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读后感
2019-11-16沈美佳
沈美佳
摘要: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以卡夫卡、普鲁斯特、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范例,对当代的西方艺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作者使用了鲜明的现象学方法论进行了当代艺术的分析,并且结合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将分析的结论更加稳定严谨。
关键词:矛盾;哲学;当代;强力意志
有幸读到《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这本书,在艺术领域中对于当代艺术这一范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发展性,我本人也是试图在一直了解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通过这次课程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法论和合适的思考角度,当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便决定这本书将是我走进当代艺术的哲学第一步。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以卡夫拉①、普鲁斯特②、毕加索③三位在20世纪近当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为范例,从哲学的维度运用鲜明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西方当代艺术进行了严谨细腻的分析探讨,并且该作者结合了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大当代艺术的维度。
一、论卡夫卡
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一现代欧洲极为重要的作家,通过对他三篇小说《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和《地洞》分析,我可以了解到作家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纪里的人类生存情况和人性极为戳中要点的把握。艺术乃是回忆和理解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经验的意义才能向那个取得经验的人启示出来。唯有通过这种意义阐明,生活经历才能成就自身。小说《在流放地》首先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法律观的彻底反常矛盾化,在流放地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军官的观念的描写吻合于文本开头已经显明的矛盾原则。这架机器的最后的运转是与军官的解释相矛盾的,它没有缓慢地按照所触犯的法律条款进行刻写,没有出现军官所说的所谓的在第六个小时出现的拯救,没有尸首掉进土坑时的轻飘飘的姿态。如果一种法律再也没有追随者支持它,或者说已经很少有追随者了,则这种法律观又如何能够调节群体生活呢?那么法律的实行和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假如再也没有人相信这种判决和执法,那它就丧失了它的力量,而且,这种遗留下来的传统何时被废除掉,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由于某种“惯性”定律,这种传统或许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在一个惰性、毫无判断力的(新司令官就被描写成这个样子)社会里,这种对传统的冲击力来自外界。这种从意义到荒谬的反常化延续到了《饥饿艺术家》,这篇小说则是通过饥饿艺术家这个特殊职业对自由的反常化,但正是通过对自由的极端控制恰恰反而揭示出了最大的自由。饥饿艺术家的活动乃是对一种自然生存需要的不断否定。他不断地否定自然必然性,即自然的局限性,这难道不是他的自由的一个标志么?然而,这种“自由”却导致了最大的不自由,因为他除了否定之外总是一无所为。这种反常的矛盾化在《地洞》让我得到了更明确地认识,动物的拟人化角度虽没有明确地指出文章在说什么,但是却给人无限的可能,在我看来,这只动物仿佛现在人的理性生存意识,在一个不安全的范围内尽力地去寻找是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防止发生意外,仿佛它在受着不知名的外界威胁,但是无非是在一个地洞里四处逃窜,带着它自己的呼吸,逃窜自己,这和现代人的自我异化极度符合。将自己所在的给定事物都变成了它可以支配的客体,和西方的形而上学领域有着相通的解说。
二、论普鲁斯特
本书的第二部分展示了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我初读时感到了一些困难,很难去理解到我们这个世纪初资产阶级的生活环境,很难去理解普鲁斯特描述的贵族圈子的生活。但这篇小说并不是完全的社会小说,而且还会让我们们对其中的时间有着十分敏锐的把握和刻画,按照普鲁斯特自己的话说:“我的书完全起源于对某种感觉的运用······这种特殊感觉类似于一台望远镜,是以时间为目标的;因为望远镜使肉眼看不清楚的星星变得清晰,而且我还尝试去清楚地认识那些下意识的现象,这些现象完全被遗忘了,有时在时间上已经变得十分遥远了。”读普鲁斯特的小说让我有一种不同的体验,不再是书上清晰直白地传达着某种新的讯息,而是像一个放大镜,我们在阅读自己,只不过通过普鲁斯特的特殊处理为媒介使我们的这种细微感觉变得更加清晰,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接受者,而是共同参与到了创作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和即时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可以体会到一种通过对艺术的辨析而获得的成就感,成就感又带来了幸福感。
