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
2019-11-15朱亮
朱亮
摘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语言亲切、幽默,并且“京味”十足,他对北京民间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既有欣赏也有否定。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大量的北京方言将生活在城市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真实的描写出来。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的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有关。
关键词:京味;老舍;方言
一、引言
“京味”是指北京风味儿,北京地方特色。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北京这座古城的“味道”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由此便被称为“京味”,有着自成一派的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有人认为“京味小说”指的是对北京人和北京事的描写过程中采用了北京方言。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定义并不准确,有失偏颇。“京味”是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将文化趣味注入到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中。“京味”很浓是老舍小说的特点,并且他还以特殊的幽默艺术、鲜明的创作個性、俗白简明的北京方言,描绘出北京的民俗风情,将北京人的生存状态生动刻画出来,使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充分展现出来,也揭示了北京的文化底蕴。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京味”风格的体现是吸收与提炼老北京文化,经他选择性扬弃后的个人创作。老舍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其“京味”风格所占的比重也有相应变化。
二、构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因素
(一)乡土味
指的是北京的地域特色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大杂院,白塔寺的庙会,天桥的杂耍,小酒铺闲聊等,这些都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浸透着。
(二)市井味
主要是指下层市民体现出的一种气质、品格。下层市民大多是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些小资产阶级,包括:小职员、小商贩、搬运工、车夫、匠人、等,也就是所谓旧社会的“引车卖浆之徒”。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谋生也比较艰难。他们既要保持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宽厚的素朴美德,同时还受传统规范的影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使他们身上体现鲜明的“小市民”习气,即:虚荣、自私、狭窄。在今天,我们所谓的“老北京”大多是这一阶层的。
(三)传统味
传统味还可以被称为“文化味”、“古味”,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北京这座古城有着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是历代王朝的故都,在这里留有很深的文化传统印记,在北京人的心灵中,从礼仪风俗,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是积淀于此,更将北京人所独有的精神气质体现出来,比如:讲规矩、重礼节、豁达、善自嘲、有幽默感等。由于北京人被严重落后的传统文化束缚了思想,所以才使他们保守、封闭、迂腐、接受新事物缓慢。
上述这三种味融合到一起,最终就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精神气质、心理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人群所表现出的京味也是不同的。
三、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对于北京民间文化,老舍先生有极为深刻的认识,既有欣赏也有批评。从他的大量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重点放在描写城市大杂院内生活着的下层市民的人情世态,并且使用了大量北京方言去描写。此外,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还批判、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这就使老舍先生以辨证态度去看待“京味”文化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一)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语言
在北京语言的运用和驾驭上,老舍先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点是公认的,这主要得力于其熟悉北京市民语言,他写的北京话既有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还将粗陋的杂质除掉,使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更为鲜明,也突出了“京味”,由此促使他的京味作品在形式及内容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老舍的小说人物语言的基础是北京方言,他习惯运用北京市民简洁、俗白的方言。老舍曾经说过:把平凡的语言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味,这才是他的语言追求。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语言,朴拙又厚实,第一次买车时,由于祥子太过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当车主希望加价,不断夸耀车好时,祥子依旧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这些语言中便将祥子的憨厚和淳朴表露出来。
诙谐、幽默是老舍小说语言的又一特点。他的幽默让人“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在对比老舍小说及钱钟书、鲁迅等名家作品的幽默艺术后,我们发现,与他们的幽默艺术相比,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是有所不同的。老舍小说幽默艺术在喜感因素与悲感因素相交织的情况下,构成的景观也很独特。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只是为了幽默而幽默,目的很明确,随后有了趋于成熟的幽默风格。《二马》这部作品是老舍形成幽默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他幽默风格的成熟则是以《离婚》为代表。老舍笔下的幽默形式是悲喜剧交融的,又渗透着抒情与讽刺,彰显了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老舍的幽默又是北京人的幽默,对生活的调节多是习惯性的采取插科打诨、诙谐幽默方式,敢拿自己开玩笑。北京人喜欢为自己找乐子来调剂心绪,即使在危难临头之际,仍旧乐此不疲。而老舍先生恰好善用北京人的这种幽默,才使浓浓的“京味”从自己的小说中流露出来。
(二)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民俗风情
从“京味”民俗风情角度来说,北京是民族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的五代帝都,老舍自幼就生活在这个满族正红旗聚居的地方。因此,他笔下的民俗风情都是时代特征浓厚,并且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非常突出。老舍的作品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再到《正红旗下》这部压卷之作,囊括了清末北京的各个阶层,还看到北京重礼的传统。遇到婚丧嫁娶、生日开张,那真是“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老舍以其自幼的丰富民间生活为基础,这样能对创作对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及把握。他所创作的《老张的哲学》、《二马》、《赵子日》主要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之后又创作了两部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离婚》、《牛天赐传》,再到《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这两部代表作,这几部作品都与北京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老舍也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一提到老舍小说,那股浓浓的“京味”就在心中油然而起。
(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文化底蕴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执着于对城与人关系描写的作家,他的小说包罗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用小说来构筑市民世界。老舍始终用其独特的视角对市民社会进行观察,比如,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用了不同的方法剖析现实社会各阶级,而老舍则是用文化对人的世界进行了分割,他关注那些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尤其是他们的命运。老舍认为,阶段的划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影响着人性和人伦关系。老舍在多部作品中都描写到老北京不仅礼多,而且还有场面上要脸面、讲义气等习惯风尚。随着习惯风尚的流传,有了更多形式,也有了不同含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舍先生并不是一味赞赏北京文化的精魂,而是对于北京所发生的一切用了宽厚仁爱的胸怀去看待。对那些小市民的庸俗他是比较痛恨的,但是他对下层市民所具备的豁达、善良品质是赞扬的。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既可卑、可怜,又可爱、可敬的,在他们身上将人性善恶的多种光彩闪烁出来,将人物灵魂的各个侧面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来。老舍为读者们呈现出一切美好的和不美好的,这其中的浓浓京味就由读者自己去体味。
参考文献:
[1]李志.老舍的京味小说[J].时代文学,2014(6).
[2]张伦.老舍小说的京味特色[J].牡丹,2017(3).
[3]冯燕庆.老舍作品的京味[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0.
[4]常红.对老舍的语言特色及“京味”研究[J].成才之路,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