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澶渊之盟对北宋的影响

2019-11-16杜洋洋

青年时代 2019年26期
关键词:北宋政治经济

杜洋洋

摘 要:景德年间,辽国派大军攻打北宋,宋廷为阻止辽军南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英勇反击辽军,辽国攻宋受阻因此想与北宋讲和,宋辽签署盟约,“共议戢兵,复论通好”,此为澶渊之盟。它于北宋而言是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盟约订立后北宋迎来了百余年的和平稳定局面,对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澶渊之盟;政治;经济;文化

一、澶渊之盟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百年未加兵,“戴白之人,不识干戈”①,两国大体和谐共处,并且两国在政治上往来频繁。真宗去世后仁宗登位,仁宗呼辽圣宗为叔。辽圣宗驾崩后其子兴宗登位,仁宗比兴宗年长,因此仁宗是兄,兴宗是弟。辽兴宗驾崩之后他的儿子辽道宗登基,道宗称仁宗为伯父。澶渊之盟后构建的“兄弟之国”关系是宋辽两国皇帝“以齿约为兄弟”②。每逢新年、天子登基、生辰、驾崩或太后寿诞、逝世等重大事情宋辽都派遣使者庆贺或吊唁。真宗去世后,辽圣宗“闻真宗崩,集蕃汉大臣,举哀号恸”,言:“与南朝约为兄弟,垂二十年,忽报登遐,吾虽少两岁,顾余生几何”,并在范阳悯忠寺设置真宗皇帝之灵御,“建道场百日。下令国中,诸犯真宗讳,悉易之。”仁宗驾崩后,死讯传到契丹,道宗号啕痛哭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国皇帝驾崩后引得邻国皇帝痛哭流涕,可谓凤毛麟角,可见盟约订立后,双方在政治上按照“兄弟之国”往来,由战争转入和平,形成极为和平友好的政治局面。

签订盟约不但使宋辽在政治上出现互派使者友好往来的局面,也使北宋王朝君臣上下空谈太平,决口不谈武备,放松了对辽的军事防御,开始大力削减北境边防的军事力量。盟约缔结后,北宋朝统治者们认为北方的威胁已除,开始削减北部边防军事力量,北宋将河北边防区,即定州、高阳关和镇州三个都部署中的镇州、定州归并为一个都部署,这就意味着缩减了一个边防区。而那些比较靠近内地的沧州、贝州、雄军、邢州等四州的部队,缩减成步军六指挥。其余的禁军原驻地在首都开封和河阳(今河南孟州),全军都要回原驻地。北宋又取消因抗击辽朝而在河北地区设置的都监、使臣、部署等官员290多位。富弼意识到了政府削减边防军事力量存在的潜在危险,在《条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指出:合约签订后当朝大臣对边防事物不再感关注,以至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结绅虑患者,谓之迁阔背时。”皆“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富弼明确指出“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的重大问题,但他的言论并未得到宋廷重视。仁宗时宋夏交战,北宋因武备废弛战场上连续失利,辽趁机“聚兵幽蓟,遣使致书求关南地”,对宋进行经济勒索。但宋不想失去澶渊之盟签署后所带来的北部边陲安全感,面对辽之敲诈也不敢与之一战,只能增加岁币数量以求和。北宋终仁宗一朝都未能对北部边境防御系统进行任何改变,只能长期用议和作为边境安宁的保障。因宋廷对澶渊之盟及其议和方法十分仰赖,以致不重视军事武备。

澶渊之盟签署时宋辽双方大体势均力敌,它使宋辽维持百余年和平,两国国君以齿约为兄弟,政治上互派使者、和平往来,但它也使宋过于仰赖议和而不重视军事武备,在北宋边境削减军队、官员,使北宋在之后的战争中处处被动。

