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阅读
2019-11-16黄丽
黄丽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数学化,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既能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课堂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早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阅读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精心设疑,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趣激读、以问导读.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什么是勾股定理?为什么叫勾股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以“疑”导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圈点勾画,阅读时抓取重
要信息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他们得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还有一些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条件给的不明显,需要从图中或文字中去挖掘,这样的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特别最近几年的中考时的统计题和阅读理解题.每当考试后,都有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看错了?”“这个条件,当时怎么就没看到?”“有个條件,当时怎么就理解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常常归结为不认真.如果深入分析,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阅读审题.对于学生的数学阅读来说,要想引导学生会读、读懂、读准,那么,就需要教师认真地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读一篇文章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问题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数形结合,即一边读题,一边在图形上将说明性语言刻画出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读懂题.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在读题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是学会阅读的最高境界.考试过后分析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点点,把重要的字词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不要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到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便会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从而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要利用好数学课本,适时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多能力.”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和工具,甚至一节课上完,课本没用过.数学教学大纲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课本每册上都安排有“阅读理解”这个内容,教师要安排合适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小组交流.在八年级上册阅读理解“勾股定理史话”,学生通过阅读,对勾股定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勾股定理产生感兴趣,课下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数学定义、数学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一看书,读一读书.比如,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学习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它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堂教学中,给学生阅读的机会,并恰当地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每次的阅读都是身心的光合作用,学生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