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叙事唤起共性化认同
2019-11-16王艺潞
王艺潞
摘要: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都以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首要任务,近几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在一步步融入观众喜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元素,通过叙事手段的多元化改进、年轻演员的融入以及视听水平升级等方式,在履行自己政治功能的同时,充分关照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期成为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化电影产品,同时也使得主旋律电影在作为文化产品传递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上,效用表现得更为突出良好。
关键词:国产电影;主旋律电影;观众审美
一、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与功能
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在1987年被正式提出,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人民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总体来说,主旋律电影最大的特征,就是从内容形态到精神价值表达都以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首要任务。
电影市场化之后,为了适应新的文化语境和电影市场的竞争环境,能够走进大众视野的主旋律电影都有一个明显的转型,那就是更多地借鉴与融合文艺片和商业电影元素乃至类型元素,所以它们应该更准确地被定义为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商业电影,逐渐地市场化、类型化、美学升级化。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这一类型名词,也从一个脱不开政治功能性、离不开宣教意味的电影伪类型,逐渐演化成长为一个作为电影大盘强悍推动力而存在的亚类型。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高频热词,在2019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機长》《攀登者》这三部头部主旋律就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国庆观影浪潮,票房与口碑双赢,成就了档内总票房超过50亿的奇迹,无可否认的,国产的主旋律电影正在逐步打开新局面。
电影是目前为止文化领域中影像重构功能最强的产品,主旋律影片通过影像来进行一种历史记忆的创造与重构,以期完成观众关于民族、国家、国族整体感的想象——“我属于哪一个集体?”“这个集体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历史中存在的证明是什么?”观众会通过对主旋律电影内容的思考与探讨,得出一个基于个体视角下的身份的认同,进而与更大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演进相关联,在影片中找到契合自己的家国记忆,深深感知到作为个人,与集体、祖国的融合带来的认同感,完成观众作为历史中的自我而对自我主体的想象的书写,这种书写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被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包围成就的,从而有效地使观众认同了影片传递其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一种个体通过影像介入社会和政治的努力与希冀。
而贾磊磊在《以电影的方式构筑中国梦想》中指出,“电影是一种以梦幻的方式表现的集体认同仪式,电影所有的叙事成规首先达成的是对观众心理欲望的满足,其次才是对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所以,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方式是否能够满足观众审美就显得尤为重要,遵循观众的审美趣味进行叙事,才能让观众中沉浸在影像中达到个体认同,这是达到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接受的关键所在。所以,近年来的主旋律影片基于商业逻辑基础摸索出的叙事进步在如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与关注的话题。
二、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多元化叙事手法
(一)历史视角多元化
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主旋律影片一个绝对的创作重点,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与当代青年观众距离太远。这种时代的鸿沟与思想教育体系的差异,使得早期大部分的宣教讲义式革命历史主旋律电影很难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但电影创作必须注重不同受众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要求,所以,创作者们在尝试运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来多方位地诠释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使得这一类影片的主题不再呈现为说教或纪录,而是用可看性强的故事讲述方式,去争取观众的由衷认同。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就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做到了极致,前夜中的技术员林治远、夺冠中的男孩东东、北京你好中的出租车司机,每一段影像叙事中的每一个小人物,都在提供一种非正统的个人历史体验,以鲜活的个体人物诠释主流价值观,在宏大事件中挖掘小人物的灵动高光时刻,这为实现个体认同奠定了情感基础,使观众完成在历史推进中的自我位置指认与集体记忆的勾连,最终达到内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接纳;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的《明月几时有》,以传奇女性 “方姑” 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的香港展开生死救援,展现香港沦陷下平凡人的抗争故事,着重人性与人物关系的描绘,将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拍出细腻诗意,对主旋律影片进行文艺化处理;《决胜时刻》将历史领袖人物进行亲民化塑造,在塑造主席毛泽东时,《决胜时刻》描绘了多个细节桥段,例如日常关心小警卫员田二桥的情绪,亲自撮合年轻人谈恋爱,甚至闲暇时会陪女儿蹲在树下捕麻雀,这种描绘领袖人物的朴实风格与平淡节奏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人生,体现了平实朴素但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自然就会让观众们更容易走进那个历史语境。
