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2019-11-16吕拾元
摘 要:文章首先从语言、思维和宗教三方面探讨了中英文化的差异,然后从理解、表达和文化缺失三方面分析了汉译英的错误,最后指出要想做好翻译工作,只有掌握好汉英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错误
一、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财富之一,语言当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有自身的特征,它还记录其他的文化,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载体。翻译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然而从深层次上看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当前,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翻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然而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无疑给翻译带来许多障碍。本文根据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汉译英常见的问题做一粗略探讨。
二、中英文化对比
1.汉英语言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征。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字是表意文字,英语则是表音文字。汉语句子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是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形式连接。英语句子注重形式和功能,句子成分之间要用连词、介词、关系词连接起来,而且英语的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与语态形式的区别。汉语句子常常是化整为零,而英语句子则是化零为整。汉语常用动态词,英语却爱用静态词。在语态上,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句;英语重物称,常采用被动句。由此可见,汉英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异质特征,给汉译英带来重重困难。
2.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指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人类的思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思维之处。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的。西方人强调“天人相分”,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可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外部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即在思维时总是与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相联系。西方人的思维更偏重理性知识,提出用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中国人注重主体思维,即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英美人强调客体思维,即英美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影响着语言,不了解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跨文化翻译的效果。
3.中英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是人对神灵的信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包括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儒教、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民众中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佛教。根据佛教的观点,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是依照成、住、坏、空的自然定律运行的;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只有内修开掘佛性,克制欲望,才能解脱烦恼。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形式。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宇宙按照上帝的旨意而运行。基督教还认为人生是苦的,个人是无法从生命苦难中解脱出来的,只能依靠上帝的解救。中英宗教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译英时需要和谐处理两种文化。
三、汉英翻译错误表现
1.理解上的错误
人们常常认为英译汉有时会犯理解上的错误,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汉译英至少不会犯类似的错误。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汉语功底不扎实或背景知识缺乏,很多的人存在不少理解上的错误。比如,“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原译为“People of all social classes can buy them at a low price”。实际上,句中的“无论何等人”并不是指任何社会阶级的人;后面的“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也并不是指被允许用贱价买花生吃。正确的意思是:无论多么穷也买得起花生。所以应改译为“They are so cheap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hem”。再如,“祖国统一”不是“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而是“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救火”不是“to save the fire”,而是“to put out the fire”或“to extinguish the fire”等。
2.表达上的错误
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翻译原文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只有准确地表达原文,才能忠实于原文。在翻译实践中,表达上的错误非常普遍,尤其是汉译英。例如,“我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近二十年,我和老师们相处得很好”。原译为“I've been working in this school for nearly 20 years. I and my fellow teachers have been on very good terms”。根据英文习惯,在谈到自己和别人时,不管年龄大小、职业高低,都要“先人后己”。因此,“I and my fellow teachers”应该为“ My fellow teachers and I”。再如,“我们开始学英语到现在已八年了”。原译为“We have begun to learn English for eight years”。英文中的begin 是瞬间动词,而learn是持续动词。所以这句应译为“We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eight years”。
3.文化意识缺失
文化在翻译学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西文化的明显差异给翻译带来巨大的困难。在汉译英实践中,常常会造成文化流失或歪曲。比如,“敲竹杠”,如果照字面译为“knock a bamboo bar”,显然没有体现出源语的文化。正确的译法是“a clip joint”(指要价很高的商店或餐馆)。再如,“亚洲四小龙”,如直译为“four Asian dragons”,英美人会感到非常惊讶。在中国“龙”是个吉祥词,而西方中的“dragon”则象征着邪恶或凶残。恰当的译文应该是“four Asian tigers”。
四、结语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想避免Chinglish,首先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准确地把握愿意;其次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只有这样,译文才能真正传递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曹盛华.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晓歌.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5]解大力,包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翻译理论的文化空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100-101.
[6]聶咏华.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文化对等[J].时代教育,2009(10):79-80.
[7]杨卿.从英汉文化空缺词看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空缺现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8]袁良平.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英语[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1):66-70.
作者简介:吕拾元(1964—),男,内蒙古托克托人,包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