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剧之争背后的意识形态

2019-11-16胡倩

戏剧之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新青年意识形态

胡倩

【摘 要】新旧剧之争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一批思想活跃青年人,对于文化、对于文学、对于戏剧戏曲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在看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时,渴望借助西方知识结构对中华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重组和定义。

【关键词】新旧剧争论;新青年;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020-01

随着辛亥革命之后文明戏的衰落,改良旧剧推崇新剧的争论一直在继续。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新旧剧的发展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他的八不主义,胡适认为旧有的封建体制下的文化模式要进行大幅度整改,文章要言之有理,不矫揉造作,用白话文的方式进行创作,在文化的深度上看出民族的特色和精神面貌。并且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学进化论的理念,我们的国人必须改变心態去迎接外来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应顺应历史时代的选择进入到一种崭新的状态。传统的戏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中国的曲艺理应进入到进化论的科学理念中,但是全盘否定戏曲样式,一味引入西方戏剧样式,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仍然是值得商榷的。

这场新旧剧之争的主要聚集地就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锋人物,陈独秀认为:“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 [1]并且在其文章中写道:“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故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爱卢梭、巴世特之法兰西…为之前驱。”[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承认了戏剧戏曲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且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戏剧之作的文化精神层面远远比不上西方先进大作家、大哲学家,所以需要移植戏剧进入到中国之“学堂”中。尤其是文化更新换代并非是一蹴而就之事,更需要理性分析原有文本的本体,并对西方文化中的精髓进行很好的吸收,而非刻意追寻西方“月亮”。

五四运动中新旧剧之争是一次文化思想冲击极强的锐变,但是对于新旧剧之争中以新青年为中心的观点,过于极端化,对于新旧剧之争,他们无非是停留在旧剧的杂耍性和新剧的文学性上,并没有深入到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和西方戏剧本体进行解剖,而是以西方戏剧的标准来对中国戏剧戏曲进行测量和评价,这种行为过于片面和极端,而这极端化的心理和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群体意识和社会环境?

法国著名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论作《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所谓意识形态构架机器,化身为各种专门化的机构,集中显身于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传媒系统和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和体育)这些专门化的机构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它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它发挥了其功能的方式是实现社会舞台,为政权提供合法化论述,具有隐蔽和象征性的特点。” [3]戏剧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葛兰西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取得成功,必然要取得文化上的领导权,更新社会中已有的旧的意识形态,改变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多数民众脱离旧的意识形态,不再相信他们以前相信的东西。” [4]陈独秀早就提出来“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 [1]的观点,那么在看到中国传统戏曲宣传文化思想弊端之时,其必然厌弃戏曲中皇贵、野蛮、鬼怪等封建思想。不仅陈独秀,还有胡适、周作人、鲁迅、刘辛农等进步青年都是站在欧洲进步思想立场上,追求反映人性阴暗、现实黑暗等比较务实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化作品不仅要表现人类生活的细节,更要深入展现社会精神风貌,给予人们以教化作用,而戏剧的大舞台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社会功能。

《新青年》是我国第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创办并且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的主要聚集地。这批青年人在国外接收了西方进步思想的洗礼,再次回到祖国的时候,想要改变中国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的确需要吐故纳新,需要将人的潜意识中某些不够完善的价值观念进行改变,从西方社会引进新鲜的空气、更换新鲜的血液,来促进精神文化的丰富。但是就中国传统戏剧戏曲而言,要求其整个行业进行大更换,对戏曲从业人员和中国观众来说有些难以接受。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其弊端性的。

这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留学生大多数是从事文学、哲学研究的。在这些进步青年的潜意识中有着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和对于文化重新整编的迫切心理。他们想利用外来文化的解构去重组本民族的文化,将原生文化中野蛮符号进行剔除,使重组的文化符号体现出“文明”二字。而这些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虽然过于极端化,但毋庸置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戏剧和文化进行改编和重组,促进新文化在中国萌发和生长。

参考文献:

[1]陈独秀.论戏曲[J].安徽俗话说,1904(11).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2)6.(标点为田本相所加)

[3][法]路易·阿尔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李迅译.李恒基,杨远樱.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

[4]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58.

猜你喜欢

新青年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从批评者到“同路人”:五四前《学灯》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