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艺术歌曲《春之歌》的创作分析研究
2019-11-16李小莹
李小莹
摘 要:德奥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钢琴与人声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赋予了艺术歌曲更高的艺术價值。本文以沃尔夫《默里克歌曲集》中《春之歌》为代表性研究对象,着力研究沃尔夫对德奥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歌曲;沃尔夫;《默里克歌曲集》;《春之歌》;继承与发展
1888年创作的《默里克歌曲集》是沃尔夫创作成熟期的第一部歌曲集,共53首。选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默里克(Eduard Morike,1804-1875)的诗歌为词,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珍贵财富。 《春之歌》(Er ists)这首艺术歌曲,是《默里克歌曲集》中诗乐结合较高,情感细腻,钢琴部分技巧也偏高的作品。德奥艺术歌曲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最初受到法国世俗歌曲“尚松”的影响。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在继承了德奥音乐坚实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又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他的钢琴部分更具特色,不只是伴奏,而是一部单独的艺术作品。沃尔夫将19世纪的德奥艺术歌曲推向了高峰,成为足以与歌剧和教堂音乐平分秋色的声乐体裁。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分节歌:多段歌词用同一段旋律。
变化分节歌:每段旋律结构大致上相同,但声乐或者伴奏稍有变化。
有再现的三段式:即ABA形式,由三段组成,中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对比,而最后一段则是第一段的完全重复。
无再现的三段式:ABC形式。三个段落各不相同。
通谱歌:旋律和伴奏根据歌词及诗意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能力。结构上不会有重复的段落(可能会有重复的句子)。
《春之歌》即为一首通谱歌,全曲无明显分节,也无明显段落重复。根据诗词内容可分为4个部分(图示1),一至十四小节为A段,十五到二十五小节为B段,B段调性模糊,二十六到三十六小节为C段,最后三十七到五十五小节为尾声,是钢琴声部的独奏。
二、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创作方式
艺术歌曲由诗歌与音乐组成,二者缺一不可,艺术歌曲的歌词均为具有高度文学性的诗歌,且多出自大文豪之手,重要性不言而喻。
《春之歌》歌曲开头的钢琴伴奏就是用G大调的分解和弦以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的方式来开始(谱例1),三连音的十六分音符给人一种延绵不绝的流动感,神似在空中漂浮的绸带,全曲都以这种节奏和音型为基调,并且钢琴部分每一小节,三连音中间都有休止符,而且是左右手交叉休止,更加体现出了诗中春天来了的活泼动人的迹象。
《春之歌》第20-25小节歌词为:听,远方轻柔的竖琴声。诗中写到“竖琴”这个词,因此沃尔夫在钢琴的左手部分,采用了象征竖琴声的琶音和波音式和弦,短暂而清晰,并且左手还移到高声部,来模仿竖琴明亮的音色,充分体现了竖琴的音色及和弦。
《春之歌》这首通谱歌,作曲家沃尔夫在创作上充分尊重诗词,以诗词为中心展开写作,大到整首歌曲的意境情绪,小到一个词特定的描写,均体现了他艺术歌曲中一切创作围绕诗词为中心,这是德奥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的优良传统,也是艺术歌曲这种小型音乐体裁的特性的体现。
沃尔夫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和弦七和弦外,还使用了大量的变和弦和高叠和弦,丰富了和声音响色彩,戏剧冲突的表现力得到加强。
在传统时期的音乐作品中,调性陈述一般是自然大调或和声小调,调性转变也以近关系转调为主,来明确作品的调性。沃尔夫的作品中利用频繁的转调,强烈的调性对比造成了调性的游移和扩张,丰富了调性的变化。如《春之歌》第7-12小节(谱例2),由G大调转入#F大调,在经过b小调、A大调、#f小调后转入#C大调,短短8小节转调6次。
在传统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更是赋予了钢琴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他的歌曲集的封面上不称其为“钢琴伴奏”,而标上副标题“独唱声部与钢琴”。沃尔夫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不仅地位极高,对演奏技巧要求也非常高,有长达18小节的独奏、密集连续的高叠和弦、快速带休止的三连音。
《春之歌》的尾声部分,为了展现诗词中春天带来的欢乐氛围,沃尔夫配上了一段非常生动的后奏,长达18小节的后奏也是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这段后奏强弱对比明显,从38小节连续的sf到53小节的ppp。音域也非常宽广,从大字一组的#G到小字三组的B,音域横跨六个音组,而在沃尔夫之前的作曲家谱写钢琴声部时偏爱中音区。演绎技巧也较高,例如第38小节前半小节,钢琴声部左手为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加八分音符,右手为附点,后半小节左手还是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加八分音符,右手为四个十六分音符,速度快而且节奏不对等,演奏技巧较难。
在创作技法上,变和弦与高叠和弦频繁的使用,增加了和声的紧张度,丰富了和声色彩。调性转换也跟前人的转调方式不一样,而且频繁的转调也造成了调性的游移和模糊,这些都为后来的印象音乐和现代无调性音乐埋下了伏笔。他的艺术歌曲钢琴声部演奏技巧较难,对演奏家的水平是一种考验。音域得到拓宽,使得钢琴的表现力增强,生动的后奏以及和人声声部的配合演出更是对钢琴声部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这些都为后来的艺术歌曲开拓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与表现形式。
沃尔夫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继承了德奥传统并创新发展了德奥传统,他的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都是对德奥优良传统的继承,他频繁大胆使用的变合弦和弦与高叠和弦,频繁的转调,导致了调性的模糊与游移,丰富了调性的变化,这也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对19世纪末的德奥艺术歌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开创了20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钱仁康.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2001.
[4]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