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本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青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青年本位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发展缓慢,很难受到当代青年的青睐。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变得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口味,就必须从青年本位的视角出发,分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一)传统的课程模式难以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适应当前形势下每个高校制定的培养计划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实际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每个大学之间层次的差距;加上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存在的差异;以及当代青年在学校里的专业、爱好有所差别,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当代青年留下了一种枯燥无味的印象。此外,青年一代受就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这种观念导致理工科的青年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过眼云烟”,在结束考试以后便无人问津了;而对于学习文科类或师范类的青年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虽然比较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人对经典著作还比较陌生,甚至不了解作者和主要内容。

(二)科技的异化使青年本位受到挑战

首先,科技的发展给当代青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懒惰和侥幸的心理。大多数青年人认为,通过网络就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的时候通过网络搜索就能迅速获得答案,丢弃了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这种消极的意识导致青年本位的课堂模式无法落实,对知识的理解也常常停留在最肤浅的层次,在用到相关知识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其次,网络对青年人的诱惑,使课堂上出现了“低头族”的现象。部分青年经常沉迷于手机、游戏,因而无心学习,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最后,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应用虽然方便了教学,但是青年常常被华丽的幻灯片所吸引,对于知识的关注度就会大打折扣。

(三)青年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意识薄弱

高校的学生大多都已成年,都具有独立发展和创新的潜力。在我国“共性的教学模式”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以“合堂”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学校单一的教育模式,压制了青年对于个性发展需求,以及个体发展需求。青年学生只是作为执行教师指令的“机器”存在于课堂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盲目吸收教师的一切观点。第二,在青年学生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死背硬记、套公式而已,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第三,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明显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差异,导致青年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以青年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缺失

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当代青年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是好的心理工作者。当今社会,对青年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课程本位和教师本位把知识的传授放在了首位,往往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现如今,青年人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及就业压力,给青年人的心理造成了强大的压力。而高校的青年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思想和心智尚未成熟,承受能力弱,尚且不能做出理智的判断。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若不重视心理上的教育,就会导致青年人的心理扭曲。

二、青年本位下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现实路径

(一)做好授课教师的工作,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第一,高校领导者要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授课教师能力,同时也考察着高校培养方案的合理性。相关部门要合理排课,避免课程重复次数多使授课教师产生厌倦授课的心理障碍,影响授课的效果。此外,不断引导授课教师建立“善于建树、敢于质疑”的课堂模式。“批判精神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文本中的”。[2]因此,要鼓励青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继承马克思的这种学风,做到把理论的“建设和批判”相结合。

第二,授课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应该自觉的把知识与价值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增强理论的解说力上下功夫,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青年,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青年,把价值观寓于知识的体系中去。同时,注意引导官方的意识形态,有能力质疑批判各种错误的言论与思潮。

第三,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与培训,并积极引入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经验丰富的优质教师和高层次精英人才。坚持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另一方面,高校有关部门要做到:“对待教师要在政治上充分相信,依靠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改善教师的待遇。”[3]

(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形式,做到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第一,教育内容生动化。学校应该分析当代青年的特点,重视现实生活的资源开发与运用。比如纪念馆、博物馆、社会文化遗产等。利用好校外资源,掌握好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契合点,即:教师通过带领青年学生参观人文教育基地等方式将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

第二,教育内容实际化。教育不是简单的为了教育而教育。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育人目标应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4]除此之外,教育内容要切实围绕高校青年学生的实际诉求,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观点等知识,还要围绕人际能力、恋爱、择业就业等生活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第三,教育内容全面化。积极改变学校教育模式单一化,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真正考虑到当代青年群体的发展需要。毛泽东曾告诫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

(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树立以青年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运用“因材施教”的优秀的传统理念。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差异性,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思想觉悟高、人文意识强,高校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或者“渗透式”教学;而对于理工科类学生专业实践性较强、理论性偏低,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以生动的实例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第二,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学习与交流平台。目前,微信、微博和直播等网络平台的功能日渐增多,织起一张供青年学习和师生互动的“大网”成为可能。这个“大网”的最大优势就是灵活方便,青年学生可以不在枯燥的“上政治课”,他们通过教师推送的文章就可以学习最新的党中央的理论政策。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还通过微信、QQ、微博等现代化交流方式,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第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心理疏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应建设好心理诊疗室,聘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让学生定期拥有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总之,以青年本位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现状,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还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代青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塑造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品格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青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倚老卖老不可取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