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路基路面工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11-15陈俊张文明吴建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材

陈俊 张文明 吴建涛

摘要:文章结合河海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实践,从课时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和思考,以期提高《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课时;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243-03

《路基路面工程》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就业后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它又存在著知识点多且分散、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等特点。因此,如何提高《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结合河海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实践,从课时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设置合理的课时

《路基路面工程》在教学内容上包括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两大部分,具体有路基稳定性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挡土墙设计与施工、一般路基设计、路面基垫层的作用要求及常用材料、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1]。在我校2008年版的本科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48个学时、3个学分。

作为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路基路面工程》的3个学分相对较少。调查发现,电工电子及其实验为3个学分,大学物理及其实验为3个学分,英语为4个学分。一般来说,课程的学分越多,在学生学习成绩的绩点计算和奖学金评比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学分高、且相对较容易的课程上。《路基路面工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分相当,甚至略低,完全显示不出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对教师而言,虽然多媒体、幻灯片等目前已经成为常用的授课工具,且比板书授课在时间上缩短了左右[2],但仍感觉《路基路面工程》的48个学时过于紧张,没有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而且多媒体教学有时达不到好的效果,对于书中的公式推导、数据计算,多媒体课件只能给出结果,不能带领学生推导、理解。这就导致了教师为了赶进度,对学生采取一种“全堂灌”的方式,使一堂课的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3,4]。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能牢固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最佳目的。

鉴于上述问题,2012年版和2016年版的河海大学本科培养计划将《路基路面工程》调整为64学时、4个学分。

二、《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教学的必需,它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所获所知。对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而言,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所属的知识领域不尽相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路基工程主要涉及土力学、土质学等岩土工程的相关知识;而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目前高等院校道路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往往只偏重于路基工程或路面工程,一名教师往往难以把路基、路面工程的所有知识讲透。因此,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知识结构上看,可以考虑分为路面工程和路基工程分别授课。

另一方面,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内容相对应,承担我校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任务的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教师,从科研方向上来看,也主要分为路面工程和路基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方面的教师直接来自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他们在路基高边坡分析、软土路基处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历;路面工程方向的教师则一直从事着路面结构与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我校《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具有按路面工程和路基工程分别授课的师资力量。

此外,教材内容过于全面,容易使得重点不突出。学生看着厚厚的书本,往往感觉任务太繁重、距离学完整本书太遥远,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会越来越懒散,任务会越来越向后拖,导致学习效率低,产生厌学情绪。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校《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教学不仅学时数有所增加,而且从2014年开始把《路基路面工程》分为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两门课程,分别采用独立的教材《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各安排2个学分、32个学时,由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方向的教师分别授课。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路基路面工程教学内容呈现下述特点:(1)书本内容大多为基础理论,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如: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大多在讲高温稳定性不足的表现与影响因素,对于高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只是大略地介绍,没有具体地讲述试验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只知道评价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试验名称,却不知具体的操作流程。(2)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道路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涌现,专业技术规范也不断更新,路基路面工程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些内容难以在教材中完全得到体现。(3)教材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工程案例,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工程问题的契合度不高。(4)路基路面工程的许多知识点与《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有关内容的相关性高。

上述特点一方面要求教师除了钻研教材之外,还需掌握最新的路基路面工程科研成果与发展动态,并有意识地将新技术、新规范带到课堂上来,扩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打破以往各课程互不相通,只是将知识点简单堆砌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出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网。如:讲授《路基路面工程》的路基设计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道路勘测设计》中横断面的组成、横断面布置形式、平曲线的加宽设计等知识点;将《路基路面工程》中沥青路面的稳定性及耐久性与《道路工程材料》中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融合起来,从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抗疲劳性能、耐老化性能等方面进行讲述。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路基路面工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企业,而不是高校或科研机构,学生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方法应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

一方面,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工程实例引入教学中。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知识能力和兴趣,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形象直觀、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方式完成任务,达到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并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我校还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搭建了本科生与导师/研究生综合培养的方案。根据导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本科生的兴趣,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本科生辅助导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效率,加快科研进程;又能给本科生提供一个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平台,提升本科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效果往往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形式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平时不学习,考试之前做临时突击,快速地记住一些理论,应付考试。这种方法往往记得快、忘得快,最后什么也学不到。为抵制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我校路基路面工程的考核形式调整为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50%)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是课堂上不定期小测试(用时15min左右)的成绩,这种不定期的小测试不仅起到检验学生对前阶段所学知识熟练程度的作用,还可以实现复习过去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效果的反馈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授课效果的依据。因此,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十分必要。我校每学年的路基路面工程结束后,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去教务系统进行不记名评教。为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学校采取不评教影响教师后期成绩录入的强制措施。但是,近年来发现部分学生把评教仅当成任务来完成,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根据心情随意点评,导致评教结果的可靠性不强。以至于改变了评教的初衷,达不到促进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的目的。而且,这种评教方式是在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不能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根据这种情况,近年来我校对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和补充,具体为:每个月组织一次教学效果反馈,让学生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写出在上课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得、收获知识等方面的个人见解或建议。这种方式方便了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最大效率地用好课堂时间,达到了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六、结论

《路基路面工程》在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组织包括教材、工程案例、最新规范及科研成果等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梁伟.路基路面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21):253-254.

[3]洪英汉.产学研项目驱动式的工科教学改革新模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151-152.

[4]孙星.工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改进[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236-241.

[5]朱兴龙,肖鹏.研究性教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融合——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体会[J].大学教育,2014,(2):73-75.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