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

2019-11-15吕晓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吕晓翠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方位育人目标。文章分析了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探索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对课程思政实施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为相关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42-02

一、背景

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早在2014年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此后,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望,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更好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相结合。

二、课程思政的概念

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同向同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协同育人的效果。此后,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逐步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邱伟光提出:“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4]”“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通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价值观、人生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有益于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育孤岛”困境,有效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三、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对象是“90后”,甚至是“00后”学生。一方面,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集体意识不佳,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热情,工作后很难将三观融入职业岗位,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受互联网影响较大,热衷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借此形成自己的评判及价值观。众所周知,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难免会有一些负能量、有失偏颇的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但长期以来,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主要进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教学,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价值观及情感等因素的启发与指引,因此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学与育人脱离的现象。一部分教师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价值观及职业观等内容的渗透教学,但基本只采用零星契入的做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比较随机,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育人效果有待加强。

四、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

1.经典案例,润物无声。结合授课知识点,导入相关经典案例,分析案例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思考问题,凝练新知,领悟案例中的正能量,并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价值引领及总结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2.结合热点,与时俱进。结合新闻资讯、科研动态引入课堂,以行业现状、热点问题等与专业知识的交叉作为切入点,比如中国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成果等,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激励其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努力学习,为将来解决行业问题、探索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优秀文化,零星契入。将与课程相匹配的优秀文化以多种方式融入教学,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使学生耳濡目染。如结合二十四节气、鲁班工匠精神、中国古诗词等,配合赏心悦目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引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传承的迫切性。

4.课上课下,无缝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除了在课上抓住机会融入思政教育及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外,还应精心设计课上课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在线网络平台、云课堂、网络资源、手机、多媒体等信息化途径,采用座谈、网络、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分享职业道德、心理素养、相关政策消息,补充完善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

5.知行合一,多管齐下。知识讲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设计、组织专题活动,延展深化,达到育德育能的目的。如通过组织专业调研、企业认识实习等活动,分组完成活动策划、活动组织并形成文字材料。

五、思考及建议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协同合作,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联系,不可孤立。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更要促成学生精神上的成长与成人。课程思政归属于隐性教育方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更易感同身受,受到触动,也更容易认同其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身信念,并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实践。这样更为隐形的教育方式,可巧妙消除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抵触情绪,潜移默化地提高育人效果。

2.思政元素融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要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思考如何自然融入,有效融入,系统融入,否则成效不大。为此,要应针对学生特点,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所惑,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找准学生兴趣点和切入点,及时传道授业解惑。

3.思政元素应融入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仅仅依靠某些知识点的融入,很难真正使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于心。课程思政元素要全方位融入,即从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法乃至教师言传身教等方方面面进行设计和关联,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同向同行。

4.提高教師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因时而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首先要转变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其次,要引导教师拓宽学科视野,创新教学方法,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立德树人。

六、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书与育人不能孤立。高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又需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等情怀,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打破“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因此,各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遵循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课程思政”隐形教育力量进行深化和拓展,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同向同行,不断提高高校育人能力和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s78/A12/s8352/moe_1445/201501/t20150112_182961.html.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