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2019-11-15陈丹周蓉刘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0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陈丹 周蓉 刘鹏

摘要:依据“卓越计划”标准,针对工程实践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卓越计划”实施保障制度,建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实施适应工程实践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建立校企实践平台,构建满足应用型卓越工程师要求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30-02

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关键环节,其建设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了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我校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及其自动化成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后,学院依据“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途径,逐步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融合。

一、实践培养存在的问题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显然无法满足其培养要求,具体表现在:保障“卓越计划”有效实施的制度不健全;高水平、稳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欠缺;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严重脱节;惯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工程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薄弱;企业参与度不够,学生向企业工作转变的适应期过长,无法快速成为工程师。

二、适合“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

针对目前实践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实施保障制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构建了适合“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并完善“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制度。结合专业发展及企业特点,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相关制度,如教学管理细则、质量监控方案、学士学位推选办法、学生遴选及管理办法、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企业导师聘任实施办法、实习教学规程等制度。

2.校企共建高水平、稳定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按照“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需要,建立“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并对各层次的师资提出任职要求,如在学校任职的专职教师,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或研究所的工作经历,中级职称以上;企业教师分为三类:由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由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实践导师以及由企业资深工程师组成的校外导师。

3.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卓越工程师的毕业要求,构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①设计企业培养方式,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授课、项目指导三种企业培养方式,实现校企合作课程、专题讲座、各类实习课程、集中性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项目指导。②构建工程实践项目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自动化专业为例,构建以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设计)、二级项目、一级项目等工程实践项目递进的“3+1”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中,企业参与的实践课程教学与工程项目指导累计时间40.4周,包含工程认知、工程基础、工程实践三个环节,分别在《工程导论》、《金工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7门课程中执行,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程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团队合作、交流能力,掌握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問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开发以及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强化能力、夯实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1)“任务驱动的项目”实践教学,以《控制系统软件设计》课程为例,在课程实践教学中,以特定的、模拟的工程任务为背景设计一系列“任务驱动的项目”,并围绕项目开发,从系统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分解、总体框架构想、设计及调试等环节提出详细的软件设计任务及要求。(2)“教、学、做、考”合一的实践教学,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手段,推行在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中进行“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考”,即“教、学、做、考”合一的实践教学。如《控制系统软件设计》课程,就是在与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实验室”中实施的。(3)“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的组织架构,在项目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项目的各阶段工作,达到分工合作、共同提高的实战目的。

2.应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教学过程中,导师充分应用“表现性评价”策略,设计了“考勤记录表”、“自主学习记录表”、“基础项目中期检查表”、“综合项目答辩及检查表”、“设计报告评分标准及评价表”、“答辩标准及记录表”等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表,及时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3.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及校外实践基地,缩短学生与企业角色的转变。与企业共建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实验室”、“台达自动化实验中心”校内实践基地及宁波市北仑区人才交流中心、国营成都无线电专用设备厂(633厂)等五个初具规模的校外实践基地,凭借共建的校企平台,实现集中性实践环节、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

四、结语

实践证明,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特色核心课程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丁.全国高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调研报告,中国大学教学,2014,(04):81-96.

[2]赵艺兵.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动化(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5):47-49.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