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的共青团思想引领路径探索
2019-11-15吕梦醒
吕梦醒
摘要: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政治任务。文章围绕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顶层设计,以基层团支部为依托,丰富教育内涵,立足校园文化实践,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探究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引领大学生思想的新路径,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想引领;大学生;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158-02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2016年,秦宜智在“共青团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着力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充分认识自身定位和历史使命,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思想引领。[3,4]
一、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现实困境
1.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方式滞后。“16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大都采用固有的理论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新媒体的全面普及,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高校共青团对此缺乏深入的把握和吸引青年的新颖方式,多是通过讲座、会议等途径在传统思想政治领域开展工作,因此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5]
2.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实效性不足。当今高校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容易接受新观念,在享受网络提供便捷的同时,难免受到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和价值观念的不良影响。[6]加上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较为淡薄,对国家时事漠不关心,以玩手机、看书、聊天等方式消极参与思想政治活动。[7]因此,高校共青团应依据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始终坚持共青团工作是为青年服务的,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的观念和方法。
3.高校基层团支部功能弱化。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团员先进性意识和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今高校通常以班级班委会为主导,基层团支部活力不足,其地位、功能和影响力被弱化。
二、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顶层设计。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委的助手、行政的帮手,是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共青团应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时事要点,巩固强化长板,注重补充短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契合校园文化和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有效性。
2.以基层团支部为依托,丰富教育内涵。(1)加强全团齐抓共管:“问题导向+主动引领”双向推进。学院团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以本科生基层团支部干部、学生组织干部和菁英班建设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朋辈教育,切实完善团员青年队伍建设。为确立“育人”的核心地位,强化服务重要功能,高校共青团积极整合党政支持、知名学者和一线教师等各方资源,努力构建全院参与、全程覆盖、全程育人的思想引领新模式。同时以班导师和模拟导师为抓手,充分动员其参与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以实验室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由青年教师主动引领团员青年融入导师培养体系,以专业和年级为轴线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培养体系。(2)推动基层团组织形态转变:构建“2+3”基层组织网络。学院团委创新性地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基层团支部和“学生会+学生社团+菁英班”临时团支部的“2+3”基层组织网络,从多种层面加强团委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学院以研究生会为依托成立研究生团支部,通过开展思想引领类主题团日活动、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实验室类科创活动等,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支部更好地融合。与此同时,学院还重组学生组织,成立学生会临时团支部,任命学生会主席为团支部书记,各部门为团小组,切实提高学生会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另外,为了更好地加强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院成立学生社团团支部和菁英班团支部,赋予团员青年多重身份,促使优秀团员在多层次平台上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3.立足校园文化实践,创新活动载体。(1)创新思想引领新模式:“互联网+共青团”与“共青团+互联网”借力共建。为畅通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网络的吸引力,学院团委致力于站在青年理想信念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网络渗透性的隐性教育作用,实现线上平台触手可及、线下阵地量质齐升、线上线下互为依托的工作目标。学院团委借力互联网,打造实践育人的“拇指上的共青团”,依托微信、微博、QQ以及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强化共青团员意识”线上+线下主题团课教育活动,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以“不忘初心跟党走”为主题,组织新发展团员参加入团仪式,组织老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增强团员青年的仪式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等特点,邀请高校名师、专家和团干部解读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引导、正面解答学生疑问。(2)完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品牌活动”与“精品项目”花开两朵。学院团委以思想政治引领为主体,以“品牌活动”与“精品项目”为两翼,创立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学院团委結合专业特点,持续打造节能科技节、能源文化节、攀岩挑战赛、求索大学生讲坛等品牌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学院团委着力打造四类精品项目:第一,“我为家乡‘代言”、“能源学子国学荟”等传统文化项目,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二,“青春宣言讲坛”等志愿服务活动,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和技能培训,深化理论实践考核办法,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第三,“红色”追忆路、“蓝色”奉献路、“青色”风采路的“彩虹人生”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计算机技能培训、公众表达能力实训、就业能力提升计划等“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助力团员青年综合素质提升。
三、结束语
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低下、政治信仰缺失。高校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立足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要义和时代使命,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先锋作用,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团员青年,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14,(12).
[2]秦宜智.共青团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R].
http://qnzz.youth.cn/qckc/201601/t20160118_7535202_1.html.
[3]王方国.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三三三三”工作机制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
[4]王西文.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探讨[J].百家争鸣,2016,(11).
[5]叶城均.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大学生思想引领路径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4).
[6]袁民.论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7]周健.系统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