二、澶渊之盟对北宋经济的影响

澶渊之盟后宋辽结束战争和谐处之,出现“自景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的景象,宋真宗、仁宗、英宗3个天子统治的七十年间(997-1067年),百姓丰衣足食,经济也飞快发展。韩维认为盟约签署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③富弼言“自此河徨百姓凡四十年不识干戈。”王旦亦言“河朔生灵方获安堵。”澶渊之盟让北宋在一百多年里减少北境边患,使北宋赢得了一段可以放心进行经济建设的时间,为北宋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使北宋的商业和农业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澶渊之盟后战火熄灭,宋辽边境在政府鼓励下互市频繁“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北宋在边境相继开设广信军、雄州、安肃军和霸州四个榷场,契丹在振武军、朔州和新城等地也建立了榷场。宋辽两国在商业往来中的主要货物有北宋犀牛角、香料、茶叶和瓷器等,据考古资料表明,在东北与内蒙等地区的辽国古城镇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许多汝窑、定窑、钧窑等北宋瓷器,毫无疑问,这些瓷器绝大多数是通过榷场贸易而出现在辽境内,可见榷场交易之频繁。随着宋辽榷场交易不断发展,北宋很多铜币也进入辽境,契丹人在商业往来中很喜欢使用宋朝钱银,根据考古资料表明,出土的辽墓钱币,宋朝的钱币占据了大多数,可见辽使用宋钱很频繁。澶渊之盟虽规定宋每年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但这些在榷场交易中都得到偿还:“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通过榷场贸易,宋每年从辽获取大约有150万贯的专卖税,这笔钱除赔付辽之外还所剩颇丰,得益甚大。由于商业兴旺,宋廷商税收入也逐年增长,并成为北宋政府重大财政收入之一。真宗时商业税收仅四百五十余万贯,仁宗时商业税收猛增到两千余万贯,仅五十年商税就增加一千五百五十余万贯,可见北宋商业发展之迅速。

北宋农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景德二年,朝廷下诏河北地区各州县强壮除“瀛洲城守得功人,第其等级以闻”外,“并遣归农,令有司市耕牛送河北”④。“强壮”是北宋政府为抗击辽兵强行征集民间壮丁组建而成的,他们按正规军编制组成民兵,一旦辽兵进犯就会英勇抗击。这些强壮来自于民户之家,宋辽战争结束后,他们解除繁重兵役后重新投入农业生产,极大充实了民间劳动力,促进了农业进步。

盟约订立后社会安宁和谐,人口也飞速增长。太宗时仅四百余万户,真宗末年增长到八百余万户,即一千九百多万口。仁宗时又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多万七户,即二千六百余万口。英宗时,增长到一千二百余万户,即二千九百余万口。人丁兴旺、人口众多为北宋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北宋农业发展。澶渊之盟订立后北宋出現百余年和平局面,为北宋提供了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极大促进北宋经济的发展。

三、澶渊之盟对北宋文化的影响

澶渊之盟后辽宋化干戈为玉帛,宋出现了较为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盟约后出现的百余年和平极大影响了北宋的音乐历程。北宋创建初年战事频频,百姓只求天下稳定,因而音乐不兴盛。澶渊之盟后,宫廷音乐走向没落而民间音乐兴起,在《乐府余论》中宋翔风说:“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榭,竞赌新声。”宋辽停止战争,宋廷罢兵归农,经济繁荣,汴京兴盛,到处歌台舞榭,享乐风气由此风靡,故“民间作新声者甚众”,民间的俗曲开始兴盛。仁宗时,市井俗曲新声已占据上风,甚至连仁宗皇帝也沉迷其中,“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

澶渊之盟对宋词的兴盛有很大的影响,和平的局面为宋词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据唐圭琼《全宋词记载,生于柳永之前的写词者仅为十七位,作品仅有四十六首,由此可以窥见北宋初年词坛的荒凉场景。北宋初期作词者中作品比较多的仅有四个人,分别是柳永作词二百多首、张先作词一百多首、晏殊作词一百多首、欧阳修作词二百多首,其中晏殊与柳永这两位著名的词人活动在真宗到仁宗时期,张先与欧阳修两位著名的词人主要活动在仁宗到神宗时期,根据这些记录能够推测:宋词的兴盛大概在真宗后期到仁宗时期。宋词的发展兴起于真宗、仁宗时期,不但与宋词本身的兴盛有关,也与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真宗、仁宗时,经济发展迅速,为宋词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词兴盛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真宗、仁宗时期所呈现的和谐稳定局面,起源于澶渊之盟。正是因为宋辽停止战争和平共处,促进宋朝经济发展,物质上的满足又使北宋的享乐风气风盛行,从而促进了宋词兴起。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虽然导致北宋懈怠边防,使宋在之后对夏战争中处于下风,但这只是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澶渊之盟签订后出现的百余年和平局面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促进了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注释:

①畢仲游.西台集[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260.

②庄绰.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50.

③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

④《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壬子.

参考文献:

[1]陈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邓广铭,漆侠,朱瑞熙,等.宋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唐圭璋.词话从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北宋政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