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音乐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2019-11-15赵晓强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赵晓强 (吉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电影诞生之初,并没有配乐,甚至也没有声音,主要是依靠现场乐队的伴奏和配乐烘托气氛。1927年,电影《爵士歌王》上映,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管弦配乐,自此,拉开了电影音乐创作的帷幕。
此后,众多优秀的音乐人加入到电影音乐创作的行列中,电影音乐的价值日益显现。作曲家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将欧洲歌剧中的一些元素带到了美国,使电影配乐更加符合影片的戏剧需求。在此基础上,一些熟悉乐团搭配和指挥技巧的音乐家,如约翰·威康姆斯(John Willams)、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等人提炼出古典音乐中的配器法,应用到电影的配乐体系当中,使传统管弦音乐在电影行业中重新振兴。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商业价值的驱动,各种风格独特的电影作品纷纷出现,电子合成器等设备也被大量应用于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汉斯·季默(Hans Zimmer )等音乐人开始在影片中运用大量电子乐器以取代传统的管弦乐,数字音乐大放异彩。
当下,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国际化、民族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在电影中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艺术功能。
一、电影音乐功能分析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对电影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功能也伴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而逐渐被挖掘出来,其中,电影音乐最为显著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电影效果的呈现更加完整
与相对直观的电影画面不同,电影音乐对观众产生的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对于情感有着高度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因而能够有效地弥补过于具象的视觉效果的不足。正如挪威电影学者彼得·拉森所言,“好的电影音乐,往往是注意不到的” ,电影音乐可以“表画外之意,道言外之音”,在内敛含蓄的形式之下直击人们的心灵。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观众对于电影画面的接受,需要借助想象力的参与,在自己心目中获得一种完形,而音乐既能让电影画面与现实世界产生一定分离,又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正是将若干电影画面组合在一起,实现完形的理想载体。
(二)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
电影的形象需要通过视听两个方面呈现给观众,而优秀的电影音乐可以帮助观众更快地把握人物艺术形象的特点,对于人物造型、人物情绪和人物性格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电影音乐可以迅速塑造人物造型。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每当音乐《男儿当自强》响起的时候,观众就能迅速联想到黄飞鸿标志性的动作和英雄形象。其次,电影音乐能对人物情绪进行精确的描摹。通过音乐所具有的较强抽象能力,观众可以在瞬间引发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的更深层联想,使人物情绪表达更加饱满。最后,电影还能深入刻画人物性格。比如,在电影《教父》中,《教父华尔兹》的曲调,大提琴、圆号等乐器,无不在充分地传达出主人公维托·唐·科莱昂阴郁而深邃的性格特征。
(三)使电影场景的转换更加柔和流畅
对于以点状呈现的影视场景来说,电影音乐恰似是一种“溶剂”,当观众从一场戏切换到另一场戏的时候,单纯的画面转换会显得过于生硬,这时,音乐作为剧情发展的纽带,可以将两个原本不相干的画面相互融合,传递出场景切换的暗示,帮助观众以更柔和的方式实现场景的转换。例如:在汉斯·季默创作的电影《珍珠港》配乐中,当日军轰炸美军军舰时,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响起,而随着画面切换到女主角,音乐也随之转换为收音机中播放的美国本土音乐,女主角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剧情当中,场景的转换显得更加流畅。
(四)使电影的传播更加迅速
随着电影的商业性愈加强化,电影音乐,尤其是其中的主题曲、片尾曲和插曲等,由于形式短小,易于传播,备受电影发行制作方的关注。由于优秀的主题曲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影院观赏电影,在电影发行之前让主题曲“先行一步”,为电影造势,成为众多商业电影的选择。2014年12月5日,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上映,在此前一个月,由王菲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匆匆那年》发行,主题曲在微博MV相关话题“献给每个人的匆匆那年”吸引超过1亿网友参与讨论,并拿下电影微博热门话题榜第1名,成为《匆匆那年》电影以一部小成本制作影片斩获5.7亿票房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二、新时期国产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电影音乐起步较早,民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如《渔光曲》《四季歌》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十七年电影”(1949—1966)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色,《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电影音乐均为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遗憾的是,经历了十年“文革”动荡,中国电影音乐和整个电影行业一起,遭遇到巨大冲击,在有限的表达空间中,音乐以片面化和符号化为主要特征,和此前时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断裂。因此,对于当今国产电影音乐的风格和特质影响比较深刻的,主要是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40年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此,对这一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文革”刚刚结束,其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电影音乐制作仍处于相对粗糙的阶段,在与电影情节的融合上存在严重不足。