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ia Mukmel 泥沙里掺入家乡梦
2019-11-15编辑韩韵秋本刊资料
编辑/文:韩韵秋 图:本刊资料
使用生物塑料制作的“REVOLVE"系列热水瓶,材料是当代的,设计却是复古的。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物质哲学,打破并重构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这些惯性思维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Talia Mukmel
艺术家Talia Mukmel
蔚蓝海湾、黄金沙滩、跳蚤市场、夜店酒吧、包豪斯白城、露天咖啡馆、画廊和商铺……比起神圣肃穆的耶路撒冷,新兴城市特拉维夫那叫一个活色生香、魅力无边。越是爱玩爱疯的地方,仿佛越能生出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片生气蓬勃的土地上,各界艺术家和文艺青年们以自我的生命经历为蓝本,用爱与自由筑就了一个个“特拉维夫之梦”,成就了这座“废墟上的春天”,亦延续了其深入骨髓的文艺基因。
生于1985年的Talia Mukmel算得上是特拉维夫艺术家中的一名“新星”。她来自本地一个面料创意世家,从小浸染在各种传统亦或是现代的材料工艺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创造的无限热情。2012年从耶路撒冷贝萨莱尔艺术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毕业后,Mukmel便开始了探索材料身份、记忆与寓意的设计之旅,并像“工艺艺术家”那样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揉进所探究的材料之中。
沙子、混凝土、金属这些旧工业时代最普通不过的材料始终贯穿在Mukmel的作品之中,并在传统工艺的勾勒下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与象征。当被问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时,Mukmel毫不犹豫地提到去年九月在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发布的项目——“新粉刷(Neo-Stucco)”。
“我们可以迅速地从一件工艺品推断出它的文化、历史属性。就像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主要代表Alois Riegl所论证的那样,工艺是人类想像力的一种表现。但是,工业时代的到来却把装饰工艺归结成‘罪恶’(暗指Adolf Loos 1913年提出的‘装饰即罪恶’)。”Mukmel为了重申装饰工艺在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与意义,将伊斯兰建筑粉刷技艺引入自己的创意探索中,旨在批判现代主义理性思维对设计的限制。具体的做法是将波斯地毯中丰富的几何图案复刻成不同尺寸的金属网,然后再将它们一一摁压在已经揉捻均匀的水泥与树脂的混合物上。随着压力的增强,混凝土顺着金属网的几何形空隙“生长”出来,并形成特殊纹理,将材料的原始性与理性的秩序美并置。粉刷饰面原本用于清真寺建筑内外表皮,而“新粉刷”项目在混凝土与金属的调和下,其呈现出的当代性具有跨文化及时空的视觉感官体验。
材料研究与3D形状探索所用的工具
金属网利用光蚀技术制作
正是由于面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沙子的颗粒才能够牢固地结合。
设计在Mukmel看来是提问题的媒介,也是观察、研究事物的一种方式。“新粉刷”的最终呈现承载着她对这种融合工艺的坚持和发展观念。这些年来,Mukmel一直进行着精细的网状介质与粗旷泥土配搭设计的实验,她尝试过不同编织肌理的麻绳、各种陶泥和金属蚀刻技术。在项目“陶俑#2.2(Terra Cotta#2.2)”中,Mukmel突发奇想地将生面粉掺入泥沙,像揉面团那样擀压着混合物,最后将粘稠的“沙土面团”铺入金属网制成的罐子之中,并从内部向外挤压,直至膨胀的面团穿过网均匀地凸起,形成独一无二的三维图案。“陶俑#2.2”金属网的设计以原始图案和几何形状为启发,由激光雕刻而成。它是每件作品的支撑构架,即便相同的金属网图案,挤压力度和陶土成分的不同也会促成每一件单品的唯一性。
无论材料还是技术工艺,Mukmel都展现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朴素和似曾相识的熟悉,但经过创作工序的解构与重构,作品更是渗透出融贯古今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质感。特拉维夫的海滩、沙粒和迪岑哥夫街区(Dizengoff)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她记忆和灵感。“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海边,在那里,我能获得启发、也可能获得设计的基本材料——沙子。我也非常喜欢我的工作室周围的社区,那里充满历史感和多元文化,并且始终在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中保持住它的特性。”城市的多元包容,街区的自由活泼,都让人们能一次次地逃离乏味的常规,Mukmel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想不产生好奇心都难。
近期她一边在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进修艺术,一边又在城市南部新开了一间工作室,这里曾经是工业荒地,今天却填满了像Mukmel这样的创意实践者。期待这位创意新锐继续立足“过去与当下”,聚焦设计与创作于一体,在新的作品中反映更多特拉维夫的时代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