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武秧歌的表演形式与传承价值
2019-11-16王雪
王雪
【摘 要】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长河里,祖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在黄河岸边生活的保德人,就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谱写出了对英雄的赞歌——保德武秧歌。保德武秧歌是一种崇尚英雄,以武打为主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它反映出当时保德人民对英雄的认可和向英雄看齐的气概。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保德武秧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它深深地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每每说起观武秧歌的演出,他们都大呼过瘾。根据对文献资料和老一辈保德人记忆的整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关键词】保德武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表演形式;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089-02
一、保德武秧歌概述
(一)保德武秧歌的定义
在保德县,人们将在正月间表演的社火类文娱节目统称“秧歌”。以扭为主的称“扭秧歌”,以唱为主的叫“唱秧歌”,担着花灯起舞的叫“担灯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丑角表演的叫“丑秧歌”。那么,以武打为主的表演,自然称为“武秧歌”。
保德武秧歌,又名大架子社火,属社火类,是保德县特有的一种以弘扬正义,鞭挞丑恶为主旨,武打戏为主体结构的秧歌。以前每逢古會期间,总有武秧歌队伍在街头演出助兴,或者登门拜年,为的就是红火热闹,同时也有祈福禳灾之意愿。
(二)保德武秧歌的发展与现状
保德武秧歌于清末成型后,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保德的城内村,也就是保德以前的旧县城,向周边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38年2月28日,驻雁北的日本第26师团黑田旅团十四联队占领保德。3月19日,日军放火焚烧县城,千户万余人的县城,一夜之间变为灰烬,寺庙、公署、民宅、学校皆为瓦砾。3月20日保德光复。在此期间,有大部分保德武秧歌的优秀艺人被害,使保德武秧歌蒙受巨大损失。
到1940年保德解放,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移驻东关,东关从此成为保德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保德武秧歌迎来了新的生机,马家滩的武秧歌队成为了最受群众喜欢的队伍。
1956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保德武秧歌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人们自发组织排练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文化领域中,除八部样板戏外,很多优秀戏剧被封,全国文化领域一片萧条景象。保德武秧歌也深受其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走出历史的舞台。
保德武秧歌,在如今的保德古会期间无影无踪。近年保德文化馆也想复兴保德武秧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搁置。曾经表演过保德武秧歌的民间老艺人大多过世,只有少数的唱段和乐谱保留下来。这是保德的不幸,更是民族文化的不幸。
二、保德武秧歌的表演形式
保德武秧歌表演分过街和打场子两类。
过街,是在锣鼓声中,随其它社火和文艺表演队伍在街上行进。由举着横幅的人带领着,旗在手中或举或摇,紧随其后。然后是大将、小兵,穿戴整齐,手持武器,分两列秧歌步行进。后面跟着扮演愣小子、愣女子的艺人丑态百出,逗得群众开怀大笑。走到政府部门,厂矿单位或人员密集处,会停下来即兴表演一会儿。待把保德县城转完一圈后,武秧歌队就会被人们请到自家院落,广场或者单位大院做正式演出。
打场子,就是正式表演的开端。先将所有人分作两队,双方阵营的小兵在锣鼓声中,从门旗下走出,逆时针走园场,挤开人群,空出表演场地,俗称“踩场子”。场子定型后,锣鼓声顿住。待众人唱罢,武戏演出便开始了。
先唱两段开场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两句一段,即兴发挥,锣鼓伴奏。接着便开始打戏,如《金沙滩》《八腊庙》《打瓜园》等。先小兵翻跟斗,白打,然后器械打,讲究真刀真枪。小兵打罢是大将对阵,最后主帅出场,正所谓“兵斗兵,将斗将”。除了武打,还讲究做工。以拿获反方主帅为终场。最后,再唱几段即兴编曲,演出结束。
