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

2019-11-15吴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吴慧

摘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平等理念,对当今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真正懂得孔子的教育平等理念,便要知晓它的思想根源、具体实践中是如何阐释的以及关于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若干争议。

关键词:教育平等;思想根源;基本阐释;若干争议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46-02

一、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思想根源

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来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倡敬爱父母、兄弟、君主,这种爱是建立在父母之亲、血亲之情、君臣之信基础之上的。“爱”是人内心自然而然生出的情感,“仁”则将“爱”赋予了一层社会道德价值。“仁者爱人”,不仅要爱亲,而且要爱别人,不断升华进而达到泛爱的境界。这种泛爱精神在教育上体现为教育平等理念。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个体的,“习”则具有社会性;“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基本阐释

1.“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之前的教育特点是“学在官府”,教育只在少数贵族子弟中进行。随着官学的衰废和社会发展,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便成为孔子创办私学的教育方针。“类”即种类的意思,“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从他弟子的出处来说,春秋末期,孔子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声名显赫,来自齐、鲁、吴、楚、宋、秦等国的人求学于孔子门下。从孔子弟子的出身来说,贫富和身份地位悬殊:有商人,如春秋时期著名富商子贡;有贵族,如鲁国的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但大多出身平民,如居住在简陋小巷却自得其乐的颜回,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的曾参等。不论求学者来自哪个国家、哪些地区,不论他们家境显赫或是贫穷,只要主动来求学,孔子都予以教诲。《论语》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认为,不论所处环境的好坏,只要他们洁身自好,怀着一颗诚心来拜访,就应当予以教导,以求其进步。

2.“因材施教”的思想。北宋人程颐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因其材而教之,必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通过与弟子的交谈和相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并且因其材来培养。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不解,问其中的原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了解学生的性格,并给予他们适宜的教导,给性格懦弱的冉有鼓励,给性格好胜的子路泄劲,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在实施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应符合差异性原则,人的天赋各有不同,我们应提供多元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需求。

3.“师生平等”的思想。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不仅体现出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也是一种师生平等观。不论自己的身份、地位如何,孔子都提倡向身边的人学习,无论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学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亦可以学生为师。每个人都有优势与不足之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勇于求师。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也。”意思是遇到践行仁德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不让”更准确地说是不甘落后的意思,尽管儒家强调师道尊严,认为教师的地位是十分庄重和尊贵的,学生应当服从老师。但孔子希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而不应把对老师的敬畏心理看成一种障碍。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平等需要师生平等,在知识和真理面前,互不谦让。

三、孔子教育平等理念的若干争议

1.“自行束脩以上”中的教学费用问题。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都提倡“有教无类”,但有很多学者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苏格拉底不收取任何费用,而孔子却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束脩”在古代指的是用十条干肉扎成一束,拜师时送的见面礼,后人则用来代称给老师的酬金。按这样来说,孔子的确是要求收取学生的学费。这样便引来争议,对于一些交不起“束脩”(酬金)的寒门子弟,就不能够求学于孔子门下了吗?又何谈“有教无类”呢?但这里的束脩指的并不一定是见面礼,若读成“自行/束脩/以上”,就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意思。在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脩。若读成“自/行束脩/以上”,则译成“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这一角度剖析,束脩指的并不是学费,这句话是说等学生到了适当的年龄立志于学才开始施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儒者,又怎会大肆宣称自己一定要收取礼品才施教呢?即使接受学生诚心送来的薄礼也无可厚非,换位思考,生活总是需要维持的,学生用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求学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切不可重本抑末,以此否认孔子的“有教无类”论。

2.“上知与下愚不移”中的教育对象问题。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说,只有绝顶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不可以改变。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分析,孔子是不是依据人的智力水平而对教育对象有所选择呢?孔子是不是认为绝顶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不可改变而不教导了呢?要明白这个问题,须清楚何为“上知”、“下愚”。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为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谓生而知之者,是无需老师传授就明白的人,靠的是非凡的才智和亲身的实践;困而不学者,是指有困惑也不去学习的人,前者为上等人,后者为下等人,他们分别处于学习的两个极端,很难改变。孔星衍《问字堂集》云:“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虽然孔子依据获得知识的途径将人划分为四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并未称赞过谁是“生而知之者”的上等人,包括他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仿佛是难以抵达的境界,因此“上知与下愚”的着重点应在“下愚”,即“困而不学者”。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位好古敏学之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他提出“下愚不移”是希望那些“困而不学者”能够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勤勉好学,不要成为“不可移”之人。

3.“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教育问题。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常被认作孔子对女子的不尊敬,认为他是一个歧视妇女、鼓吹男尊女卑的人。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为通假词,通“汝”,译作“你们”,“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埋怨”。从《论语》原文来看,其中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举例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曰:女,器也”。再从情理上看,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他是一位重孝道的人,主张为故去的父母守丧三年,慈母的恩情也一直让至善至孝的孔子难以忘怀,他又怎会歧视妇女,歧视自己的母亲呢?当我们在批判某一思想的时候,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中,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以及所推崇的“三从四德”,无不显示出古代女子附属于男子,这是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切勿忽略时代特色而片面批判孔子关于女权的问题。

四、结语

教育平等一直是个热议话题,我们呼吁教育平等。尽管关于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仁者爱人”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一种博爱的精神境界;“人性论”的提出为人人都应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教无类”可看作教育起点上的平等,“因材施教”和“师生平等”是教育过程中平等的体现……有关孔子教育平等的一些争议,我们不可片面看待,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能够取其精华,付诸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才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 第1册[M].中华书局,1931.

[3]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31.

[4]傅佩荣.《四书》心得[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