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生活践行教育
2019-11-16张惠芳
张惠芳
在我的案头有一本辛国俊主编的《高大的身影——行知故事集》,书中共有83个小故事,从“苦难的童年”到“战斗到最后一息”,记载着陶行知的生平。读着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我与陶行知似乎更近了,分明已触摸到陶行知的生活,并渐渐感悟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品悟生活教育的本质内涵
陶行知朋友的夫人因为孩子把手表拆得乱七八糟而打了孩子,并就此事向陶行知请教该如何教育孩子。陶行知知道后风趣地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亲自去家里看望孩子,询问拆表的原因。当他得知孩子是想知道表里面什么东西在响时,便带着孩子来到钟表店,请求师傅把修表的过程演示给孩子看。孩子兴致勃勃地看了一个多小时,陶行知在一旁陪了一个多小时。临走,他还花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陶行知告诉孩子妈妈:“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是有出息的表现。”他还说:“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
读罢故事,我们往往会被陶行知的爱心和耐心所折服。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理念。“生活即教育”是浓缩在生活教育中的内核,是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理论。它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深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概括了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生活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它不仅主导着生活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支配着生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充实和发展。
孩子喜欢拆装物品是天性使然,这就是孩子的生活。同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蜻蜓的故事》等。父母、老师应挖掘和利用生活中含有教育意义的因素,以实际生活为教育的中心,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从而改造孩子的生活,推动孩子进步。
现今的德育往往呼声高,落地轻,效果差。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作为德育的中心,德育活动的主题应来源于生活,形式贴近生活,结果则要运用于生活。一切从学生的生活需求出发,为学生良好的生活状态服务。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形成优良的德行,那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品悟生活教育的深刻外延
书中有一则故事《平民教育办进和尚庙》:1923年深秋,陶行知和朋友一起到栖霞山游览,进入栖霞古刹后,看见一个小和尚一边敲木鱼一边翻书。经过一番交谈,陶行知发现小和尚认字不多,庙里还有七八个小和尚也是如此。于是,他便主动约见老法师,要求老法师教小和尚识字。陶行知还托人给老法师送去教材《平民千字课》。老法师被陶行知的言行所感动,欣然同意。后來栖霞寺门口挂起了“平民读书处”的牌子。
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中国底层人民的痛苦了解深刻。他的夫人吴树琴女士在本书的序中写道:“为了‘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倡导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农村,他不去当大学校长,不去享受高官厚禄,而是积极创办平民教育。”类似这样的故事,书中还有很多,如《陶行知下乡来》《“五柳村”的故事》等,让我们不禁对陶行知的敬佩之情愈加浓烈。
陶行知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他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力量,应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即学校”是他生活教育理论场所论的体现,是对“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解决的是由谁来办教育,以及在什么样的范围来实施教育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力图通过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大教育观。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的理想同自己所憧憬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去推进国民教育,大胆地尝试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由人民大众来创办“大众教育”的实践,为开发教育的多种途径,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积极拓展,社区教育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并有了切实的研究,学校教育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同时也在促进社会进步,大教育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然,也是我们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行动。
品悟生活教育的实践方式
陶行知原名文濬,因笃信王阳明“知行合一”将自己的名字改成“知行”。留学美国时,他接受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回国后的8年教育实践,让他知道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不行,也动摇了他对王阳明学说的信仰。陶行知把王阳明的“先知后行”理论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在晓庄师范时不断宣传“先行后知”的观点,不少调皮的学生为他改名,称他“行知吾师”。陶行知不仅欣然接受,后来索性正式改名为“行知”。在后来的实践中,陶行知又发现在人的整个认识过程中,“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而“由知到行”为第二阶段,又把“行知行”作为他的笔名。
陶行知在融会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充分实践和反复论证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学做合一”是实现生活教育的根本实践方式。它解决的是如何实施生活教育,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推进生活教育的问题。“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与生活教育的本质密切联系;以“行”为基础,自始至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创造”为目标,推动着生活教育走向更高境界。“教学做合一”不仅是科学的实践方式,也是有效的实践方式。
当下,我们的德育追求学生“知情意行”的完美达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四者按序进行。应该说,我们的德育教材,无论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还是现在的新教材《道德与法治》,都体现着注重学生生活实践的理念,注重学习方式的革新,提倡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习得优良德行。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方式实现学校德育效能的最大化,这是值得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事。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坚持教与学必须以“做”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行”始终在前,“实践第一”是德育必须的坚守。
细读这83个小故事,我对如何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感悟。生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生活即教育”,深刻外延是“社会即学校”,实践方式是“教学做合一”。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让学生站在德育课堂的中央,以学生生活为德育课堂的中心,让教师充当德育课堂的“助产士”,促进德育活动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