三、论毕加索
本书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论述的是我相对比较熟悉的造型艺术方面,同时也是我通过此书最想了解到的领域。在这本书里作者对毕加索的部分女人肖像画作进行了分析,这种通过多个角度统一到一个维度的方式,作者提出了“多维性”的说法。并且可以看出来作者试图去把握毕加索艺术的态度,并且认为在毕加索的艺术当中起到最主要的是某种强力因素。我认为毕加索画中的强力因素与尼采提出的强力意志有着很高的贴合性,毕加索多维性的尝试刚好对应了尼采所提出的混沌的强制,尼采明确地表示过艺术家不应按照事物的原貌去看待事物,而是要注意事物更充实、更简单、更强壮的一面。在毕加索的艺术当中,有一种力量被强化了,而这种强化却是在每一次的简化当中,因为一步又一步的简化当中,在背后操纵着一切的艺术家本身也被暴露了出来。最初观赏毕加索的绘画是会让我们产生一丝排斥与反感的,因为人们普遍是在用自己的已知事物的概念来去认识一件新东西,当这个事物与他们意识里的概念相似时,会获得一种掌握意象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在毕加索的画面当中人们的仅存的已知意识被击碎成无,他们在其中看不到本身所期望的东西,但是当我们退出对于事物外部表象的认知范围后,去试着了解在毕加索的艺术当中最主要的是支配某种意识的力量后,我们就会在某种限度内去了解并接近这种力量,而不是作为这种力量的被支配者,通过这种认同感從而使这种力量更加强化,在尼采④的《强力意志》中提道:“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粗糙的和鲜明的线条逻辑(Logik des Lineaments);动机被简化为公式,公式乃是折磨人的东西。······色彩、质料、渴望,都显出凶残之相。·······总的来说就是逻辑、巨量和凶残。”在传统艺术当中,一幅画时每一天的努力塑造,画是一步一步的加法来完成的,一幅画就是添加的最后成果。而在毕加索这里,画乃是摧毁的最终呈现。
当我们细细欣赏毕加索的画作,虽然画作的主题更多的是女人和性等人们最原始最强烈的欲望,并且将画面中最隐私的部分放在最明显的位置上,使之更加强烈。这与社会的隐藏私密性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我们可以隐约地感受到,毕加索通过这种暴力的处理方式,显示出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他并不害怕这种东西,也没有为了警告世人让他们远离,而是将这危险的东西掌握在手里,他从一个被支配者变成了主宰者,这种原始本能失去了狂放不羁的特性。
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各种各样的意志都有不妨一试的可能性,意识肆无忌惮的碰撞和交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其妙效应,这种意识有时和我们的普遍常识是相对抗的,某种反常化正在逐渐变得正常化,人们对于逐渐出现在视野里的混乱和狰狞有着越来越大的包容性。福祸相依,意志不能如此暢行无阻地洗刷着我们的社会,它必然需要某种与之对抗的力,才能够让意志不断地冲击和考验,当意志在阻力当中抗拒的越强烈,在艺术作品中就会让我们越发的喜悦。在当今社会理性规范着人类的生存行为,越来越多人的限制着自我的天性只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而对自己的真实意志相抗衡,越来越多的感受被忽略,逐渐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我们原生意志的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像是一方困兽,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冲破而出。毕加索的绘画也许比任何绘制都要真实,他的暴力源于生命,归于生命,画的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是短暂伴随着酸甜苦辣的,只要我们的意志还存在,它便能一直抗衡着约束我们的规则,创造无限的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实现自己的价值。正是这种不断抗衡的力量,对于意志的渴望,生命便是永不停歇地燃烧着,这种无限的潜在能量便是生命,永不枯竭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朱其.当代艺术理论前沿[M].滕守尧.江苏出版社,2012.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
[5]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译.商务印书馆,1991.
[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M].秦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7]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孙周兴.李媛.译.商务印书馆,2017.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吉尔·德勒斯.尼采与哲学[M].周颖,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