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本科院校学长导师制研究初探

2019-11-16陈冲

今日财富 2019年29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长导师

陈冲

学长制和导师制在我国各高校都有一定的实践,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如能把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长的主体作用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将更加有利于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学长导师制的起源和背景

学长制最早起源于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的伊顿公学,在15世纪,伊顿公学出现了学长辅导制度,主要由学校挑选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伊顿公学之后,英国的许多高校逐步采用了学长制度,随后,学长制在世界高校范围内传播,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的大中学广泛实施。近年来,学长制逐步在国内被部分高校采用、推广、实施。在学长制下,学长辅导时不仅仅给予学弟学妹学业上的辅导,同时还要对学妹学弟在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学长教授给学弟学妹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经验,更多的是学长和其之间价值观和情感的交流。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1854年《牛津法案》颁布,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度正式作为学校管理制度开始实施,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度逐步走向职业化、学术化和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呈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国最早实行导师制的学校是燕京大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浙江大学等高校纷纷效仿,在建国之初的一段时期内,导师制只适用于研究生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大众化发展趋势下,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将导师制运用到本科生教育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由于本科导师制在我国引入的时间不长,发展不充分,目前只处于探索阶段。

二、普通本科院校实施学长导师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的是“垂直”型管理模式即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二级学院书记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持学生全面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在二级学院领导之下做好基层具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规管理工作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本年度,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为721.4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毕业生749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班主任既要负责各种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还要及时应对和处置学生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工作量极大。同时,新时期的大学生也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状况与务实功利的倾向并存、振奋激昂的民族精神与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并存、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观念与知行脱节的现象并存、宽容开放的情感态度与非道德化的倾向并存、远大的就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目标并存等多元化的群体性特征。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学长导师制可以在传统的垂直型管理方式中引入学生平行管理、导师参与管理层面。通过充分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把学生引入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之前的横向管理;通过充分发挥导师的积极能动性,把高校专任教师引入学生管理队伍之中,增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力量,从而使高校的垂直管理模式发展为纵横联合的立体复合式管理模式。学长导师制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热情,壮大学生管理的力量。

第二,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院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功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和宏伟工程,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实施学长制,通过选拔学习优异、品行优异、乐于助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与低年级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辨明是非的能力并把自己大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验介绍给他们,引导低年级学生准确地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激发学习动力,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学长在为低年级学生服务的过程中,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榜样示范作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第三,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光荣使命。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着,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在学长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对导师的需求量大,几乎需要全体教师参与,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高校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识、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是更高层次上的科学工作者,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还应积极营造以尊重师长、爱护学生为基础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导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解决学生在学习、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中,促使老师自我培养、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学长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学长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高校学生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学长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第一,部分学校对学长的职责定位认识不清,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教育、重责任,轻保障、重制度,轻落实”等问题。要认识到,学长无论如何优秀,终归还是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尚需提高。同时,学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定型之中,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困惑。因此,高校不能仅仅给学长下达工作指令,安排工作任务,忽视对学长的教育、引导,不能仅仅发挥学长在学生工作管理中的作用,更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不能仅仅要求学长做什么,完成学校的任务,更要对学长的工作提供一系列的保障,不能仅仅把学长制挂在墙上,更要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强化落实。第二,导师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不少高校希望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压力疏导、心理开导等全方位指导,而很多高校的考核方式都是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忽视管理,老师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科研和教学上,无暇顾及学生。即使存在导师制,没有相应措施和政策的支持如导师工作量的計算、活动经费、考核方式等,也无法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学长制与导师制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合力。学长制和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其实践来说,两者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学识来说,导师比学长更优秀,但精力不够充分,就社会阅历来说,导师比学长更丰富,但与学生的接触频率低,如能把两者科学的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改善高校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四、学长导师制的完善路径

第一,规范学长职责,完善学长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完善保障措施。学长的主要职责有:帮助新生适应大学新的生活,引导新生加强专业认知,消除专业情绪,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发现和解决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困惑、心理问题,指导低年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要探索多样化的学长工作模式,人员配备要合理,既要考虑所指导学生的专业、性别、地域等因素,也要考虑到学长的实际工作水平。要拓展学长工作的新载体,在原有载体如宿舍、专业、班级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载体,如通过社团举办一系列的主体活动,围绕团建、党建开展相关活动等。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根据学长制工作的特点,从严选拔,宁缺毋滥,建立起专门的学长工作小组,指定负责任的教师指导本院系学长的日常工作,明确管理层次、工作程序,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学长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第二,明确导师职责,控制师生比例,完善评价机制,提供条件保障。导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不断了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不断提高个人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还要不断增强教育管理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面对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实际,师生比例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了缓和高校导师资源紧张的局面,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和培养现有的师资,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已经退休的优秀教师及校外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实施导师制,也需要高校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包括配套设施如公共活动室等建设所需要的费用,导师指导的劳动报酬等。第三,学长与导师要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学长的主体作用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学长制是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创新尝试,对导师制具有补充、促进的作用。实行导师与学长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显著成效。学长在生活上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导师主要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科研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者相得益彰。(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学院)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名称:高校学长导师制创新实践研究 批准号:2014SJB248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长导师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看!学长!
看!学长!
只属于我
致新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