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机制研究
2019-11-15杨枭枭李本乾
杨枭枭 李本乾
摘 要:当前,国际传播进入了以情感驱动舆论走向、社交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的后真相时代,国际社交媒体已成为涉华内容传播的重要平台。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的传播机制出现新的特征,如国际社交媒体对涉华内容关注度高、议题范围广、积极评价与负面认知并存,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在涉华内容传播中發挥着重要作用,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的传播影响力是多因素加权作用的结果。优化后真相时代的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应从传播环境营造、传播矩阵构建、意见领袖队伍建设、热门视频打造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国际社交媒体;传播机制;意见领袖;热门视频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9-0162-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为我们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塑造中国形象指明了方向。
当前,随着移动宽带的广泛普及,全球网络舆论场已经形成,世界主要国家日益重视网络舆论空间。在此情况下,利用全球网络舆论场进行我国国家形象塑造,是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吸引世界关注和投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领导力,展示大国气度,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国形象传播需要布局的重点。
一、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现状
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38亿人,渗透率超过50%,其中中国互联网用户占21%,印度占12%,美国占8%;有43%的人通过Facebook来获取新闻,21%的人通过YouTube获取新闻,12%的人通过Twitter获取新闻。②传统媒体也热衷于从Facebook和Twitter引用内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欧美国家选民主要的新闻来源③。主流媒体不再拥有阐释意义的唯一合法性和权威地位,社交媒体上升为阐释意义和价值的新主流媒体④。
1.国际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传播形势更复杂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国际传播进入了以情感驱动舆论走向、社交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的后真相时代⑤。一方面,网络去中心化使得信息流动从单向变为互动,信息生产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不再固定不变,网络影响力不再被传统主流机构完全掌控,草根用户或有机会上升为意见领袖并作为重要网络传播节点引发舆情发展。社交媒体中的舆情生成机制更难把控,错误信息、极端观点、仇恨言论等都可能受人关注。另一方面,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选择性信息接触”传播模式容易带来情绪化传播,造成偏见和群体极化。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搜寻那些有利于自身决策、态度和价值观的信息,而社交媒体普遍使用的算法通过用户的搜索历史、阅读历史、关注账号、应用互动、兴趣爱好等行为数据来推荐内容,加剧了“选择性接触”效应,放大了用户自身的行为模式。在选择性信息接触机制下,“回音壁”和“信息茧房”效应使极化观点更容易产生。由于社交网络传播中用户接受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缺乏制约,还原真相变得困难,用户一旦出现认知失调和信息焦虑,往往会拼贴信息而忽略真实,被情绪带动而陷入偏见,甚至颠覆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这种后真相时代特有的“情绪化煽动比事实和真相更能影响民意”现象,导致国际传播形势更为复杂。
2.国际社交媒体中涉华内容传播生态不佳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中国”成为国际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涉华讨论内容数量不断增长。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中有关中国的信息来源较为单一,源自中国大陆的资讯相对匮乏,更谈不上系统性、完整性和时代性。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再加上他们以西方的思想价值观为标准进行书写,国际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对中国的陈旧看法、片面报道和歪曲评论,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的客观现实和发展状况。另外,国际网络社交平台舆论格局存在着“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在国际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声音还较为微弱,对一些不实报道、错误评价往往不能及时解释说明,常常“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些因素造成国际社交网络中关于中国的虚假信息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中国在国际网络社交平台处于被动地位,我们不仅难以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还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⑥。这种状况又加深了国际社交媒体对华舆论的刻板印象,对网络公共舆论场的和谐发展反而起到了负面作用。
