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之于“作者”的多维度完善

2019-11-15项香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读者浙江审题

项香女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材料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二句表达比较正式,从文学层面阐述作家对读者的态度,第三句用假设口吻,从人生层面指向考生自己,假如你是创造“作品”(生活)的“作家”,你将如何对待“读者”(他人)。命题的初衷应该是希望考生整体上理解材料,从作家写到自己,从作品写到生活,从文学写到人生,但考生审题时要么只顾前两句,评述作家、作品和读者,要么只管第三句,只写生活中的创作,而且有许多作文连第一人称都没有出现,这两类作文构成今年浙江高考作文的绝大多数。这样的写作,虽不算偏离题意,但不能算十分切题。

例文一

读者是不是“上帝”

某考生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寻找灵感,当灵感上来的时候是挡不住的,我认为听取读者的心声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丢掉了自己。

有些作家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把自己的观点丢得一干二净,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方式。这样的书,不是自己的真正想法,也不是自己写得最好的,甚至它可能都不是你的,就像你背着良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没有人会感到开心。

写作,应该是反映出自己的内心的,每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可能读者和你的想法有分歧,如果你听了别人的想法发现自己错了,那么应该改正。但是如果你听了别人的想法认为自己做的更对,那自己为什么要破坏自己的作品呢?只有真情流露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作者在写一篇自己真正想要写的文章的时候,那样的作品和取悦别人而写的文章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能真实地反映自己,后者却是没有灵魂的。虽然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但是为了部分人而出卖自己,这样的买卖未免有些不值。

当然,作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旦自己的想法出了错,如果一味地坚持,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是失败的,也不会有人喜欢。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万能,有时候读者的想法比你的想法准确,并且说服你让你也这么认为的话,愉悦大家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借助别人的力量有何不可呢?有时候你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可能是被人厌恶的,是错的,那不就像是感情用事的杀人犯或者是那些蛊惑人心的邪教组织一样吗?

所以,写作不只是为了自己,大众的想法也很重要,自己认同读者不认同的文章不一定是一篇差的文章,但自己认同读者也认同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所以作者应该要以自身观点出发,对读者的观点部分采纳,尽量完善自己的文章,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被所有人喜欢。

总体来说,读者并不是上帝,而是作者的朋友,不能只堅持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只听取读者的观点,只有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才能诞生好的文章,这样的作家才是一个好作家。

这篇作文在放宽审题要求的前提下,得分为45分,但它的不足是很明显的。

第一,审题不全。只顾材料中的第一、二句,考生在第一段就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听取读者的心声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丢掉了自己”,可谓开门见山,这样的写作习惯不错。可惜,考生并没有领会第一、二句的内容只是第三句写作的引子,忽略了第三句材料中“作家”“作品”“读者”是带引号的。如果照去年的评分标准,这篇作文至少会被判为偏题,今年虽然放宽了审题要求,但仍属于审题不全面。

第二,内容单一。这一不足是由于审题不全造成的,全文只顾及文学层面的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没有将自我的生活经验或感受代入文章,也没有提自己是生活的“作家”,更没有涉及创造生活这一“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这样,作文就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只是从本义上去理解作家写作,没有加以引申、类比,也没有读懂生活与“作品”之间的比喻关系,所以作文中呈现的便只剩下单一的文学层面的内容。

第三,表达主观。作文时,能“我手写我心”是难能可贵的,但“我心”又是连着作者价值观的。这名考生相信“总体来说,读者并不是上帝”,好的作家要将“自己的想法”和“读者的观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结合,但考生在阐述理由时,有许多表达过于主观。第二、三段中“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把自己的观点丢得一干二净”,为了“取悦消费者”,像“背着良心”,“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像是“杀人犯或者是那些蛊惑人心的邪教组织”等,考生认识到作家听取读者想法的价值,但许多判断过于主观,甚至偏激,这样的表达除了学生思辨意识不足外,还与考生内心的价值判断也有关联。

例文二

立本心之根,开夺目之花

某考生

在生活中,坚持自我和为讨好他人改变自我成为了人们选择的难题。诚然,对于我们来说“立我”和“立世”同样重要,而这两者之间或许本就不是对立关系。我们要以坚持自我想法为前提,再参考别人意见来打磨其外。

无论是特立独行地坚持自己想法而对他人意见一概忽略,还是为了迎合他人意见反而失去了自我,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方法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根,再通过听取他人想法来修剪花和枝叶。这样不但固住了自己的本心,也相对地迎合了他人。

坚而不纳,渐行渐远。

只坚持自我而完全忽略他人的想法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在这样一个“人治”的社会里,这样的做法无非是自掘坟墓。中兴集团,也曾是中国手机厂商的巨头之一,在人们建议其开发自主的芯片之时,中兴却坚持己见,继续依赖着美国中通公司的处理器,在被禁止其使用后中兴公司也走向没落。

