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16刘春雨
刘春雨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空前庞大,学生群体已然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所处环境不断变化,高校学生面临的不安定因素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结合当前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分析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仍然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实验室爆炸”“非正常死亡”“学生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在我国高校仍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师生带来巨大损失,給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着社会的安全稳定。虽然国内学者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网络技术快速发展,高校面临的不安定因素也日益多样化,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基本概况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
针对突发事件的含义,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都强调了突发性和危害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或者发生地延伸到高校,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各类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可以把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发生偶然性。突发事件并不是必然发生的事件,在事件发生前往往没有太多的征兆,即使有些事件会有一些前期迹象,但往往较为细微,很难察觉,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总让人猝不及防。第二,广泛扩散性。社会不断进步,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社交媒体工具层出不穷,这些都为突发事件的快速而又广泛传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第三,社会危害性,由于突发事件很难有效预测和防范,事件发生时师生往往不知所措,很难及时做出合理的补救措施,因而容易造成学校和师生的财产损失,部分事件还会给学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危害社会稳定。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校园自身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所处环境,高校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地震、暴雨、台风、洪水等;校园内的各种爆炸事故、工地塌方事故、火灾事故等;行凶、溺水、跳楼等非正常死亡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食物中毒、大规模流行病传播、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
二、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预案管理落实不到位
应急预案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完善合理的应急预案能够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各方在第一时间有序组织、按规行动、合理避险。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甚至一些高校还针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制定了专门的应急预案。但是应急预案的管理落实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新情况、新特点出现以后也并未及时更新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同时,在日常管理中不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预案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
为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我国于2018年3月成立应急管理部,作为专门防范和处理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理部门。而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往往是事件发生后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成立临时性的应急小组。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在业务熟练程度、人员协调配合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决定了高校的突發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较弱,不能保证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处置。
(三)校园内部群体参与度低
目前各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仍然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管理部门并未认识到高校学生和教师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作为高校里重要的群体,师生不仅有人数上的优势,他们还充满活力、富有激情、能够提供策略,同时又是突发事件的直接受害者。缺少了他们的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大大降低,突发事件预防、救援和处置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校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法律和规范主要有《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这造成各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只能参照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处理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各有不同。
(五)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学生作为高校最主要的部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防范技能、应急处理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部分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以往针对大学生的安全知识传授,多以安全教育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小品大赛等形式进行,然而受讲座主体自身知识结构和各种比赛参与范围的限制,这些安全教育形式覆盖面有限,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范和教育作用。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分析
(一)应急预案完善与演练
各高校应该在《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指导下,在对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机构设置情况和地方特点,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根据新情况适时对应急预案更新完善,保持应急预案的前瞻性。除此之外,学校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时刻做好准备,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保证各有关人员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发挥好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指导性作用。
(二)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
高校在管理机构设置中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可以优化整合全校的力量和资源。通过培养一批具有消防、急救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安全检查、风险排查,做到防患未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也无需跟其他部门沟通协调便可以保证救援、保障、通讯等人员及时到位,运用专业的知识开展救援,能够将师生员工身心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把学校和师生的财产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提升师生群体的参与度
高校管理部门在日常宣传和管理过程中,应该转变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到师生作为高校的主人翁在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建设中应有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掌握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提升危机防范意识,主动参与到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来。只有提升师生群体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参与度,才能更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造成的损害。
(四)探索专门性法律规范
高校虽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师生和社会其他人员也存在着差异,因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在类型和处理方式上应该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我们的法律起草部门深入研究高校的校园环境、设施建设、师生状况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规范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保证高校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管理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五)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学生是高校的主角,也往往是突发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能够提升其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除了延续安全知识教育讲座和比赛等固有形式外,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创新。教育部或高校主管单位可以将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通过必修课的形式落实,这样与学生学分挂钩,能够保证每位学生都接受到这方面的知识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群体整体抵御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六)发挥新媒体工具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学校宣传部门应该发挥好新媒体工具的作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影响比较大的事件通报进展和救援情况,防止学生因传播不实信息,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自身也可能触犯有关法律。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发布高校突发事件常见情况,梳理防范技巧、应对技能,引导广大师生树立风险意识,提升防范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维护校园长久安全稳定。(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