3.我国的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实践效果良好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借力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国际传播实践。2009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1+6+N”的立体化格局,即以旗舰媒体和六大央媒为先导,带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对外传播⑦。国家级媒体对国际社交媒体的运用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传播新场域⑧。目前,从国际社交媒体账号建设上看,中国正处于数量上努力追赶、平台上努力扩展、影响力崭露头角的时期⑨。我国主流媒体机构及新闻网站已经进入国际社交平台,不仅入驻开设专属账号,还依照国际受众特点及网络新媒体传播特点策划报道和运营。例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围绕核心业务运营了全球12大平台23个官方账号,其英文主账号成为Facebook上第一大媒体账号,各语种账号总粉丝数超过8800万⑩;其YouTube主账号2017年全球点击突破3亿,视频观看总时长达3.7亿分钟;其Instagram主账号粉丝超过120万,展现了中国媒体在海外平台的不俗影响力B11。根据第三方社交媒体数据统计网站Socialbakers及Facebook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4月,在Facebook媒体类账户前10名中,我国主流媒体CGTN、《人民日报》与CCTV已经占据三席。
二、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机制的实证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对国际社交媒体中涉华内容传播研究也逐步深入,对社交媒体涉华内容的分析在数量上和范围上都得到了拓展。国际主流的各类社交媒体,包括言论社交媒体、视频社交媒体、图片社交媒体等都被纳入研究范围,研究选取的样本从报纸、广电等传统媒體的新闻报道过渡到社交媒体的推文、帖子、视频、图片等更为丰富的材料,数据采集从传统的人工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拓展到采用爬虫等计算机技术进行大数据挖掘,研究方法从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案例研究到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对文本进行自动化处理、特征提取及预测建模等。但是,由于学科属性的限制,新闻传播研究在实证方法和技术上还存在局限,在复杂的信息中揭示出传播机制及关键要素等方面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2009年6月成立于美国的Quora.com是网络问答社区的鼻祖,月均独立访问人数达2亿,以涵盖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生活及各领域的提问和高质量回答为特色,吸引不少学者、专家和政要入驻,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前国务卿希拉里等都利用Quora解释政策、吸引选民。2005年2月成立于美国的YouTube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视频网站,拥有超过13亿用户。用户每月观看YouTube视频总时长达32.5亿小时,每天观看视频共约50亿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Quora、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成为向全球网民展示中国发展的重要场域,研究这些平台中涉华内容的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笔者选择Quora和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平台的样本,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内容量化统计分析等方法,使用Python编写程序,采集整理了Quora网站中118个话题、近25000个回答、288位意见领袖以及2006—2017年间YouTube网站中1429个涉华视频样本、110万条视频评论文本和相关统计数据B12,并采用VADER、Textblob、R语言等工具模块对采集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情绪分析与态度识别,采用Flesch Reading Ease Formula公式和SMOG指数、信息熵公式等分别计算文本可读性、信息熵等,并对特定变量进行统一量纲及分组处理,从而将原始数据转化为35个可进行量化分析的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及建模,发现对强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的概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较为适合本研究数据的特征,并能够拟合出良好的预测模型。
通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国际社交媒体对涉华内容讨论度高,议题范围广,积极评价与负面认知并存
对Quora中涉华问答帖子的分析发现,该社区用户对“中国”的关注度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国际网民关注中国美食、文化与生活习惯,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等,过半内容表现为正面态度和正面情绪,经济、文化类话题比国际关系、政治等更积极,领土争端和外交问题易招致负面观点,如中美军事对比、港台问题探讨等。
