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探索

2019-11-16沈洪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立体化心理健康心理

沈洪炎

[摘           要]  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核心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实效,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互联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制及课堂教学中应用既有挑战又有机遇。网络内容多元、信息更新迅速、传播形式多样,对教材价值引导、教材时效性和吸引度提出了新挑战。基于此,积极编制互联网环境下的教材,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教材内容、原则和形式上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指引价值导向,突出高校特色,衔接技能体验,实现混合立体兼修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38-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一直是较热的话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心理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核心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实效,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详尽列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并指出了“教材建设”这一关键词,明确“课程教材是国家事权”。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质量,是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影响。传统课堂的课程教学以及相应的教材已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明确要求科学规范教学内容,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不仅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载体,也是各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互联网在心理健康教育及教材编制中的挑战及机遇,并探索编写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教材。

一、挑战与机遇分析

互联网为课程教学和教材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带来消极影响。互联网在高校心理健康教材建设中的有效应用需理清现状,明晰挑战,抓住机遇,进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一)网络内容丰富多元,需要权威渠道的价值引导

21世纪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天有十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产生,且每年以18%~20%递增率发展。这些信息可以增长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开阔视野,弥补教材字数的局限,然而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信仰标准和价值取向尚未定型,心理知识薄弱。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无选择性,大量鱼龙混杂的有害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冲击其价值观,影响其心理健康。由于心理知识的有趣及神秘,心理类书籍以及心理类文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为大学生接收心理健康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多元文化的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承担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责任。

(二)网络信息更新迅速,急需提升教材的时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心理知识和信息更新迅速,这促进了电子媒介的发展,但现阶段纸质媒体仍占主流。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长期纸质教材的使用习惯,能够成为推广电子教材阻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84.62%的受访者对电子教材是否会对学习效率有所影响产生顾虑,认为电子教材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纸质版教材信息内容相对滞后,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革。如何让纸质版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心理教材的实效性,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传播形式多样,要求提高教材的吸引度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互联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还通过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使致一些学生网络成瘾。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但大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率并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不带课本进入课堂。那么如何做才能使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特色等吸引度得以提升,进而使学生更多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系统地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点。

二、立体化教材新探索

基于此,我们从知识—技能—认知新视角出发,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编制互联网环境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从教学目标、价值导向、教材内容、原则和形式上探新,更新教育理念、指引价值导向、树立高校特色、衔接技能体验、实现混合立体兼修,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的立体化教材。

猜你喜欢

立体化心理健康心理
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五项原则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