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兴趣到习惯

2019-11-15李焕梅

黑河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

李焕梅

[摘要]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设置悬念,引发阅读情感体验;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引发学生对阅读的重视;保证学生有喜欢的书籍可读,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享受积累之乐;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体会运用之快;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书,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搭建阅读展示平台,让孩子在掌声与笑声中日渐钟情于书籍,以书为友,以书为伴,逐步让孩子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不断的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核心素养

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先生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四大清单: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落实大语文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1.教师的榜样示范,触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喜爱读书的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会散发着书香气息,这种气质无不浸染着学生,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产生崇拜之情。同时,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教师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对孩子们阅读的期待和欣赏,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得到启示:老师喜欢我们读书,这些都会让学生对读书充满向往和兴趣。

2.设置悬念,引发情感体验。孩子的天性是富于幻想,优美的童话故事一旦进驻心中,将幻化出神奇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会把他们带进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自由翱翔,从而好奇心、求知欲油然而生。教师应是讲故事的高手、说书的能人,腹中有倒不完“名段”。当动人的情节与精彩的语言不断触摸儿童的听觉,阅读的欲望就会悄然萌发,产生一种不读不快的念头,最后达到非读不可的地步。

3.家长与孩子共读,教师与学生共读。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孩子。家长要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亲子之间有了交流的话题,会极大地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更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热爱读书、勤于读书的榜样,以陶醉于读书的专注神情熏染孩子,引导孩子进入读书的境界。教师应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足够数量的儿童读物,在孩子手能所及的地方放置注音配图小书,随兴翻阅,轻声指读,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家长接触的时间交流心得,利用家长会的时机“传经”,教师与家长在不同时空里“穿针引线”,使阅读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当没有了新鲜感时,也便失去了兴趣,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英国著名文豪奥斯卡·王尔德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所以,我们应使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二、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在班级中,教师要把阅读看成头等大事,每天早晨进入教室便开始晨读,任何学生不可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别的科目,任何教师不得占用这段时间讲卷子布置其它作业。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引起学生对阅读的重视。

引导学生在家中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制定读书计划,如每天早晨是头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黄金读书时间,可以安排20分钟记忆好词佳句、名篇名段,经过一天的学习,到了晚上学生已经感到有些疲劳了,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喜爱的、轻松的读物,时间大约30分钟为宜。

三、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书可读

随着学生对读书兴趣的增强,保证学生有喜欢的书籍可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书架上几个学期以来总是摆着那一批书,那么,无论你怎样激趣都起不了作用,因为他们对那些书已经失去了兴趣。所以,建议教师可以每学期都让学生自愿捐款购买新书,看着新书上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喜爱之情则溢于言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有选择地摆放书架上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摆放一些童话、色彩丰富的画刊、连环画、漫画等;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篇幅比较长的儿童读物,可以摆放一些文学名著、科普书籍、漫画故事等。让学生在自己可以达到的认知领域涉猎感兴趣的读物,从而满足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四、巧用评价,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不得不通过读书卡、读书笔记等形式,作为评价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课外阅读的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但评价时不能只关注结果,将阅读“功利化”。对学生来说,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追求自己的乐趣,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任务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强烈的功利式评价会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增强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就应先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引導学生乐于阅读。把评价运用到实质,把评价权交给学生。教师可以进行课外知识大检测、课外阅读擂台赛等活动来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由每个学生参与出题,最后由教师将其汇总,进行检测和评价。把对学生的评价权放到学生手里。

活动式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形成,并为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提供了信息来源,帮助教师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种评价形式极大地促进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收到评价的最佳效果。让孩子在掌声与笑声中日渐钟情于书籍,以书为友,逐步达到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五、开展活动,保持阅读风气

为了把班上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去,发扬下去,教师要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好书推荐会、新闻发布会等。“新闻发布会”即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求学生定时收听或收看半小时左右的新闻,并作记录。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让学生说新闻,谈感受。

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就是竞赛,速读赛、朗诵赛、经典背诵大赛都是学生喜欢的。为了检验课外阅读效果,教师应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竞赛纳入整个课外阅读活动计划中。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都要事先放手让学生进行竞赛准备,使他们在“读”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共读一本书”系列活动,如师生共读一本书、亲子共读一本书、小组共读一本书,通过这些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养成“眼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懂就问,乐于思考等好习惯,从而强化读书的实效性。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阅读需要日积月累和贵在坚持。吉姆·崔利斯说得好:“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我们要不断创新,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让孩子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在浩瀚的书海里快乐地遨游,不断地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袁红娥.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评价的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2003,(9).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兴趣习惯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