YouTube中观看量较高的涉华视频以娱乐、影视占多数,样本视频多在20分钟以内,大部分在2—10分钟,质量良莠不齐;内容涉及功夫、明星、娱乐节目、音乐、美食、旅行玩乐、新闻节目或逸闻趣事等,其中李连杰、李小龙等中国功夫明星及打斗片段极受欢迎。总体来看,中国文化与泛娱乐视频受欢迎度高,口碑较好,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类内容次之,而涉及政治、历史、军事、环境、经济发展、中国制造、外交等内容则易招致负面评价甚至偏见与污蔑。
2.意见领袖与热门视频在社交媒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Quora平台涉华内容的大部分回答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水平较高,一些热门作者还是行业资深人士或特定领域专家,其理性、专业、高质量的探讨影响着网民的认知,消解着他国网民对中国的偏见。在统计的288位热门作者中,美籍华人、首席科学家与投资专家Joseph Wang回答了7915个涉及中国的问题,涉华内容获得超过86万次浏览;百度国际媒体公关总监、美籍华人Kaiser Kuo作为跨文化背景的行业领袖在中国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优秀见解;而游戏设计师Feifei Wang针对涉华争议或歧视性问题常有回应,力图反击双重标准,破解刻板印象。此外,国内专业人士及海外留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也积极参与了涉华讨论,在某些高关注度争议话题如香港、台湾问题上,不少回答者既澄清解释了历史原委,也对西方流行的非事实性论断提出质疑或批判。这说明,部分教育程度较高的国际精英阶层对中国的态度更为审慎,更愿意基于多方声音和信息进行思考,尽力脱离意识形态等偏见来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精英群体、知识分子中的意见领袖也有能力在国际社交社区中表达观点,维护中国形象,传播更加真实、完整的中国,使中国国家形象摆脱完全被“他塑”主导的影响。
YouTube中部分优秀涉华爆款视频以恰切的时长、新奇的素材、创新多元的表现形式、有感染力的视听体验等唤起用户的感情共鸣,致力于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美食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等频道吸引了几百万海外观众和几亿次点击,向世界推广着中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与创意生活。功夫依然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有力载体,李连杰的一段功夫短视频播放量超过5500万,获得超过11万赞和1.2万条评论。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一首由国际嘻哈歌手扮演东西方哲学家进行battle(对辩)的说唱歌曲获得了3400万热播、42万赞和近9万条评论。在社会新闻方面,由CGTN频道发布的趣闻“跳绳最快的广东男孩”获得822万次播放和5.8万赞;另一条探讨中国弃婴安全岛的社会新闻则获得超过200万播放量和超过2000条评论,将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遗弃到“安全岛”的行为遭到网友的否定,有的甚至发表了他们对中国不理智的仇恨言论。此外,由CNN、CBS等机构账户发布的中国政治、军事类视频延续了负面报道框架与态度,另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内容也靠耸人听闻的标题、画面吸引了大量关注,有很多负面评论。这提醒我们,在越来越多网民习惯使用各类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热点的情况下,社交媒体中的热门视频对受众认知一国形象发挥着重要影响,一些颇具话题度或争议度的热门视频能在短时间内给大量观众留下积极或消极的深刻印象,甚至有可能扭转认知、强化偏见。
3.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的传播影响力是多因素加权作用的结果
对于收集到的288名意见领袖数据,笔者将涉华言论浏览量作为意见领袖影响力的代理变量,将排名前5%定义为强意见领袖。检验发现,相关的11个变量中,当月浏览量、中国相关问题回答数、编辑次数、回答字数、回答情感和关注话题数6个因素对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具有显著意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国相关问题回答数是预测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的最高权重因素(OR=5.023,p<0.001),意味着涉华回答数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其成为强意见领袖的概率增加超过4倍;权重次之的因素依次是关注话题数、回答情感值、回答字数、当月浏览量、编辑次数等。通过以上6个因素建模预测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即成为强意见领袖的概率)具有良好的效度(c=0.776,p<0.001)。对意见领袖来说,加强在社区的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对中国相关议题的贡献度,改进发言内容的质量,关注社区网络传播技巧等,都有助于提升其传播影响力。例如,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 Qimeng是Quora中很受欢迎的中国话题意见领袖,其58个涉及地缘政治、中国经济、中国国情等方面的回答为他获得近400万浏览量和近2万名粉丝。他的帖子立场鲜明,篇幅长,图片多,旁证翔实,有理有据,在香港、台湾、华为等话题的深度见解得到广泛赞同。意见领袖的活跃度、话题贡献度以及回答的质量和态度等相关因素对其传播影响力具有综合作用。
