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考勤智慧”等管理故事三则
2019-11-15
微软的考勤智慧
哲理的故事:
位于西雅图的微软公司研发中心,拥有40多名全球顶级的IT精英。这些精英每年为微软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公司也为他们提供十分优厚的福利待遇。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微软公司给予这些员工充分的自由。
在这里工作,兴致来了,你完全可以去打篮球,去健身房,去游泳池,喝咖啡,甚至会有专门的按摩师。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像在家里一样,惬意极了。如果是特殊人才,还有更多的优待。公司只有一条规定:按时上下班,哪怕是喝咖啡,你也要坐在公司里喝。可是,员工们自由散漫惯了,而且美国人喜欢过夜生活,所以上班老是迟到,部门经理为此伤透了脑筋。
为此,部门经理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奖惩制度。可是根本没人当回事。迟到了,客气的员工还会朝部门经理耸耸肩笑笑,不客气的员工干脆就若无其事。有一回,部门经理扣了一名叫莱特的软件工程师200美元考勤奖。莱特大发雷霆,直接就交了辞呈。事情闹大了,连比尔·盖茨本人都被惊动了。部门经理做得没错,然而莱特又是办公自动化方面公司引进的特殊人才,比尔·盖茨只好亲自调解。最后返还了莱特200美元,这事才算了结。
莱特是留住了,但是迟到现象却大有变本加厉之势。该怎么办呢?
有一天,比尔·盖茨在草坪上散步时,无意中看到了公司的停车场。50个车位上停了40多辆车。而旁边,某些小公司的员工,因为停车位的不足,一些车子一直停到了远处的马路上。看到这里,比尔·盖茨灵光一闪,一个绝妙的好主意产生了。
第二天,比尔·盖茨就让部门经理将公司的停车位卖掉了10个,只剩下40个停车位。上午10点,就有员工不满地向部门经理反映没有停车位,车往哪儿停?部门经理抱歉地说:停车位是租的,到期了,业主不愿续租,公司也没办法。
一个星期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研发中心的40多名员工再也没有迟到的了。因为一旦迟到就意味着要把车停到马路上。如果迟到得厉害了,就连附近的马路也没处停。有一回,一个拖沓的员工居然把车停在了1英里外的马路上。
从此,微软研发中心再也没有人迟到了。(朱国勇)
故事的哲理:
怎么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仅仅靠制度够吗?当组织可以打破原有资源的平衡,员工的好胜心自然能被激发起来。
福利增设的“无用”部门
哲理的故事:
上世纪初,亨利·福特率先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最低五美元日薪的工资标准,在美国社会树立了一个标杆。
随后,福特决定在公司增设一个特殊部门,社会学部。对于新设立的部门,公司内部几乎一边倒反对。人事部部长劳伦斯首先站出来质疑:“福特大力推行流水线作业,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一切不必要人员。社会学部的设立是多余的,是人、财、物的浪费。”福特解释道:“福特员工收入大幅提高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过上‘体面的生活,如何消费。如果公司不进行指导和干预,赌博、酗酒、吸毒,任何一项都将使他们血本无归。社会学部的职能就是引导消费观念,指导员工健康生活。所以说,社会学部的设立非但不多余,相反非常必要。”
在福特的坚持下,社会学部很快投入到员工生活情况的调查中,内容包括购买酒类饮品数量、家庭清洁度、孩子教育程度、节假日休闲等。对资料统计、分析后,社会学部会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向员工提出建议或采取措施,比如减少啤酒的饮用,业余时间参加进修,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等等。几年后,职工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员工将原本用来买酒和赌博的钱积攒下来购买了福特汽车,成为企业的忠实消费者。另一些员工进修后走上了技术或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侯美玲)
故事的哲理:
哪些是不必要的投入?不同价值观的企业,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你是选择投资当下,还是投资未来?你是要做长青企业,还是赚快钱就好?你的客户未必会告诉你的,你的价值良知会告诉你。
赫尔岑的“赞美”
哲理的故事:
1844年秋的一天,著名作家赫尔岑去莫斯科的一個公园里散步,后来他来到一张石椅上休息,石椅上有一个纸团,旁边则蹲着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赫尔岑拆开了纸团,上面是一篇名叫《童年》的文章,赫尔岑问小男孩说:“这是你写的吗?”
“不是我写的。”小男孩说。赫尔岑笑笑,他能看出来小男孩只是不好意思承认而已。那篇文章确实不算什么好文章,但赫尔岑觉得有必要给他一些鼓励,就说:“如果你遇见这个作者,就告诉他,大作家赫尔岑说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你真的是大作家赫尔岑?你说这真是一篇值得赞美的好作品?”小男孩惊喜地问。“当然,我说的是真的。”赫尔岑说完,站起来拍拍小男孩的肩膀就离开了。
纸团上的这篇《童年》确实是这个小男孩写的,他爱好写作,可一直都写不好,所以他总是很自卑。但从这一天开始,小男孩开始自信起来了,因为就连大作家赫尔岑都赞美过他!
此后的他加倍努力写作,并在几十年后凭借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而名声远扬,他就是著名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868年,托尔斯泰前往伦敦拜访已经移居到此的赫尔岑,托尔斯泰拿出当年的那个小纸团,对赫尔岑讲述当年的偶遇经历并感谢赫尔岑的赞美,但年迈的赫尔岑却根本回想不起这段经历,他看了看纸团上的文章后哈哈大笑着说:“这是你小时候写的文章?上帝,我因为它而赞美过你?虽然你现在是个了不起的大作家,但我依旧要说,你小时候写的这篇《童年》,它简直糟糕透了。”(李克红)
故事的哲理:
一位专业过硬的领导者成就过谁,自己往往不经意,但被成就的人一定一生难忘。明白这一点,领导者就会明白自己的责任,并为此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候做些什么,或不做什么。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