(二)影片类型多元化
从近三年票房较高的主旋律影片,例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不难看出,票房成绩较好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是类型化产物,类型化电影故事工整,人设清晰,画面精美、场面震撼,是饱经商业市场考验的产品,也是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例如同样是战争题材,较之使用更为传统的叙事方式的《古田军号》,相比起采用类型方法叙事的《战狼2》,市场反馈差异不言而喻。《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对灾难片模式的借用;以及《无问西东》中的爱情元素,都切实提高了主旋律影片的可看性与娱乐性。
(三)题材选择多元化
曾经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主旋律题材电影的故事基本局限于革命事件和历史人物之上,虽然历史题材与战争题材在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上最为直接,但其所代表的国家宏大主题在亲切感上的确略逊一筹,就目前电影创作的态势来看,主旋律电影完全可以打破这一界限,选取更多现实故事作为改编文本,将目光关注到真实事件或实时热点,在其中挖掘主题背后的故事支点,建立一些更加新鲜的艺术表达。《中国机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视角转向了平民英雄,强调职业精神。从个体认同角度来讲,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故事更容易让观众代入并共情,而从主流意识形态来讲,价值观表达从“假大空”转向了具体化,在和平年代没有那么多的战争英雄,但各行各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英成了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助力国家走向富强的英雄,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平民英雄,这也是《中国机长》最有价值,最能打动观众的主旋律色彩所在。
纵观近三年的主旋律影片,《攀登者》讲珠峰攀登,《无问西东》描绘百年北大,《烈火英雄》讲滨海爆炸事件,《二十二》大胆聚焦备受关注的慰安妇题材,即便同为军事战争题材《战狼2》讲非洲叛乱,《红海行動》讲也门撤侨,《空天猎》关注国际反恐,而即将上映的军事主旋律影片《紧急救援》从预告上来看,也将在军事题材内容上进行更广的拓展。由此可见,国产主旋律影片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眼界正愈发广阔,大有可为。
三、主旋律影片关照观众审美需求的其他尝试
首先,就是在演员阵容运用上的尝试与突破,2009年的《建国大业》首次开创由全明星阵容出演主旋律影片,使其呈现出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新面貌,但《建国大业》里还没有典型的流量小生,有的是一派30岁出头的年轻男演员,例如陈坤、刘烨、黄晓明、邓超,其运用更多的是为了符合历史领袖人物年轻时的形象。而等到2017年,三部曲中的《建军大业》上映,演员阵容比前部又更加年轻化,启用鹿晗、张艺兴等流量明显参与影片演出,虽然众多非专业演员的参与引发了一定争议,但的确为影片带来了蓬勃的年轻朝气与不俗的热度。而事实上,演员阵容是否热度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电影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置身于观众的关注领域中,早几年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故事题材较为单一地聚集于历史事件重演,演员选择上也大多是饰演领袖人物的几位老牌特型演员,从而与迅速更迭换代的电影市场形成了某种天然“壁垒”。而近几年的主旋律影片,由于题材类型和构成元素更加多样化,对于年轻流量演员的运用,可谓愈发自然而娴熟,《战狼2》中的张翰,《红海行动》中的博纳新生黄景瑜,与活跃于《烈火英雄》《中国机长》等多部主旋律影片中的欧豪,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为观影主力的年轻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关注度,主旋律影片在因此转型,而流量明星们也在这一潮流中尝试自身的转型,许多新一代“硬派小生”头衔的涌现,证明着这种转型也在取得积极的效果。
其次,主旋律电影在近几年的视听奇观化,也体现着对观众审美满足的关注,在保证思想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电影的工业化水平,用大制作与强特效来强化其商品属性,例如《建军大业》中斥巨资打造的几场大型战争场面,或者《烈火英雄》中随着资金熊熊燃烧整部电影的大火灾特效,当然这不代表主旋律影片只是在单纯的“好莱坞大片化”,电影的本土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观众心理存在先在结构的理论来看待,文化在赋予一个民族的艺术以表达方式时,也赋予了该民族观察这些艺术的眼光,它从根本上体现出受众通过电影文本的解读来了解自我、本民族和世界的独特方式。例如《战狼2》,一个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被赋予伟大的任务及使命,再附加上强大的国家军事意向,共同创造出一个国家强大崛起的语境,这些元素给观众带来了身份上的认同,激发一种身份认同的自豪感,引发爱国的强烈共鸣。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主旋律电影和市场化从不矛盾,人们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一直都在,只是常常被遮蔽在娱乐化和去政治化的表象下,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被生动展现,也渴望看到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写,成功与否只在于电影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否能被新时代的审美眼光所认可,积极应对市场考验,从政策性传播为主转向商业性传播为主,才是主旋律电影发展应有的良好趋势,主旋律电影能够立足,主流文化才不至于在飞速轻量化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失语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