对于收集到的1429个YouTube涉华视频样本,笔者将视频播放量作为视频传播力的代理变量,将500万以上播放量的视频作为热门视频,检验发现相关的13个变量中,热门/非热门视频在频道视频数量、视频点赞数、视频点踩数、视频评论数、视频评论情感值、视频评论客观度、视频评论情感粒度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热门视频传播力作用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视频点赞数(OR=5.430,p<0.001),意味着涉华视频点赞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涉华视频成为爆款视频的概率增加4.43倍;其次为视频时长,当涉华视频的时长少于6分钟或大于60分钟时,该视频成为爆款视频的概率比时长为6—60分钟的视频增加超过2.5倍。此外,视频评论情感丰富度、频道视频数、视频评论客观度、频道总浏览量、视频发布天数、视频评论倾向性、视频评论数等因素对涉华视频的传播影响力也具有显著影响。通过以上9个因素建模预测视频传播影响力(即成为热门视频的概率)具有良好的效度(c=0.967,p<0.01)。对于涉华视频来说,通过提高视频制作技巧,改进视频内容质量,借鉴优秀内容创作者的创作经验和账号运营经验,借助社交媒体传播规律因势利导、调动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从而多管齐下、协同改进关键变量(如点赞数、评论数、评论情感丰富度、评论正面度等),有助于提升涉华视频的综合影响力。
三、优化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机制的路径
结合前文的研究,优化后真相时代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必须把握涉华内容传播机制的新特征,从传播环境营造、传播矩阵构建、意见领袖队伍建设、热门视频打造等方面着手。
1.积极营造和谐安全的媒体生态环境
(1)把社交媒体作为“新主流媒体”进行全面布局和构建。政府管理部门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刻认识社交媒体传播规律,从“信息控制者”转变为“信息管理者”,为中国的新媒体舆论传播创造政策空间,提供创新技术支持。政府机构、主流媒体、智库等多元舆论主体应全面提升社交媒体传播的能力,在网络舆论场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舆论传播格局,发挥不同主体的传播优势B13。
(2)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高技术含量的多级审核机制。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密切监控自有新媒体平台和国际社交媒体上自己账号的传播内容,避免不法用户和不良内容影响我国国际传播声誉。
(3)建立对不同媒体平台涉华内容的舆情分析和监测机制。要警惕西方舆论界对中国的舆论极化现象,加强监测和预警,通过不断提升自有平台和产品的技术水准,采用更新的AI算法等,優化账户监控、动态追踪、特征识别、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定制推送等各类功能,对传播不良涉华内容的账户及敏感涉华舆情进行跟踪监测,对数据、内容和受众情绪进行全面持续的分析,寻找规律,发现趋势,模拟预测,为进行舆论反击和舆论引导提供支持。
2.构建国际化、多元化传播矩阵
(1)“借船出海”,加强合作。在国际主流社交网络平台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建立各类多元化账户、群组和主页,根据不同的平台特性和用户特点及时调整思路,加强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账户运营与建设。加强与国际知名媒体在内容制作、发布渠道、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借力品牌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积极尝试“造船出海”“精品出海”。打造中国的优质新闻产品、社交产品和可靠开放的国际性网络平台,如上海报业集团的“第六声”英文新闻网站、《南华早报》的石砚(Inkstone)APP和算盘(Abacus)APP、抖音APP国际版Tik Tok等,在国际社交场域有力发声,将有关中国的第一手资讯提供给国际社会,为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的信息、政策,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的话语引导国际媒体舆论。
(3)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区域化经验,加强多语种分站、分台、分网和频道在全球更多区域落地,为各地专业媒体机构提供中国权威媒体报道的应用程序接口和新闻数据,保障可靠的新闻供给,打造良好的信息口碑。
(4)鼓励多元传播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工作。由官方主导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多元协作,支持各类机构和个人在国际社交平台开设账号,推进“复调传播”,争取“多音齐鸣”,最大程度发挥协同传播效应。
3.加强意见领袖队伍建设
(1)加强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意见领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二是加强业务技能教育,使他们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如外语能力良好,精通网络技能,擅长信息管理,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积极活跃,善于主动发声,善于设置议题引领国际涉华舆论,善于释放信息回应国际关切,善于化解涉华舆情危机,将国际网络民意引向正确的方向。三是不断加大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培育我国主流媒体代言人的力度,以培育更多传播中国主流媒体信息的传播主体B14。四是建立宽松包容的网络环境,重视和发挥中国网民在国际舆论场的力量和作用,通过更为开放的方式,鼓励我国网民在国际网络平台上传播我国主流媒体的信息,与全球网民互动开展更多样的交流,扩大影响力。
(2)加强海外同胞、留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队伍建设。我国海外同胞、留学生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聪明睿智,富有朝气,知识广,能力强,熟悉当地的语言、文化及其话语体系,必须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一是重视发挥“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群体的组织作用。二是培养和发挥骨干、积极分子的作用。三是重视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经费支持、物质精神奖励、素质拓展等引导他们积极讲述中国故事,参与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