而诺基亚公司在人们都向往使用触屏手机的时候,坚持着自己的按键手机,最终也被时代所淘汰。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只坚持自我而不听取他人是不可取的。

纳而不坚,失其本心。

如果一味地迎合他人而改变,最终自我都失去了的话,那改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改变只是为了能顺应大的时代背景,如果改变了本心,就失去了全部。正如邯郸学步一样,在大家都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好看的情况下,一个燕国人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最终不仅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有的走路姿势都不会了。他一味迎合他人而改变,最终自我都失去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人的意见而改变我们的本心。从前有个故事说了一对父子上街,因为人们的议论从而不知道该如何骑驴了,这也是过度听取别人意见而不坚持自我造成的。

我们要始终以自己的想法为根,然后通过别人的意见来修剪枝枝叶叶,这样才能现出最美的姿态,坚持本心而稍纳他人之意,方可发出最美的光彩!

立本心之根,开夺目之花。

这篇作文得分也是45分。与例文一相反,它只写了要“坚持自我”与“参考(听取)别人”,直抵材料中的第三句,与第一、二句文学层面的作家、作品等没一点儿关系,考生围绕着“坚而不纳,渐行渐远”与“纳而不坚,失其本心”两个方面,论证了“听取他人”和“坚持本心”的关系及重要性,整体框架没有问题,但论述的单一性和判断的主观性与例文一相似。造成这一结果,除了审题整体观照不够之外,思辨不足也是主要原因。

那么,作为学生的“读者”之一,我们教师要如何去关注这类学生的写作状态,帮助他们全面准确地写作,尽可能让“作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 重视审题指导

浙江高考采用材料作文作为考查方式的十多年来,材料一直是考生进行写作的依据。从命题角度看,材料给学生提供写作依据和限制,教师要引导和训练考生读懂材料,读全材料,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一)要把握材料的构成关系或材料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2019年作文材料的三句话,第一、二句应该是写作的引子,也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它从文学层面告诉我们作家写作时对待读者的态度,这样就与第三句构成了类比关系;第三句应该是写作的重点,考生作为“作家”在创造生活“作品”时,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读者”,顺第一、二句类比而来,引导考生如何对待生活中相关的“他人”。这样,考生写作时就能从命题中获得明确、准确的写作指向。又如2018年的“浙江精神”,审题时要把握浙江文化滋养了代代浙江人,而代代浙江人又“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这些浙江人书写的故事和传奇中都有“浙江精神”,考生如果抓住了“浙江精神”、代代浙江人的故事和传奇、浙江学子等关键词,审题就会完整而准确。

(二)要明确材料与考生自我的关系

近年浙江高考的作文题,这一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考生可以不把自己代入文章的:如2015年的“作品与人品”,完全可以不用写自我该或不该怎样,考生可以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或评判者,只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把二者关系论述透彻就可以。一类是考生应该深入现场写进自我的:如2010年的“我的时间”,2014年的“门与路”,2018年的“浙江精神”,2019年的“作品与读者”,考生在写作时,都需要将自我以第一人称代入文章,哪怕论述,最好也须有“我”“我们”等第一人称的参与。还有一类是考生自我可入可不入的:考生既可以作为生活中的评判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自我投入其中成为作文中的“我”,现身说法,如2012年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013年的“童心未泯”,2017年的“讀三本大书”等。针对这些特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关注。首先,关注命题材料与写作任务之间的字体呈现,材料和写作任务的字体呈现应该是有区别的。今年材料中的第三句表达语气明显不同于前两句,似乎应该归入写作任务中,但实际上却和前两句字体一致,那么它们就是一个整体,它和前两句一样重要,正确的审题应该是全盘考虑,写作时要完整顾及;假如第三句和“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一句字体统一,那么,“我”应该是体验者、思考者,如2018年浙江卷,“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是作为写作任务提出的,那么就要以“我”的视角去写作,不一定要有自我的实际生活。其次,关注写作任务的表达,如果是“根据上述材料”“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发表你的意见”“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之类,而没有加上“作为浙江学子”之类的要求,那么,自我其实是可进可不进的,这类文章就可以写得比较超脱。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考生才可以准确地把握写作过程中“自我”与“任务”的关系,权衡自我进入与否的利弊。

二 强化思辨意识

高中时期,学生的理性思维渐趋成熟,对问题的选择或判断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而且,近年来,不管是核心素养的落实还是高考对学生的考核,都非常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强化引导。

