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伊始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

2019-11-15罗曼

大学生 2019年10期
关键词:俄文华东俄语

罗曼

1949年5月初,忙于准备解放上海的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邓小平、陈毅、粟裕等同志在江苏丹阳县新丰镇(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召开会议,决定建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简称华东革大),学校以中共华东局党校为基础,以山东干部南下纵队渤海区党委的班子为骨干,筹建成立华东革大,任命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舒同为华东革大校长。

学校的创办是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放手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的战略决策,为了适应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干部人才的大量而急切的需要。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7月華东革大在上海招收第一期学员,因没有现成的校舍,应办学之急需就临时借用上海部分高校暑期放假而空置的教室和宿舍,其中有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以及四川北路上的复兴中学等。学员必须是高中毕业以上学历,年龄18~25岁。第一期招生4000人。

由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之快,学习时间只能是短暂的。学员入校以后主要学习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以后,就分配工作,让他们到社会的大课堂、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去继续学习成长。

华东革大一期是在上海办的,从第二期开始华东革大搬迁到苏州原华东军政大学校址。第一期学员只学习2个多月就提前毕业了,他们参加了解放大西南、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浙江农村的土地改革等工作。第一期学员中有30人留校加强华东革大的教学教务工作。据毕业后留校并参加创建上海俄文学校的上外校友李钟英(原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回忆,第一期第一批华东革大学员全部来自旧大学的理工农医应届毕业生,其中有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本人就是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上海解放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为了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需要,一般共产党员身份还处于保密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1950年10月19日学校举行了“共产党公开大会”,公开宣布党的组织和党员名单。

华东革大先后设立三个分校。第一个分校是上海俄文学校;第二个分校是“政治研究院”;第三个分校是“工农速成中学”(复旦附中前身)。1952年12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奉命撤消。

上外文脉中的革命基因

1949年仲夏,根据华东局的指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筹建一所高等外语学校,迅速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俄语人才。在陈毅市长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以华东革大第四部为基础,创办华东革大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以下简称“上俄”。当时华东革大一、二、三部已开设,第四部正在筹建,但尚未开始招生)。任命著名翻译家、时代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姜椿芳为上海俄文学校校长,原来参与筹建华东革大四部的李钟英、王其祥、杜方炯于11月赴上海俄文学校报到,参加上俄的筹建,同时,华东革大调配了原为筹建四部而准备的涂峰(上俄副校长)、金昔明(上俄教务处主任)、张茜(陈毅市长夫人、上俄教育股股长)等数十名南下干部,组成上俄各级领导班子。11月学校正式成立,并于11月23日在上海《解放日报》刊登招生广告,一边进行招生考试,一边招聘俄文教师,并于12月29日录取学生389名。

1950年1月5日至10日,第一批学生在宝山路上海俄文学校(原暨南大学二院旧址)注册报到。1950年2月学校本部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旧址,现为上外虹口校区的一部分),这两个校区均为上海沦陷时期的日本人中学校舍,日常失修,多处毁坏。其中虹口校区的玻璃走廊教学楼经修复后成为上俄乃至上外的主要教学楼(90年代初被拆除)。学生入学后住在盖着茅草屋顶、糊着泥巴的竹棚里,透风漏雨,其中两排竹棚在1950年夏天被强台风刮倒,许多学生被安排暂住在两里路之外的原光华大学校舍(今欧阳路法兰桥创意园区),天天风雨无阻,步行来校上课。虹口校区教室总共20来间,课桌椅破烂不堪,规格不一,几百名学生就挤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和自修。没有饭厅,大家打了饭带回教室。大礼堂(实为健身房)里没座椅,大家便席地而坐听报告、开大会。干部的寝室,既作办公室,又作会议室,课桌就是办公桌,椅子不够,大家就坐在床沿开会讨论工作。

1950年2月19日,上海俄文学校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下午5时许,大礼堂里灯火通明,台上台下摆满桌椅,主席台上陈毅市长、华东革大校长舒同、刘格平,上俄校长姜椿芳、涂峰一一就座,还邀请了苏侨协会会长齐布诺夫斯基、塔斯社上海分社社长叶夏明,以及时代出版社苏联投资人匝开莫等。台下前二排就坐的有俄文教授吴克元、篑鸿墀、夏仲毅、朱韵清、朱素清以及柯索夫斯基等20多位苏侨教师,阵容庞大严谨,这无疑给首批学生增添了不少的信心。陈毅市长作报告时不用讲稿,声音宏亮,而且也不用话筒,从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从南方到北方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他又特别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他说,“新中国俄语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应去掉单纯的技术观点和雇佣的职业观点。有了正确的观点,学习俄文才有用。用这种语言工具去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我们中国的革命建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年11月,上俄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增设英文班,招收英文学员90人(均有英文基础)。1951年2月英文班44名学员组成一支赴朝语文工作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前线,在朝鲜战场上负责收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军事情报,以及对美军战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上海解放初期革命与建设中的上外人

