美术课。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课后孩子们写的作文,写出了自己的活动感受,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小时候,不想长大。甚至还想再上一节这样的美术课。通过这样一节美术课唤醒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这就是育人的美术课,不得不说真的是一节十分优秀的美术课。
三、完整“育人”的美育的内涵
什么是真正的美育?就是使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产生情感同构,在学生内心深处“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的家国情怀深刻体会以及真切的感悟。通过这次讲座,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育工作者想要达到育人的美育,应该从单一关注学科知识,技能转换到关注大概念和探究基本问题的转变,才会实现育人的美术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闫慧.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117+119.
[2]韩娟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6(16):133-134.
[3]高红星.从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看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黄程程,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