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民办高校贫困学生家访工作的路径探索
2019-11-16易凤临
易凤临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不仅是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资助的新要求[1]。民办高校贫困生家访是实现精准认定的重要环节、提升精准资助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资助育人功效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华学院信息学部为例,分析了贫困生家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办高校;家访工作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强调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2]。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院校的有益补充,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实现教育扶贫的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民办院校相对高昂的学费却给贫困生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得该类学生群体容易出现学业成绩下降、心理健康受影响、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家访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空间上的延伸,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的方法之一。为了响应和落实党和国家对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的要求,切实解决民办高校贫困学生经济、思想、学业、心理、就业等多方面问题,贫困生的家访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二、民办高校贫困学生家访的重要意义
(一)家访是促进贫困生精准认定的重要环节
贫困生的精准认定是实现精准资助前提条件,是最基础的环节。虽然高校出台了各类贫困生认定办法,综合了学生本人申请、生源地相关部门审核、学校认定小组评议等多方意见,但还是存在多种原因造成贫困生认定的偏差。例如,学生害怕遭受异样眼光,而不提出认定申请;学生为获得资助,出现不诚信行为;在认定过程中,认定小组成员的主观意见影响认定结果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贫困生认定的偏差,影响认定结果的精准程度。
贫困生家访采取实地考察的形式,不但能深入了解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成长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严格把关认定标准,核查贫困生的认定结果,让真正的贫困家庭获得资助。同时,抽样走访的形式又能对所有申请者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防止和杜绝了申请者当中的不诚信行为。
(二)家访是提升贫困生精准资助的重要形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不单纯是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常常还伴随有心理、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使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有的经济困难学生甚至会占用上课的时间去兼职赚钱补贴生活,这无疑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动力,产生自卑、厌学的情绪,造成毕业、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高校通过贫困生家访,搭建家校交流的平台,摸清学生的成长脉络,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疏导、学业结对帮扶、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措施,提升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家访是发挥资助育人功效重要载体
精准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2]。相较于学校集中授课式的立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家访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帮助学生在感受国家和学校物质关怀的同时,获得道德的浸润、能力的拓展和精神上的激励,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三、文华学院信息学部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家访中存在的问题
文华学院信息学部在2018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有695人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特别困难学生174人(约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25%),困难学生306人(约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44%),一般困难学生215人(约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31%)。
根据认定情况,经过专业、班级评审小组讨论,最终有494人(约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71.1%)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其中特别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达161人(占特别困难学生总人数的92%),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达245人(占困难学生总人数的80%)和一般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达88人(占一般困难学生总人数的40.9%)。
信息学部严格依据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议的相关工作办法,圆满完成国家奖助学金认定、评议、发放的工作,让绝大多数的贫困生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关怀和资助。对于少部分因名额限制等缘故未能评上的特别困难学生,信息学部在2018年寒假开展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车票的活动,助力贫困生回乡过年,同时,学部辅导员在假期针对少数贫困生开展了家访工作。结合往年贫困生家访的工作中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开展贫困生家访前准备工作还不够到位,具体体现在缺少具体的家访方案,对家访的目的、内容和家访技巧进行统一的规划;二是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的不够深入,难以进行有效的溝通;三是家访人员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使得沟通效果不显著;四是家访人员对于资助政策的理解还不到位,不足以给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详细的政策支持;五是家访对象居住地相对偏远,交通非常不便利,不同家访对象居住地又相距较远,较长的移动时间使得家访效率大打折扣;六是目前家访还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七是家访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四、贫困生家访路径探索
在国内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全面、深入地推进下,高校家访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受到了家长的热切欢迎和各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应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充分利用好贫困生家访活动这一工作途径,更好地实现精准资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做好家访对象调查工作
深入了解家访对象是顺利进行家访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在出发前应该通过学生基本信息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将所有家访对象的详细信息进行汇总,重点收集学生准确家庭住址、有效联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身体情况、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重要事件等。由于家访工作的安排,有时并非辅导员本人家访自己的学生,为了降低学生或其家庭的抵触感,事先做好家访对象的调查,对家访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就显得格外重要[3]。
(二)制定详细的家访方案
根据家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辅导员可以将家访的贫困生进行分类,品学兼优类、心理问题类、学业问题类、身体问题类、重大事件类等,针对不同的贫困生制定不同的家访目的和家访内容。例如,对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们各方面发展都比较优异,在校的表现没有太多需要父母操心的地方。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一方面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可能缺乏进一步提升的消息来源,应当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消息,如考研、就业的相关形势和政策,在家访时要详细给学生和家长解惑[4]。
(三)创新家访形式加强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往的家访都是由辅导员进行,但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家访队伍中加入心理咨询师、专业课老师等能使家访形式更加丰富,家访内容也更加深入[5]。在家访队伍中加入学生互访,一方面使家访形式更加活泼,起到朋辈互助的作用,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社会责任感,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做好跟踪关注,做好回访工作
一次家访可以帮助学校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教育。但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完成家访后,访问人员应做好相关的记录,并持续跟踪观察,通过QQ、电话甚至再度回访来巩固家访的成果。
(五)做好总结分享提升家访技巧
完成家访后要进行总结,对家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提高自身的家访技巧。同时也应该与其他家访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在实践中提升家访的效果,提升家访的技巧。
在新的教育环境形势下,高校应建立灵活、有效的贫困生家访活动工作机制。坚持随机抽样与普遍覆盖相结合,坚持传统家访(实地走访、信访、顺访、集体访)与现代家访(家长QQ群、微信群、班级微博、微信等)相结合,丰富发展学生干部(党员)代访、电话访、电子邮件等形式,假期集中家访、因时因事家访的弹性制家访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和拓展贫困生家访活动范围与深度,促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共同体[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人民网,(2017-10-28)[2019-07-22].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660.
[2]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R/OL].人民网,(2018-03-01)[2019-07-22].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301/c64102-29841190.html
[3]賈海宁,李书翔,刘芝,万生彩.高校辅导员家访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与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6(5):64-68.
[4]白华,徐英.扶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16-21.
[5]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实践研究,2016(1):108-111.
[6]黄上峰.精准资助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家访活动的内涵、原则和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