1950年2月6日,上海发生了史称“二六大轰炸”的事件。国民党出动17架次轰炸机,对上海的电厂、水厂、车站、码头进行狂轰滥炸,共造成1148人伤亡,1180间房屋倒塌,上海陷入瘫痪状态。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3月,苏联派出一支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的防空混合集团军,由巴基斯基中将指挥,携115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分期分批秘密运(飞)抵上海,在两个月中击落国民党战机六架,从而制止了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的轰炸。同年7月,苏军防空部队全部装备有偿转让给中国,并帮助培训中国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以及高射炮和探照灯、雷达部队。此时,俄语翻译人员成为上海防空部队的急需。

8月,上外受命抽调20余名学员,经考试合格后,提前毕业派赴上海防空司令部工作。这20余名学员大多是中级班学员,在校实际学习俄语才半年多,担任翻译工作有一定困难,而且又是派往军事部门,严格、艰苦的部队生活让人望而生畏,但学员们以国家军队建设事业为重,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愉快地走上了战斗岗位。最困难的事情是备课。为了保证苏联教官的培训课上好,翻译们总是提前几天就将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翻译转换成汉语,经常备课到深夜。回忆当年进入上海防司翻译工作的艰辛,一期学员忻芝卿至今仍印象深刻。“军队有几百位苏联同志,而翻译只有十几个,平均每个翻译要负责30个苏联同志的翻译工作!”繁重的任务没有把他们压倒,反而成为他们刻苦钻研的动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边学习边提高,为保卫上海、加强国防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外建校初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服务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需要,学校从第一批学员的最后一学期开始便安排学习各类专门知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开设了军事班、文教班、工业班、财经班等共9个专业班,根据国家需要以及学员本人的特点和志愿重新编班。军事班着重空军、海军及机械化部队的知识;文教班主要学习文艺理论和文教政策,掌握文艺、电影、戏剧、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工业班的教学内容涉及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工厂管理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财经班则以财政金融、贸易、银行、合作社、农业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为主。

此外,还设立速成班,学员入学半年后,凡俄语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者集中编班,加快学习进度,增加学习内容和难度,缩短年限,一旦国家需要,随时提前毕业。

第一批新生入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用合适的教材。当时的高等院校,在外语教学方面一直以英语为主,俄语教材很难找到。然而,进入上海俄文学校的学子,在报到注册之后,马上就可以领到一本由贺青编著的《俄文读本》,这本教材知识技能循序渐进,重点单词和句型重复突出,易练易记,使得一大批从未接触过俄语的青年学子,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俄语会话和翻译的初步能力。毕业于上海俄文学校的很多第一期校友回忆,自己在俄语专业能力方面的迅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本《贺青读本》。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贺青是姜椿芳校长的笔名之一,这本教材正是姜校长亲自编写。

上外早期毕业生,大多分配在国家急需的各种工作岗位上,如军事、外交、国家各部委、中央编译局、文化出版部门、电影译制厂、高等院校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能以俄语为工具,很好地完成翻译任务,不仅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的完成作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成为各个行业的专家和领导,成为我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建校初期因国家战略的需要,许多同学未学完全部课程便提前毕业工作(含参军),他们丝毫不考虑个人待遇问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0年代,全國开始恢复职称评定工作,但有些单位对这批学员的学历认定出现了一些波折。为此,与上外同样模式的原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就该校1954年前毕业生的学历问题专函请示教育部,得到教育部文件回复:“承认其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学历”。为此,上外于1985年8月,给1954年前毕业的学生出具了本科学历证明,使这些当年为国家利益而赴汤蹈火的莘莘学子感动不已。

七秩沧桑,创校初心不变。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上外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2017年,上外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正积极推进学科发展与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

(资料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官网,上外校友会、基金会原秘书长孟庆和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陈晓丽

猜你喜欢

俄文华东俄语
华东销售在一线
相华东:走在欣欣向荣的田野上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卡拉·陶格陶夫所藏手抄本《观自在经》(俄文)
卫拉特本《уHeκep TopeлκиTy汗史》(俄文)
卫拉特文译般若经(俄文)
准噶尔的物质文化遗产(俄文)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多丝量新品种华东×春晨的引进推广
民国时期无“华东”称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