东关前弯子(今马家滩)的武秧歌久负盛名,最受群众喜爱。传说秧歌队去过的院子,可保全家吉利,少病少灾。所以,人们准备好烟,好酒,花馍,油糕等美味,恭请秧歌队进院演出。
(一)保德武秧歌的装扮。保德武秧歌的服装,与传统戏曲服饰相似,却没有传统戏曲服饰那样严谨。扮武秧歌的人,主将身着铠甲,画脸谱;旗手与小兵穿短打衣,抹健康红,包头巾,佩英雄球;还有愣小子愣女子身穿传统汉服插科打诨。
(二)保德武秧歌的道具。保德武秧歌的道具,多为真刀实枪。主将手持刀枪剑戟;旗手举帅旗,彩旗;小兵拿刀戈棍棒。乐器主要有鼓,锣,镲等。
(三)保德武秧歌的剧目简析。保德武秧歌的经典剧目《金沙滩》又叫《双龙会》。说的是北宋初年,宋辽对垒,宋太宗赵光义去五台山进香还愿,北国天庆辽王定下毒计,在金沙滩设下鸿门宴,邀请宋太宗赴宴,企图借机消灭大宋君臣。不想,被杨继业识破,令大郎假扮宋王,携七子八虎一同赴宴。席间发生兵变,宋辽两家展开血战。本是这次战争,杨家将损失惨重,但人民群众不忍心看到这种场面,把战争的结局改造成宋军获胜。而在历史和文学上,杨七郎在力杀四门的时候身疲力竭,差点为韩昌所杀,后被父兄所救。韩昌再次南下伐宋时,杨六郎与他大战三天三夜,韩昌失手被六郎打落马下。而保德武秧歌中《金沙滩》的《杨七郎大战韩昌》,却把杨六郎和杨七郎换了,可能是出于对杨七郎力杀四门时,杀破辽兵胆的喜爱。
三、保德武秧歌的传承价值
(一)保德武秧歌的文史意义
保德县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蒙三角地带,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从保留下来的明清戏台建筑,可以看出当时保德文化氛围良好。对保德武秧歌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保德武秧歌作为保德特有的艺术形式,真实反映出社火与戏剧对保德民间艺术的影响。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保德武秧歌盛衰交替,直到退出历史的舞台,体现出每个时代对文化的需求。通过对保德武秧歌的研究,可以对保德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有更深了解。
保德人尚武,保德武秧歌的“武”字,代表着保德人民对力量的渴望。在古时候,由于保德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外族入侵的窗口。只有武力强大,才可以保卫家园。也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多方文化融合之地。保德武秧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运用而生。
保德武秧歌的一些剧目,反映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观看保德武秧歌,可以增长见识,了解某一时段的历史事件。如剧目《金沙滩》,反映的是宋朝年间,杨家将抵抗辽国入侵的历史。民间传言,佘太君是保德籍,所以保德人民对杨家将故事更喜闻乐见。又因杨家将是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更能寄托人民对保卫家园英雄们的敬佩之情,这就使《金沙滩》作为经典剧目保留下来。可见,保德武秧歌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文化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二)保德武秧歌的社会意义
保德武秧歌的主旨是宣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它以街头演出和走家串户的方式,把优秀的节目展现在群众面前,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保德武秧歌能带给大家的除了精彩的打斗场面,更多的是正能量的传播。剧目中人物的对比,加深了群众嫉恶如仇的认同感,对社会的稳定团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实中的保德人民有了一定的精神导向、感情寄托。
在现代文明的不断侵蚀下,人们逐渐忘却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德武秧歌也只是数千万种优秀艺术形式之一。在文明交错、冲突与融合的今天,我们不只要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保德武秧歌就是对保德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对地方文化保持喜爱,才会对这片土地孜孜不倦地热爱,才能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德武秧歌的挖掘、整理、保存、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秉荣.保德民俗[M].山西:三晋出版社,2011.
[2]何恩伯.汉族民间舞蹈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