一些电影音乐常常以中断情节、直抒胸臆的方式插入到电影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虽然有不少电影歌曲得以流传,但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电影音乐所应有的功能。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对于多元化价值的追求,电影音乐的抒情性大为增强,配乐手段和种类也有所增加,影片注重在内涵上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城南旧事》中的音乐,在这部影片中,音乐和电影主题故事,有着较好的配合度。由李叔同先生作词,约翰·庞德·奥特威谱曲的《送别》,贯穿在影片之中,渲染和推动了影片的故事发展,营造的诗意氛围至今仍备受称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出现了诸多精品,电影音乐也随之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国产电影音乐的作者充分地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技法,如多调性、无调性、十二音体系等。其中,赵季平为《红高粱》和《霸王别姬》的配乐堪称经典。尤其是在《霸王别姬》的电影音乐中,赵季平把京胡、月琴等民族乐器和西方的弦乐结合在一起,并融入了京剧和昆曲唱腔共同演绎,将一段富含人性思考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也正在这一期间,中国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侧重弘扬主旋律的电影、注重商业票房的电影以及着力于艺术家个人表达的电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这样的分化也影响到了电影音乐的走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国外电影的引进,观众的欣赏能力获得较大提高,电影音乐的多元化趋势更趋明显,谭盾在《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音乐斩获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标志着中国电影音乐制作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十年,随着知名作家涉足电影行业,流行小说改编电影日趋增多,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会无期》《小时代》等,知名歌手演唱主题曲、插曲甚至推广曲形成潮流。而电影的原声音乐OST(Original Sound Track)也通过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等在线音乐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电影音乐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三、国产电影音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画关系处理不够恰当
电影和音乐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表现力的优秀音乐作品,未必就等同于合格的电影音乐作品。
与纯音乐相比,电影音乐要受到画面、镜头、影片节奏等诸多因素制约,还要和电影的情绪基调、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相契合,说其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并不为过。但也恰恰是这些制约,促使电影音乐的创作者密切结合剧情发展,量身定制恰当的电影音乐。
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国产电影音乐在音画关系处理方面,并未充分考虑音乐与影片有效衔接,往往导致电影和音乐各行其道,不能形成和谐的整体。例如,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者一旦创作出一段朗朗上口,具有流行价值的歌曲和旋律,就会无节制地使用在影片的各个片段中,罔顾与影片反映的情境是否和谐一致。有的怀旧影片会引用一些过去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以“回忆杀”为名频繁出现,令人备感突兀。有些电影音乐以“中西合璧”为追求,却对具体表现场景的考虑不够周详。比如,在古代中国的场景中,却不合时宜地响起了极富西式色彩的交响乐,非但没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反而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二)配乐的重视程度不够合理
在电影音乐的不同形式中,主题曲和插曲具有广泛的传唱度,但对电影情节更具推动性的,却往往是包括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在内的配乐。在时下的诸多国产电影音乐创作过程中,由于票房营销等方面的压力,由于电影主创团队更加倚重电影中的歌曲在推广方面的优势,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撰写或修改歌曲方面,投入到邀请知名歌手演唱的环节中。在预算既定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以压缩本来用于完善优化配乐的资源为代价的。而电影项目中时常出现的超期、超支的现象大量存在,也使得电影配乐最终成为牺牲品。
(三)电影音乐的创作流程有待细化
电影音乐的制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电影作曲家外,配器师、乐手、音乐编辑、混录师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曲家与电影其他主创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同样不可或缺。
与业已形成了电影音乐创作、制作和发行的完整体系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影音乐制作往往还处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之下。电影音乐的作曲家本应从创作开始,就与导演和音乐编辑共同对电影音乐的创作进行统筹,却往往囿于影片的拍摄周期,而只能仓促磨合,快速创作。缺乏系统的整合策划往往导致电影音乐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忽略音乐美感、牵强附会、制作粗糙的电影音乐作品也由此诞生。
(四)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有待完善
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往往因其强烈的民族性,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电影音乐中民族性的传达,也是创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民族性的表达,不应脱离电影这一载体的特点以及受众对于电影的欣赏习惯而孤立存在。
