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挑战与机遇
2019-11-16《汽车人》评论员黄耀鹏
《汽车人》评论员 黄耀鹏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一带一路”不是新版本WTO
习主席在演讲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形成“世界岛”开放贸易区,贸易区内实现联动发展。而基础设施是基石,也是当前产业输出的重点。而经济目标,则是构建“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和“陆海新通道”。
作为具体安排,习主席提出了扩大开放的五项措施。包括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在世界岛乃至全球范围内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这是否是世贸组织的另一个版本?
面临单边主义、割裂区域自贸威胁的世贸组织,关注的是全球服贸治理。对供应链和价值链关注的不多。这也是全球化遭遇阻力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WTO沦为发达国家收割“南方国家”的工具。而“一带一路”关注的,是存沿线、沿岸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和社会基础设施,而不是单纯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的提供者和工业品的倾销地。
前所未有的挑战
扩大开放,严格执行《外商投资法》,减税、股比变更和独资都将不再有政策阻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汽车产业漫长的保护周期结束了。
从开启第一个中外汽车合资企业,到自主崛起(合资企业也在形成自己的自主业务板块),再到更自由的竞争格局,中间经历了40年。
尽管一线跨国车企都在中国拥有合资企业,零部件企业更早获得独资准入资格,但《外商投资法》和“一带一路”政策,仍意味着竞争将变得更激烈。习主席也提到知识产权保护和降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这意味着竞争将变得更有序、更公平。 此前,规模整车企业都是各地方的“心头肉”。一个因为造车资质,一个因为利税和就业规模,即便竞争失利,也都进行“输血”和各种软硬补贴(譬如土地和税收),总之,失利的后果不是出局,而是苟延残喘,继续浪费纳税人的资源(排除私企和100%股份流通的车企)。现在,“看不见的手”将发挥被抑制许久的威力,胜利者将得到更大的奖赏。
塑造海外市场新格局
零部件关税的降低,将更有利于形成产业链条国际化。欧洲大陆就因为经济一体化和关税同盟,形成看得见的产业链。一个零部件,设计草图在英国完成,在西班牙制造,被送到意大利组装,送到德国参加总装。而英国脱欧,则可能将自己排除在这个链条之外。
中国正在做相反的事。我们将“一带一路”的节点国家纳入供应链,一方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增加沿线国家国民收入。他们即便买的进门整车产品,其中也包含自己制造的零部件。利益捆绑之下,“一带一路”的阻力自会消弭。
多年来,自主企业对海外市场下过很多功夫。他们的共同点,多是选择完全的汽车消费国,即不存在本地整车企业的国家,这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高。不过,发达国家的名单,与主要工业国、汽车制造强国高度重合。多数情况下,我们尚无进入发达市场的心理自信。而且,自主企业遭遇在本地经营多年的竞争对手强力打压。这些对手名单,和国内遇到的也同样高度重合。
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就在目标市场中复制了一遍,但结果往往更糟糕,因为没有地利之便。渠道和消费者洞察优势也荡然无存。
除了中东石油国家,上述目标市场,大多购买力有限。虽然自主企业以价格作为敲门砖,但真正站穩脚跟的不多。因此,在数十万甚至百万级的单一市场中,年销量数干也称得上业绩。如果考虑海外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能否赚钱,很难说。更糟糕的是,价格拼得多了,赔本还落个“倾销”帽子,可能招致对手举报和官方双反调查(当然,没站稳脚跟的,连被调查资格都没有)。
“一带一路”将沿线国纳入整车供应链,将最大限度地消除敌意。在我国人力成本日益提高的当前(人民有获取较高收入的正当理由),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链适当转移,有双重好处。至少在当前的工业阶段、市场容量和人口收入格局下,不会造成产业空心化。
“一带一路”扩大开放的客观结果,让所在国民众有钱买中国车,也有新基础设施,享受使用中国车。虽然汽车产业界的眼光,不能局限于产业内,自我设限,但“一带一路”所设想并付诸实施的恢弘局面,给汽车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