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陶艺教材的选择

2019-11-16胡晓芳

青年时代 2019年25期

胡晓芳

摘 要:陶艺作为一种新颖而特殊的美术活动形式,集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已成为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综观当前国内幼儿园陶艺教学开展的现状,大部分陶艺教学的内容都比较单调、生硬,有的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及需求,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那么如何科学且合理地选择幼儿园陶艺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呢?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内容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从塑造形式出发,选择易于表现的题材;从欣赏评价出发,选择便于进行人文渗透的内容。

关键词:教材选择;幼儿生活;人文渗透

一、引言

幼儿天性喜爱玩泥土,幼儿的双手可以反复改变泥土的外在形式,在这种行为中可以不断外化幼儿对生活的感知,直到把泥土外化成所喜爱的形象,使幼儿感受喜悦并获得成就感。陶艺作为一种传统且特殊的美术活动形式,集艺术性、趣味性及创造性于一体,成为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罗恩菲尔德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及动手能力。”这种活动除了具备绘画等二维平面艺术教育促进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外,还具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综观当前国内幼儿园陶艺教学开展的现状,大部分陶艺教学的内容都比较单调、生硬,有的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及需求,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幼儿园陶艺教学内容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从塑造内容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

儿童的陶艺制作不像成人那样刻意地追求某种高难度的技艺或深刻的理念,更不像工匠作坊制作那样规规矩矩如出一炉。儿童的陶艺作品是儿童不受任何理性的束缚,只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运用他们周围能利用的材料进行最直率的艺术表现。因此,陶艺教学重在引发幼儿创作兴趣,让幼儿抒发内心的情感,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样的创造力。陶艺教学的内容在选择上应该注意贴近幼儿的生活体验,以幼儿熟悉喜好又易于表现的内容为宜,即以人物、动物及食物为内容,以生活趣事、童谣、传说故事及心中之事为专题,以罐、瓶及盆为形体,确立教材表现的主干内容。例如,《种花》的陶藝活动中,笔者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种”花的过程。幼儿在制作动物时,也许并不能很完整地塑造动物的整体形象,但却很会表现小鸡低头、侧身及仰视等动态。可如何让这些陶泥小鸡富有生机呢?幼儿想出了可以用辅助材料红豆、花生米、瓜子、开口松子及树枝等加以装饰,使小鸡“活”起来。红豆、花生米做眼睛,瓜子、松子做嘴巴,小脚原来是树枝,再连上泥片翅膀,小鸡真的“活”起来了。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来源于生活又再现了生活,同时也表现出幼儿的大胆与自信。

三、从塑造形式出发,选择易于表现的内容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走入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注重创作结果的误区,导致幼儿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缺乏,作品显得单一。通过研讨发现,陶艺技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陶艺塑造的技能包括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泥条盘筑法、挖空法及综合成型法。幼儿陶艺作品地装饰也往往只采用粘贴泥球、泥条、泥块或刻、挖、镂及刮等方法。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加上教师有意的引导和幼儿的主动探索,幼儿在塑造时的创造性就很好地被激发出来,教师的引导也能与学生的自主性协调起来,使技法引导与思维点拨成为幼儿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的“激励棒”,实现技能与创新并举。例如,《大树》一课的教学,笔者选择孩子平时耳熟能详的树木让孩子来制作。把孩子带出课堂,让他们到户外去观察大树,通过双手触摸大树、小脸碰碰大树等活动使孩子感受到树干的粗糙。于是他们在制作大树时努力回忆大树的特点,并创作出树干的粗糙质感。这时幼儿就开始了实践,有的幼儿用梳子刮,有的幼儿利用泥片弯曲时产生的裂纹来表现树皮的纹理,有的幼儿挖出一个个小洞突出树干的质感。在这节陶艺课上,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努力用各种方法再现大树。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大树的认识,也使得幼儿在创作中获得了大量制作经验及快乐。教师选择“城市雕塑”这一生活化的体材,利用园区的社会资源我园通过组织幼儿欣赏湖滨大道的雕塑和园区其他雕塑的图片,让幼儿边欣赏边思考,让幼儿在有真实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既运用了已掌握的塑造和装饰技能,又把新的技能蕴涵、渗透在幼儿的自主探索中,自然巧妙,效果很好。幼儿也会根据雕塑摆放位置和环境的不同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在课上,教师提问:“如果在公园你想看到什么样的雕塑呢?”幼儿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积极思考。在陶艺课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在教幼儿学习陶艺制作的技法,更需教会幼儿思考的方法。

四、从欣赏评价出发,选择便于进行人文渗透的内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新《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陶艺与其他美术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习陶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制作陶艺,更要认为欣赏是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欣赏古代陶器作品的艺术美,可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更能了解陶艺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欣赏国外及现代陶艺作品,可以开拓幼儿的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由于幼儿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因此笔者把日常生活中的陶艺作品(“壶”“罐”“人物”及“动物”等)和周围现实的环境(建筑、雕塑、陶吧等)来作为欣赏对象,同时也为幼儿提供和大师作品对话的机会(去图书馆参观世界经典雕塑作品、欣赏陶艺名作图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陶艺器进行赏析)来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融会中西文化、独具个性的地方,既承接了苏州古典园林文化,又借鉴吸收了新加坡先进城市设计理念。为了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让孩子亲身感受这种氛围,笔者经常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在金鸡湖畔、湖滨大道、红枫林、科技馆、国际博览中心及邻里中心处处留下孩子的足迹,让他们用童真的慧眼来发现周边的美丽,既开拓了孩子的眼界,又丰富了陶艺活动的内容。例如,在活动《拓碗》课程中,幼儿通过视频欣赏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碗,在美的熏陶中了解拓印成形技法,然后讨论:“泥碗是怎么做出来的?”通过让孩子一起讨论、探索,了解制作碗的过程,从而产生了运用拓印成形法做出泥碗的意愿。幼儿认真观看了拓印技法,通过做一做、试一试、刻一刻,幼儿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幼儿在生动的课程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陶艺的拓印技法,并欣赏了碗的艺术之美,提高了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幼儿陶艺是新馨花园幼儿园的课程,园内教师在教学上一直都主动思考教学内容及形式,广读理论努力加强自我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科学地融入幼儿园陶艺活动中,使各种学习活动产生多维度的联系,从而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提升了幼儿的语言、动手、社会交往及创新能力。课后教师及时回顾反思并积极与校内外专家交流合作,努力使幼儿陶艺成为新馨花园幼儿园的特色和亮点。

参考文献:

[1]李小默,付琴.儿童趣味陶艺(全彩微课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2]顾婉之.陶泥创意实验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资源库:陶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春陶房.从零开始学陶艺(修订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黄华高.少儿陶艺教学200课(增订版)[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6]贾克奎·阿特金.250个陶瓷创意设计秘籍[M].杨志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