在国产电影音乐的制作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在电影当中,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表达用力过猛,例如:在影片中,使用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乐器和演奏技法,力图高度还原当时的场景,然而,过于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象,有时会和现代的影视艺术之间,存在着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而另外一种倾向则恰恰相反,虽然选取的是与中国民族文化相关的音乐素材,但整体的乐器和编排,全部是以西洋音乐的方式来处理的,不经说明和提示,观众甚至很难注意到其民族性。这两种倾向,显然都不是电影音乐民族化表达的恰当方式。
四、对国产电影音乐发展的建议
(一)结合场景,运用多种音画配置方式
声音和画面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妥善处理好音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电影音乐更好地服务于电影艺术表达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电影音画,从配置方式上看,可以采用三种配置方式:音画同步、音画对位和音画平行。
早期的国产电影中,使用较多的是音画同步的方法,即音乐和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处在同一种运动节奏中。电影音乐所起到的是简单化、辅助化的作用。此后,音画平行的方法也被一些影片所采用,在这种方法中,电影的声音并非来源于画面,而是作曲家根据实际需要加入画面中,画面的内容和声音的内容相对独立。典型的例子是电影《霸王别姬》中多次出现的笛子主题变奏音乐,从情谊深厚到凄凉悲苦再到内心绝望,深刻地表达出段小楼和程蝶衣二人兄弟之情的变化。
相比于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更见功力的是音画对位的方法。在这种形式中,画面的内容和音乐的情绪是一种对比的关系,通过状态的反差,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就曾经多次采用了音画对位技巧。比如,在表现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时,使用的却是舒缓而优雅的音乐,通过强烈的反差给予观众更深刻触动。对于国产电影而言,除了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的手法外,也应考虑在适当的场景中增加音画对位的技巧,给观众带来更大的精神震撼。在《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中,已经有了类似的尝试,期待越来越多的电影音乐人能将这样的尝试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平衡好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如前所述,中国电影音乐在探寻民族性基因方面进行过很多尝试,但在如何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方面,却往往并不得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电影音乐的创作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的深层内核。除了调式曲式方面的五声调式体系和七声调式体系,乐器方面的古筝、笛子和二胡等,还应从更深层的角度,即受到儒家的礼乐文化熏陶以及道家、佛家美学影响的古代音乐思想挖掘智慧。在深入体会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基础上,电影音乐的创作者应着力寻找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如亲情、友谊、乡情、和平等,这样才有可能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具备影响力。
在融合民族性和世界性方面,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卧虎藏龙》的编曲中,进行了颇具探索性的实验。在影片中,既有笛子、二胡、马头琴和大鼓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器,也使用了大量篇幅的西洋配乐,对于人生的困惑和无奈这一全人类的共同话题,以一种东方的意味呈现出来。而马友友大提琴演奏所具有的浓厚的东方韵味,为影片增色不少,生于中国香港、长于美国的华人女歌手李玟的演唱,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影片所需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共通的气质。
(三)挖掘电子音乐等配乐形式的潜力
借助特殊的电子设备合成的电子合成音乐早在20世纪初已经开始萌芽,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到影视作品当中。从希区柯克的惊悚悬疑片、科幻电影的开山巨作《星球大战》直到气势恢宏的《泰坦尼克号》,其间都有大量电子合成音乐的运用。新时期以来,中国陆续出现了一些使用电子合成乐器的电影音乐作品,比如苏聪为张元导演的影片《绿茶》中所配的音乐,贾樟柯的一些影片中,都有大量的电子音乐素材,尤其是在2019年刚刚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音乐人阿鲲创作的电子音乐给听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毋庸讳言,中国的电子音乐由于起步晚、时间短等因素,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高水平电子音乐作品还不多,应适当改变过于内敛含蓄的风格,给予观众更强的震撼力。同时,要尽量摆脱对西方电子音乐亦步亦趋的模仿,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四)优化电影音乐机制,培育复合型人才
国产电影音乐要实现批量的精品创作,深度服务影片内容,应当充分借鉴好莱坞等机构的电影音乐制作流程 ,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在好莱坞影片的拍摄初期,制片人和导演一般会通过甄选样带和履历的方式确定作曲家,在电影的粗剪阶段,作曲家就进入正式的音乐创作流程。在乐器写作和录音的阶段,同样要形成明确而细致的流程和分工,作曲家、音乐编辑、管弦乐师等岗位各司其职,这样的细致流程对国产电影音乐制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突破当下电影音乐制作瓶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培养更多既谙熟电影行业属性,又精通音乐创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当下,美国的一些以音乐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如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都开设了专门影视配乐专业,而国内的几大电影学院,虽然也有录音艺术等相关专业,但专业设置相对宽泛,培养电影音乐人才的力度有限,市场契合度有待提升,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进一步明晰。而有志于在电影音乐领域的学子,应主动把握契机,广泛涉猎电影专业领域和音乐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着力将自己打造为兼通影视和音乐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