(一)完善思维的层次性与完整性

就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而言,考生如果有较强的思辨意识,那么在阅读作文材料时,就会既完整又有层次地选择作文的角度。最佳的角度有三个:一、不管是作家的文学创作还是自我的人生“创作”,都要心里有“读者”又不为“读者”左右;二、两者可以不必考虑“读者”;三、两者必须考虑“读者”。此外,可以是只管第一、二句,同样可以有上述三个角度;还可以是只管第三句,也可能有上述三个角度。尽管后两点不算最佳,但至少也不算离题,相较于只写成“坚持自我”“倾听呼声”而根本不提“作家”“作品”“读者”的文章,肯定要切题得多,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既顾及了材料的整体性,又思考了材料的多面性,一定程度上会克服审题不全、思考不周的毛病。其实,最近几年的作文题,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的试卷,都十分重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2018年全国卷Ⅱ“幸存者偏差”原理的使用,更是将思辨引向深入。2019年浙江卷是浙江近几年来思辨性作文的延续,相信这一能力一定是将来作文考查的重点。而近期网传的美国SAT考试作文题和法国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也无不显示着这一能力的重要性。

(二)引导论证的全面性和表达的客观性

思辨性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抽象的思考分析推理论证,用辩证的眼光分清某事与另一事之间的联系,然后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准确、严密周到地加以表达。不可否认,近年来的浙江卷,一直在引导考生思辨,哪怕是被认为最不具思辨要求的2018年作文题,智慧的考生仍能够根据材料思考“干在实处要拒绝水分,走在前列要具备实力,勇立潮头要注重定力”;2017年作文题同样可以进行思辨,通过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三者类别的分析,就可以质疑,为什么是读三本大书,两本甚或一本可以吗?作家的观点我可以说不吗?而且,阅卷组在拟制评分标准时,特别强调要对考生的思辨性进行鼓励,要在同类水平作文得分的基础上上浮。可惜,教师在教学时,都很负责任地告诉考生,先求稳,保证得基本分,所以,倡导思辨作文基本上也只是在求平稳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联系到这次考试,考生最多也就是在上文提到的切题和基本切题的几个角度做文章,却很少去思考创造生活是否可以不被“读者”的意见左右,甚至可以影响“读者”。有如鲁迅在黑暗岁月里的呐喊,唤醒麻木的国人;刘慈欣《流浪地球》的中国元素,向世界展示中国情怀;甚至“我”对七选三学科的明确选择,体现自己的挚爱和对未来事业的期望等,都可以凸显“自我”作为生活主人,自我创造人生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这样就建立了作家与自我的联系。当然,还可以深入到这些“作家”应该具有的素养,如鲁迅先生所说,“有辨别,不自私”。相信,具有这样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会停留在材料中平稳地审题,也不会止步于肤浅的写作,更不会主观偏激地去表达。

三 丰富生活积累

高中三点一线,甚至两点一线的生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而繁重的學业压力又狭化了学生望向世界的视域,反复机械的训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阔,一切都按照应试的要求在进行着,殊不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感触,才能真正促进应试。浙江卷命题材料主打“文化牌”,不管是直白的“人文素养与经济发展”,还是有点玄乎的“一枝一叶一世界”,或是“文品与人品”,哪怕是“浙江精神”也要罩上一件文化的外衣。2019年也不例外,作家创作与读者的关系考生不懂,如果没有作家创作方面故事的积累,那真会形成素材“空白”,而且,会影响考生对第三句材料的转换。假如考生有这方面的积累,知道有一些作家生前默默无闻,逝后名声大噪,比如卡夫卡、艾米莉·勃朗特、曹雪芹等,知道他们最初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被人认识价值,有的甚至遭受非议,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他们创造的作品最终被人赏识,他们成为生活的创造者。考生如果有这些积累,那么转换成自我创造生活就更容易,但有限的阅读限制了他们的积累,学业的压力又空虚了他们的库存,机械的训练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我们能否在浓重的应试氛围中,挖出一个洞,引进鲜活的空气,让阳光照进来?

(一)教学形式的丰富性

坚持每周一节阅读课或阅读交流课,让学生既能改变一下教师讲课、试卷练习的单一模式,又能进行阅读分享,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相关的积累;坚持每节语文课5—8分钟的课前演讲,让学生自选话题,每个话题要有两个事实论据和至少一个理论论据,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自主搜集材料,又能让他们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事实的本质,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坚持每人轮流编一次主题小报,围绕着四大主题“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以将四大关系细化,如第一大关系中,可以有德、勤、立志、成长等内容,让学生体验统整材料、布局排版的实际意义。

(二)社会实践的多样性

高三这一学年中,在传统节日里进行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重阳节走访养老院,春节到孤儿院送温暖,春节期间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秋、春两季的班级走进大自然活动等,调节他们单调的学习生活,放松他们的紧张精神,让他们从社会生活、自然界中吸收营养,这样,将有助于他们的精神健康,不断地丰富自我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作文本来就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考生写应考作文,难免会有功利的取向,教师指向功利的导写教学本来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仅是从技术层面努力,不从改善学生的学习面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赋予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体验等入手,那么,即使让他们掌握了应试的“术”,仍然不能解决“成人”的“道”,所以,作文如做人,我们这些“读者”应该从多维度丰富那些“作者”的生活积累、滋养他们内心世界“道”的层面入手,帮助他们不断自我完善,以达到真正的成文“成人”。

猜你喜欢

读者浙江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