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启示
2019-11-15王瑞
王瑞
摘要: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人的认识结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从一定程度上讲,学前教育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阶段。达尔克罗兹指出:“体态律动的目标是在结束本课程时,要能让学生说我已经体验到,而不是说我知道,以此把学生的表现、表演欲望有效激发出来,从而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本能力量的有效扩大。”可以看出,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宗旨。
关键词:体态律动;学前教育;音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258-02
一、引言
在1900年,瑞士音乐家爱弥儿·达尔克罗兹创造出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简称体态律动学。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用于音乐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他看来,音乐教育需要做到的就是将人的音乐本能唤醒,而要做到这点,仅靠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远远不够的,须得将对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那么应该怎么表现出来呢?具体途径是通过身体和音乐相结合的节奏运动,对学生的感受能力及反应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求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简单地概述就是身体对音乐做出对应的反应练习。在教学活动中,通常要求学生随着音乐即兴地运用身体做出各种对应的动作,表达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而该理论在欧洲已普遍被音乐教育界认可并广为实践。本文在结合了我们自身的实践教学课程后,具体分析得出以下几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二、音乐综合实践课程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现状
回顾近代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变化:在思想上,诸多国外先进音乐理念的引入促使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指导,具体表现在课堂方面,儿童音乐的教学课堂结构变得多样化;在教师方面,儿童音乐教育老师以儿童为中心,注重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体态律动”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启示
1.体态律动有别于舞蹈。体态律动与舞蹈最明显的一个差别在于舞蹈是严谨的,而体态律动是随心的。我们知道舞蹈是以一系列连贯的富有节奏的、美感的姿态动作来反映编导和舞者的思想感情的。我们吸收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说”的科学理念,这一学说的核心是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仅学习用听觉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心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整个过程中情绪变化的规律。相对于表演者、舞者来说,是在演绎他人的思想感情。无疑学习优美的舞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虽然增强了节奏感,但是本身并没有切实地感受到音乐的体验。可以这么说,舞蹈将音乐局限在了优美的动作里。但体态律动与之相反,并没有固定的什么动作,每一次听音乐都是在创作的过程,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也许并不是那么优美,但那是独有的,是学生对于所听到的音乐的表现。
2.体态律动发展学生的即兴创作欲望和能力。不难想象,体态律动以身体为“乐器”,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即兴弹奏,根据给出的旋律做出相应的演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群体的体态律动不可能像舞蹈演绎那样整齐划一,但无疑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都是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这个过程中能极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即兴创作欲望及能力。与此同时,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我们提倡“体态律动”,不是因为“体态律动”在欧洲被普遍实践,而是因为“体态律动”本身的优越性。就好比我们学习,不会只是学习解决事情的方法,我们需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影响事情发生的因素,以及解决事情的原理,这代表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事情有充足的理解。而“体态律动”恰恰是一种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的方式,介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注定要在“听”中学习,但是怎样才能产生不仅限于大脑层次的音乐感知,达尔克罗兹告诉我们“体态律动”是让身体感知音乐的方式。
3.循序渐进地开展好教学工作,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体态律动有效结合。总体来讲,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情景引路,指导入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的兴趣,指导入门。首先,创设一个气氛浓厚的音乐情境,借助其优越的色彩表现力以及音乐声响的渲染,来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世界,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和聆听中初步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然后,跟随节奏与旋律的起伏变化,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掌握身体基本的身体动作,比如拍击、走路、跑步、跳跃等基本的身体动作,并能逐渐地适应和体会到音乐的简单与美好,能深刻地感受到整个过程中有明显的节奏、力度、速度等的变化。但是在看过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和提示之后,再去将不同的旋律变化通过面部表情或者说单一的动作表现出来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第二步:互助学习,自我表现。能运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将不同的时间、空间等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以及对比表现,呈现给学生不同类别的综合积累,并以其丰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格局,使其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启发学生自我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模式。学生通过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表现,逐步去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总结自己的经验,在互助互学的基础上,勇于去表达自己全部的想法,并不断地通过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的相互讨论去评价与帮助他人,来逐渐地完善自己的思维想法和经验能力。
第三步:厚积薄发,创造表现。能非常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谐、自然、较快地去反应,并能够创造性地表现出音乐自身的起伏变化,现代教育手段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自己去表现,自己去创造,可以利用生活中各种形象的声音或者动作,这也是对音乐有一定创造性的表现。
目前的现代教育手段与体态律动的有效结合和科学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拓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达尔克罗兹曾表示:“体态律动的目标是在结束本课程时,要能让学生说我已经体验到,而不是说我知道,以此把学生的表现、表演欲望有效激发出来,从而激活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本能力量的有效扩大。”由此可以得知,体验音乐、体验情感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宗旨。同时我们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发现体态律动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对于幼儿来说,感知世界是他们的本能,因为感知、认知是学习的第一步,任何事物的学习都不例外。“体态律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为当代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提供新元素,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学前音乐教育只要有“体态律动”一种方式就够了,而是在强调“体态律动”的基础性,它可以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幼儿对音乐有一种自发的创造性,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控制力;另外,“体态律动”是随心的过程,如果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學习,那么今后也许会乐于学习,乐于学习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作为音乐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第一步,是不是说明,在经过最初的学习阶段以后,“体态律动”就没有存在于后面课程的必要性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体态律动”是一种持续感知的过程,不像概念的学习,了解以后就可以了,须知道,每一次“体态律动”几乎不可能是一样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体态律动”是持续延展创造性的,当然它也是值得持久使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蔡朝霞.“体态律动”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7,(06):88-89.
[2]王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6.
[3]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