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2019-11-16柴新珂

青年时代 2019年25期
关键词:良性发展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柴新珂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形成良好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主阵地。由于网络环境是开放的、虚拟的和具有超时空性质的,因此,网络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目前,中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适应国家这个转型期并得到前进的、向上的良性发展,是高校面臨的重大课题。基于此,高校要分析网络媒体的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中把握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寻找出能够有效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实现良性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一、引言

中国大学生的微信、微博及各种小视频软件的使用率居高不下,可见网络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网络媒体不仅能引导网络社会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形式,冲击传统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便于高校同学、师生之间交流,促进政治教育内容、方式、主体意识和保障机制的创新发展。面对网络大环境利弊并存的局面,应当促进高校思政工作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二、网络媒体环境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网络社会的灵魂就是开放。网络,使人们不再受到所居之地、时间、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自由而开放地享受网络的便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任何形式在网络上传播舆情。第二,自主性。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少了些限制性,少了些依赖性,多了些自主性。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从自己主观目的出发,参与网络舆情的传播是网络媒介主体自主性的最突出体现。第三,复杂性。各类网络媒体的涌现,使网络社会日趋显现出多元化的特性。网络舆情的内容包含几乎所有人类活动涉及的范畴。第四,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网络舆论的虚假性。网络社会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电子空间,网络信息的传播实质上是一些数据和符号传播,是非物质的,具有虚拟性。第五,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互联网的不断进步逐渐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使网络社会具有了超时空的交互性特征。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人们都可以传递信息,没有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也使人们生活交往更加便捷。

三、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媒体环境呈现出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作用更加突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所以网络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1.教育者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靠纯理论灌输的说教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枯燥乏味,效率又低。发达的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建立新型思想政治研究网络和信息网络,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社会情绪和心理动态分析,而且可以调动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受教育者开拓新视野,增强主体意识

网络媒体引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拓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激起高校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助于活跃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释放他们的潜能。同时,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要挖掘并分析数据,自主形成自己的认知,自觉寻找和获取自己想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3.改善教育方式,拓宽教育平台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交往通常是通过个人对话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实现的,现在通过网络媒体,如QQ、E-mail、微信等,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更为便利,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也可以为其他更为先进的方式来替代,如“慕课(MOOC)”“学习通”“雨课堂”等。

4.创新教育载体,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网络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统传播媒介的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作用的发展,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快速掌握世界各地各个方面发生的大事,在这种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及时、准确,避免了许多错误或滞后教育信息的传播。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教育者话语权弱化,挑战传统教育方式

网络媒体时代的信息数据覆盖面广,受教育者能够结合自身需要去获取信息并产生自己的见解,甚至对教育者所授内容提出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完全听从教师教导的狭隘的教育方式,从而动摇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不仅掌握在教育者手里,也掌握在教育对象的手中。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信息量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对教师的个人素养要求也就越高,教育者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学术知识,拥有极高的综合素养,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要。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书本式教学,教师说教,学生死记硬背,而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使索然无味的纯理论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这也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水平。

2.冲击主流价值观,影响教育效果

在网络媒体传递的信息中,各种各样的网络舆论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说法各异,而大学涉世未深,选择和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媒体中各色各样的黄色信息、网络犯罪、流言谣言等不良信息让当代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片诱惑的海洋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构成了严重挑战。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会受到政治主张、价值理念、民风民情的影响,随着网络媒体浪潮扑面而来,多元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和政治主张也在不断冲击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文化价值观念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种社会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威胁。

四、网络媒体环境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有利也有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当代网络媒体的弊端,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探索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思想

从教育者方面来看,教育者应当將传统的单向灌输理念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理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平等交流、相互沟通,而不是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的上下级说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特征与需要,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加以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者要及时运用网络,密切关注自身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联系,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提高工作效率。

从教育对象方面讲,作为受教育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作为学生个人,又是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是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体,因此,教育对象应充分树立主体意识。步入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已经不仅能在教师上课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网络中的独立信息挖掘得到自己需要的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再根据自身所需做出判断或与教师进行请教和探讨。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就教育者而言,教育者要抛弃传统的老式教学的旧理念,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新时代的新理念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最合适的教育观念,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主导”式的教学理念,树立自由、开放、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理念,通过运用新型网络媒体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与研讨。课堂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活泼”式教学,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课下交流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更有利于学生课下向教师请教问题。

就教育对象而言,微博、新闻客户端是大学生了解国家时政、国际大事的“窗户”,电子邮件、微信是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会议室”,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查疑解惑的“钥匙”。只要用对网络媒体,大学生就能从网络上得到自身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用“学习网络”取代“学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即时性和生动性。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1.创新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功能是无可替代的,要强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养和政治信仰,培养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使其能通过网络媒介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同时,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引导者,高校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每一名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定时召开班级思政工作会议,为高校学生提供在线心理疏导和教育辅导等服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服务之中。

2.创新保障机制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是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使大学生树立良好意识形态的基础。首先,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组织和宣传作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其次,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各种资源投入,加大校园网络系统硬件软件等设施的维修和供给,强化对“知网”等学术型网站的引入和建设,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使高校网络舆论健康有序;最后,要加大研究力度,保持技术更新,确保系统升级和维修且有针对性地对不良信息和意识形态采取相应防御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工作。随着各种网络媒体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全面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找到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意识,开创新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保障机制,让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建设与改革中进步,跟随新时代的潮流,促进当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科学利用网络,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立英.网络思想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熊钰,林伯海.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46).

[6]黄军利.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观察与思考,2014(11).

[7]谢瑶函,唐小林.论网络舆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8]王潇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5).

[9]倪明胜,李昱,刘兆军.高校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实践过程及创新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2).

[10]王丽霞.基于网络舆情引导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6).

[11]谢丽丽.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良性发展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