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伪合作”,为“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把脉
2019-11-15徐瑞
徐瑞
一、引言
以主动、交互为特点的“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在教学流程、师生角色、学习方式和预期效果上都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缺憾和师生主客观条件、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伪合作”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导致交流并未真正发生,这值得去关注,去解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我国21世纪初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最为激动人心、最为波澜壮阔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很多崭新的观念、全新的做法,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新课程呼唤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了顺应这一潮流,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探索出了“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尽管“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的出现,推动了学校课堂的变革,带来了一些突出的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仍然只是星火点点,并不如预期般呈现出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伪合作”占了主导。
二、探“伪合作”之因
是什么导致了“伪合作”?结合身边实际,我从教师角度分析出以下三点原因。
(一)“贴标签”:导致两极分化
心理学认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2016年1月7日,我听了一节校内青年教师公开课,主题是从“同侪互学”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在进行小组展示时,总是那几位活跃分子在发言,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队所有成员,于是课堂出现了极少数的“超级巨星”。这位教师很用心,小组分配比较均匀,每个组里既有优生也有学困生,优生被安排为组长。被贴上“优生”标签的同学,理所当然自信、活跃,可被贴上“学困生”标签的同学,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变得沉默寡言,对于课堂上展开的活动,更多选择拒绝,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大多数的“无名小卒”。
这样的做法,没有达到“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倡导的让众多学生参与进来的应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一刀切”:导致费时低效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学习需要交流,但不是任何環节都要交流。
2018年6月,我加入了罗锐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题为“基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力提升”,让我明白了课堂要学会“放手”,于是我放了,提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做一个题目,也让学生小组讨论。一开始,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慢慢地,举手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出现了没人举手的尴尬场面,更让我困惑的是好几次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当时慌了,难道“放手”真的不行吗?说真的,不想放弃,于是上网查询资料,询问导师,询问学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从中明白频繁合作,“一刀切”,学生会累,会疲劳,我想这也是“伪合作”的原因之一。
(三)“必须有”:导致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把握,硬性去开展小组合作,那么肯定没有实效。
2018年11月5日,一年一度的新教师公开课如期举行,学校要求在准备课时要体现“同侪互学”生态课堂理念。我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课,课题是《小数的大小比较》,特别精彩,有竞赛,有游戏,印象最深的是角色扮演,随后这位教师开展了小组合作,令我不解的是,仅一分钟左右,小组讨论就结束了,这可是本节课的重点啊!在课后的交流中,得知他本来不想设计小组讨论,学校规定“必须有”才被迫加进去,和他有同样想法的新教师还不少,观念不转变,为了应付公开课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注定流于形式。
三、治“伪合作”之疾
推进“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的实施是学校落实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因此,“真交流”势在必行,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阐述如何从“伪合作”走向“真交流”。
(一)施以信任
学生拥有无限的潜能,教师应当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为了避免“贴标签”,先建立“轮流制”,即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一方面使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当然,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然后建立“激励机制”,教师可以给自己的课堂制定小组积分制,每两个星期评选出优秀小组,小组的积分高低作为评选优秀小组的唯一标准,至于怎么加分,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这样做班级就会形成竞争气氛,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观众,每个人的表现好坏都影响着小组的积分,两极分化现象可以得到缓解。
(二)施以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对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做他们的引导者,而引导的关键就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对于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做的就是吃透教材,把准教学重难点;需要学生做的就是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些生成性资源,如果课堂去讨论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三)施以培训
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教师深刻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安排专家,定期开展以“同侪互学”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安排优秀教师,定期开展以“同侪互学”为主题的公开课,还可以安排教师外出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长久坚持下去,相信“完成任务式”的小组合作将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让“伪合作”走上“真交流”是一条不易的路,它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前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
【作者单位: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