(3)重视发挥国际知华、友华意见领袖的作用。要善于联络国际顶尖的“中国通”或意见领袖,调动“知华派”的影响力,设立世界性的学术交流基金,邀请他们回复与中国有关的问题,通过他们传播中国的真实情况,引领友华舆论。要做好在华留学生的工作,组建“来华留学生国际联合会”,加强与来华留学生回国后的联系,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年轻阶层,壮大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力量。
4.积极打造优质热门视频内容
(1)重视优质视频热门内容打造。网络传播中,娱乐流行、新奇有趣、争议吸睛的内容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中国传统、特色人文、国宝萌宠等也具有很高人气。要博采众长,加强各类题材优质视频内容的策划、创作与发布。要深入理解“全球化”“本土化”与“特色化”的话语及传播价值,认真把握社交平台中对富含情感、个人化、人情味内容的偏好,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国际受众,结合文化差异、认知心理、传播规律、移动网络表达方式、用户需求变化等,在内容和制作技巧上注重创意,将观点、事实与情感巧妙结合,将传统媒体的逻辑叙事、深度叙事、意義叙事与微媒体的碎片化叙事、场景化叙事和视听化叙事相结合,打造多样化、差异化、有感染力的视频产品。对于特定主题和传播功能的视频内容,在创作时应注意选用恰当的故事切入点,善于以小见大,以生动、贴切的叙述语言,较高情感唤起度的画面,鲜明或强烈的对比转换,幽默或犀利的论证说服等适合网络传播的特征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视频内容创作生产过程中,应分析总结爆款视频、病毒视频的制作与推广手段,吸收优秀经验,注重发挥草根群体和各创意阶层的创造力。
(2)借鉴行业经验,深耕优质内容。YouTube中存在的众多频道网络(MCN)机构,以专业化、机构化运作提供IP孵化、资源支持、辅助运营、管理变现等服务,具有丰富的海外平台传播经验,使创作者可以专注于内容制作,而优质内容可借助专业运作获得良好的曝光量、认可度乃至赢利变现。这一模式被国内视频内容制作媒体公司采用并不断拓展。YouTube中国区最受欢迎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滇西小哥等背后都有MCN机构的助力。要重视借鉴这些行业经验,一方面通过良好的机构化运作,集中资源打造和提升头部账号及内容的影响力,尽力发挥优秀账户和内容的集聚和引流效应。另一方面,努力深耕优质内容,与优秀MCN机构及创作者增强交流合作,针对细分受众积极推陈出新,孵化打造多元化的头部、腰部IP及内容,不断提升优秀频道和内容在国际社交舆论场的传播力。
(3)加强运营及管理,提高优质内容曝光率。一是加强相关账号运营。注重采用专业社交营销工具辅助账户运营,这类工具可全面评估社交平台账户的运营绩效,了解账户的内容覆盖人群、热门内容、关键词表现、粉丝增长情况、竞争对手数据等,也可以优化账号管理效率,加强与粉丝的互动,辅助运营者更有效的实施管理。二是顺应平台推荐算法和运作机制。借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分析用户数据,从而更加精准、有效地识别目标群体,向其推送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内容或与他们态度相吻合的观点,实现信息传播最大化。三是提高涉华议题观点的质量。对某些热点或争议议题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内容开发与创作,并巧妙设置标题或关联词语,借助算法引流使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国际网民接触到同一话题更多元化的阐释视角,从而打破观点极化或观点同质性,使优质内容得到优先展示和推荐,提高曝光率。四是运用平台自有的举报、投诉等规则。对违反社区规定的不良内容及时举报,对恶意、仇恨、攻击性言论进行投诉,保障账户应有的权益,为优质内容的传播提供条件。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2月25日。
②Here's Mary Meeker's 2019 Internet Trends Report, techcrunch.com, https://techcrunch.com/2019/06/11/internet-trends-report-2019/, 2019-06-11.
③④⑤B13王莉丽、刘子豪:《后真相时代特朗普“推特治国”舆论传播特点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⑥⑨杨枭枭、李本乾:《国际网络社交平台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书写》,《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⑦史安斌:《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作为》,《国际传播》2018年第1期。
⑧朱鸿军等:《中国对外传播40年回顾》,《对外传播》2018年第12期。
⑩张国庆:《我国英文新媒体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模式》,《中国出版》2018年第13期。
B11江和平:《开启国际传播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11月22日。
B12对Quora和YouTube的数据采集在2017年10月29—30日进行。受Quora网站特征和技术限制,未将时间变量纳入采集;Quora数据包括中国及美、印、俄、日等国相关话题(门槛为话题关注人数1000)、涉华问题、热门回答、热门作者属性行为等数据指标。YouTube数据包含时间变量(2006年1月—2017年11月),结合谷歌搜索API与YouTube数据API等官方工具编写Python程序,使用关键词China或Chinese及选定的汉语拼音词表为过滤条件逐年、逐月采集,涵盖涉华视频及频道特征属性等数据指标,并按照播放量1万、评论100的标准进行整理清洗。
B14龚为纲等:《海外自媒体中涉华舆情传播机制的大数据分析——基于Reddit平台的海量舆情信息》,《学术论坛》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沐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