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饲养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2019-11-15吴雯
吴雯
活动背景:
一天早上,我在小区花坛边发现了几只蜗牛,便把它们带到教室。孩子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看到他们对小蜗牛如此感兴趣,我决定放在自然角进行饲养,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怎样为蜗牛建造舒适的家?蜗牛的壳破了还会再长吗?……我们一路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生成了许多有效的支持策略。
策略一:激——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要让幼儿对自然角的动植物保持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给予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
案例:没壳的软体动物是不是蜗牛?
一天,孩子们在种植园发现了一只蛞蝓。天宇说:“快看,这里有一只蜗牛!”梓竹说:“它没有壳,不是蜗牛。”天宇说:“是蜗牛,不过它的壳掉了。”他们争论不休,跑来问我,我提议把它带回教室和蜗牛一起饲养。
接下来一段时间,孩子们经常在自然角驻足观察和讨论,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如,它们的触角是一样的,爬行时都会留下黏液,都喜欢吃菜叶。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没壳的蜗牛身体圆润,颜色较浅,身上有花纹;而蜗牛的身体有棱角,颜色较深,壳是牢牢地连在身体上的。在多次观察与比较后,孩子们终于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后来大家又通过咨询长辈和上网查询,了解到这个没壳的小家伙就是俗称“蜒蚰”的软体动物。
分析:对于“蛞蝓是不是蜗牛”这一问题,其实老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但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如果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远远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更有价值。所以我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让他们对两者进行反复观察比较、调查验证去寻找答案。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探究发现的乐趣。
策略二:引——引导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然角饲养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能够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科学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观察、猜测、比较等多种方法,经历从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怎样不让蜗牛爬走?
孩子们想为蜗牛做一个家,他们找来木质红酒盒,里面铺上一层土,可是红酒盒是敞开着的,蜗牛会爬走。怎么办呢?他们又从家里找来保鲜膜、布、纱布、网等材料,我说:“那么多材料,哪一种最适合呢?”孩子们说可以每一种都试一试,于是他们开始了实验。过了一天,他们发现用保鲜膜覆盖的,里面的蜗牛死掉了。晨晨说:“用保鲜膜盖着,小蜗牛不能呼吸,所以才会死。”大家比较赞同她的观点。最后,经过综合比较,用网进行覆盖最适合,透气性又好,又能清楚地看到蜗牛的活动情况,便于大家随时进行观察。
分析:从探索为蜗牛建造舒适的“家”引发了“哪一种材料覆盖比较合适”的探究,孩子们调动已有经验,分析和讨论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我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从家里找来各种材料,支持和引导他们去实验,去验证。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策略三:推——助推孩子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幼儿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但由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就可能一次次错失教育契机。而老师的适时介入,能够助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案例:蜗牛的壳破了还会长好吗?
一次,我不小心把一只蜗牛摔到了地上,看它半天没动弹,估计是“凶多吉少”了,便忍痛把它扔到垃圾桶。谁知一会儿它竟爬了出来,只是背上的壳碎了一块。心心问:“老师,小蜗牛的壳还会长好吗?”诚诚说:“会的,上次我摔跤膝盖破了一大块,后来也长好了。”但也有小朋友说不会再长了。我说:“别着急,我们可以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来验证。”很快,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猜想。
大约过了三天,大家惊奇地发现,蜗牛外面一层壳竟然脱落了,里面又长出了一层新的壳。我和孩子们一起查资料再次验证,原来蜗牛的壳具有再生能力。活动至此还没有结束,我又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和搜集资料:还有哪些动物也具有再生能力?
分析:这是一次偶发事件,我在其中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关注点,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由猜想→记录→观察自己的推测→用语言概括观察结论→和老师一起查资料再次验证结果这一系列过程。在得出結论后,我又进行了适时有效的引导:还有哪些动物也具有再生能力?从而将探究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活动反思:
自从蜗牛成为自然角的一员后,幼儿对它的关注就没有停止过。在与蜗牛“亲密接触”的几个月里,开展了一系列与蜗牛相关的活动,不但丰富了他们关于蜗牛的科学知识,还提升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我,也有了一些更深刻的感悟。
1.尊重幼儿,大胆放手——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尊重幼儿,首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提供宽松的氛围和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答案。尊重幼儿,还要尊重他们意愿和选择。如,在探讨“怎样不让蜗牛爬走”这一问题时,当有孩子提出用保鲜膜进行覆盖时,我也考虑到蜗牛可能会闷死。但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让他先去试一试。虽然有两只蜗牛死掉了,但通过这次实验孩子们牢牢记住了:在封闭的空间里动物无法长时间存活。
2. 捕捉关键信息,有效引导——活动深入开展的保障
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孩子们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很多。我们老师怎样从这些众多的问题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呢?首先,我们要快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比较重要的问题,要为幼儿创造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深入去探究;对于次要的问题,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图书及其他资料,而不是进行直接指导。其次,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偶发事件,教师也要善于捕捉这一有价值的教育契机,适时引导他们开展相关探究活动,从而让他们了解更多与蜗牛相关的知识。
【作者单位: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