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头疼事
2019-11-15管宏业
管宏业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雷诺日产前总裁卡洛斯·戈恩还在苦苦寻求保释,通用总裁玛丽·博拉就关闭工厂一事已与特朗普多次互怼,PSA董事长唐唯实极力澄清关于中国合资的模糊言论,菲亚特董事长马尔乔内黯然逝去......汽车产业动能转换的风口,跨国车企集体遭遇头痛事。
即使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难以幸免。虽然去年中国车市总量依然高达2800万辆,但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跨国车企身上格外醒目。过去一年,福特在华销量同比跌去近50%,现代起亚近一半产能处于闲置,PSA连跌三年一觉回到8年前。从哈尔滨到深圳,多处汽车工厂里空空荡荡,春节过后,部分劳务人员已不再续签合同。
中国车市不再是流淌着蜜和奶的地方,从1983年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北京吉普成立至今35年,中国汽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来华投资的跨国车企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大多数跨国汽车企业至少四分之一、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一半的利润来自中国。但随着自主意识不断高涨,节能环保法规加严,消费观念日渐成熟,对跨国车企来说,以往那种“低成本、高回报、弱竞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无独有偶,不仅是中国,全球多个主流汽车市场也都略显低迷,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其中的原因,有着让丰田章男所担心的,年轻人不再那么喜爱汽车了。曾几何时,汽车还是年轻人工作后最想购买的物品,如今早已被智能手机、游戏机取代。另一方面,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汽车企业的手脚。
就以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为例,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难以再激起厂家的热情。整个展场放眼望去,呈现出的亮点就实在不多。一方面车企开始重新考量传统车展的价值,另外一方面像CES展这样的科技展,越来越博得汽车企业的青睐。这不难理解,大的趋势是,汽车企业正在从传统制造商,转变为软件服务商;动力系统也不再是唯排量与声浪论,转向悄无声息的电动机。
放弃在发动机、变速箱传统动力总成上积累了百年的优势,跨国车企当然不想自废武功,和中国车企这样的后起之秀同台竞争。但这样一次,还真不是由他们自己能说了算。
3月里的一个周末,笔者在德累斯顿参观大众工厂,巧遇当地学生环保游行,队伍中甚至包括不足十岁的低年级同学。据介绍,这样的游行每个周末都会在德国、北欧的举行。孩子们以这种形式,希望唤起全社会对节能减排的关注。欧洲对于环保的重视,让人叹为观止。
对汽车企业来说,这却是一种有形的压力。欧盟2018年12月通过的环保新规显示,将致力于使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30年比2021年时分别减少37.5%和31%,这一规定也给德国的汽车生产商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每年3月是德国车企发布年报的日期,2019年3月发布年报的同时,也成为德国车企全面转向电动化的起始点。大众、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在电动汽车领域密集发力,不仅频频推出新车型,还宣布了大幅提升电动车在产品线中占比、建设快速充电桩网络等计划。
大众集团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推出50到70款新型电动车型,并且生产2200万辆电动汽车。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占比将达到集团产品线总量的不低于40%;保时捷宣布,到2022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投入将超过60亿欧元;到2025年,50%的保时捷新车将会是由电力驱动;宝马表示,到2020年底,计划推出10款全新或者升级后的电动汽车车型;到2025年,宝马还计划向市场推出至少25款电气化汽车,其中12款是纯电动汽车。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Bernhard Mattes表示,未来三年内,德国将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400多亿欧元,在数字化、互联和自动驾驶领域投资180亿欧元。“若非如此,到2030年欧盟制订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将无法完成。”
欧洲法规严格,中国门槛也不低。按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规定,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达到3万辆以上的乘用车企业,从2019年度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在传统能源乘用车市场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9-2020年NEV积分需求量分别为241万分和289万分。就当前产销情况来看,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北京现代或将现大规模新能源负积分,而上汽大众、东风汽车和长安福特由于在2017年间没有生产新能源乘用车,要想达到2019年和2020年的目标生产规模,难度非常大。
新能源积分焦虑症下,跨国车企开始全速启动新能源车攻势。未来两年内,大众将在中国新增超过3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50%的车型将实现本地化生产;北京现代也制定了规模宏大的新能源计划,预计2020年之前9款新能源汽车上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10%;不久前,随着卡罗拉双擎E+与雷凌E+的陆续上市,丰田在华的新能源汽车布局也正式开启,这有利于改善其在华新能源积分情况。根据规划,2025年,丰田在华所有车型都将配备电动化车款,并且在2030年实现新能源车型销量大于燃油车型。
很显然,面临全球最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自政府不容置疑的“双积分”压力以及本土车企的竞合压力,正迫使跨国公司从技术、产品、战略上重新调整对华布局,为合资合作注入新的内涵。
虽然还被冠之以跨国公司名称,但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正在失去完整的跨国业务。通用汽车接连撤出了澳洲、欧盟、亞太业务;福特早就归位于“一个福特”;大众品牌超过一半销量全部来自于中国;本田中国业务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照这个趋势下去,过去的跨国公司将不再具备全球属性,或许应称为“中美”汽车公司、“中德”汽车公司、“中日”汽车公司更为贴切。
不管在哪里起家,到了这个时代,“中国”都将是绕不过去的主题词。更不用说,今年两会上热议的“外商投资法”,再度点燃了跨国车企对中国的投资热情。
一方面,此前外商投资领域的三部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虽然提到了鼓励投资,但都没有提到投资保护。而有望替代“外资三法”的外商投资法将以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法律形式,把保护外资合法权益固定下来,消除很多隐患,提高中国投资环境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另一方面,草案中备受关注的第22条——禁止强制性技术转让。中国将过去的承诺上升到法律高度,将有效帮助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决心,纠正偏见,消除顾虑。
尽管国内车市遭遇多年未见的冰冻,但没有人质疑中长期发展前景。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提及了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一是在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的介绍中,“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二是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很显然,跨国车企在华的好日子,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