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阿娟 娟然如拭的记录者

2019-11-15编辑钱雪娇迟阿娟提供

优雅 2019年11期
关键词:阿娟摄影

编辑/文:钱雪娇 图:迟阿娟提供

女人像酒,而被时光光顾过的女人更像陈年佳酿,越品越发觉得有味,举杯时不仅能让你忘情,更使你难以割舍。迟阿娟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一见面就能让你感受到她身上那股淡然而沉稳的气质,会让你不自觉地感慨,时间不是魅力的摧毁者,而是魅力的催化者,如同她的名字般“娟”然如拭。当然,她还是一位有温度、有想法的的摄影人,她游走于世界各地,用影像感动永恒,自始至终都在做一个温暖的记录者。

时代的定格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相机还是个稀罕物,但迟阿娟家里却例外。在她的记忆中,从小父亲会用相机给家里人拍很多照片,“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影像便产生了特别的兴趣。”1993年,迟阿娟进入报社工作,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也正好赶上了纸媒的黄金时代,可以说她既是那个时代的记录者,也是见证者。

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报纸的依赖,就像现在大家对于手机的依赖一样,大街上人人手拿一张报纸的景象毫不夸张,因此对报社而言,一旦有新闻发生,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走进新闻现场。当然,这对分配到跑文化新闻类的迟阿娟也不例外。那时,你能在成都各个大型活动现场、各类发布会以及文化界名人采访中看见她的身影,从金庸、余光中这样的文学巨匠,到成都本土的何多苓、阿来、马识途等艺术大家,各大艺术门类的名人,都会被迟阿娟用镜头捕获。除此之外,迟阿娟还记录了发生在成都的许多“第一次”:第一家肯德基开业、第一次报道李伯清、金沙遗址首次挖掘现场、熊猫节、美国俄罗斯宇航员来蓉交流、超女选拔赛、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这些都在迟阿娟的镜头里定格成了永恒。

风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在迟阿娟看来,摄影创作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而这个发现并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对摄影师综合能力的一个体现。“影像作品应该是有故事的,除了新闻事件现场真实的记录,更多的作品是带着自己的主观去意识表达客观的瞬间,在世界纷繁斑斓的缤纷色彩中,当把绚烂色彩抽离后,是自己思想和心境的一种表达,如果这些作品能和观者有些共鸣的东西 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好比迟阿娟在摄影前会去和每一位采访者打交道,实实在在动脑筋去想怎样才能把照片拍好,而不是只担心拍实了或者拍虚了的问题。当向迟阿娟请教如何把一张照片拍好的技巧时,迟阿娟表示摄影师本身的积淀特别重要,正如她相信,“你是怎样的人,就会遇见怎样的人,看见怎样的世界”。她从不刻意寻找一个场景,也从不特别追求一个瞬间,像她的生活信条一般,只要是自己认为感动的事情,就值得被记录。

如果绘画是创作,那么摄影就是记录。而在记录这件事上,迟阿娟对记录“人”最为着迷,“因为自然风光它就在那里,今天拍不好,明天、后天你还有机会补拍,但每张人物照都带着当时的故事、当时的心情,在快门按下的那一刻便成了永恒,永远不会出现第二张一模一样的照片”。在采访过程中,迟阿娟也表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还是人微言轻的小人物,她都会以平视的角度去表现每个人的人物特点,尊重每一个拍摄对象,这样拍出来的作品才能表达出最真实的东西。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的历史事件;去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去看不同寻常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以及丛林中和月球上的阴影;去看人类的杰作——绘画、建筑和发明;去看千里之外的世界;去看隐藏在高墙和房间内的事物,以及难以接近的危险事情;去看那些被男人所爱的女人们还有孩子;去看并且享受愉悦;去看并被感动;去看并被教育……最后,去看年轻时‘看不到’的世界,看曾经被我们轻易分辨的善恶,以及从来没有真正面对的世界。”

——引自美国《LIFE杂志》

还原照片本色

做一件事情,除了努力以外,天分也必不可少,迟阿娟认为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各占一半,“其实,影像是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对它感兴趣非常重要,正因为感兴趣,你才会去坚持”。以布列松为代表的马格南图片社摄影师的作品深深影响着迟阿娟,使她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能感染且触动到观者,“摄影是个心到、眼到、手到的过程。”迟阿娟娓娓讲述她理解中的“决定性瞬间”,她说自己之所以喜欢布列松的作品,是因为他“尊重”真实。“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而这正是迟阿娟想要通过镜头传达给大众的想法。因此,迟阿娟总是善于观察自己的拍摄对象,尽量避免摄影本身干扰到主题的“原生态”呈现。在她看来,“对拍摄对象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

迟阿娟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她把摄影作为一个记录的媒介,而不只是作为累积创作素材的工具。她不仅注重光影和构图的瞬间抓取,也更加在意瞬间画面的故事情节和构成。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大部分作品都是抓拍,并且不做后期处理,有些甚至连剪裁也没有过。被问及为什么不做后期处理时,迟阿娟笑言,其实是自己对PS还不够熟练。当然,这只是迟阿娟一句谦虚的玩笑话,真正的原因还是她觉得照片一定要还原真实场景,并且需要有自己独立发现的想法和能力,特别是新闻类的照片,来不得半点虚假或夸张。对于她来说,通过镜头看到和框取的场景就是她希望表现和讲述的,这既是她对于摄影这个光影艺术的瞬间把握,也是个人经历和世界观的瞬间定格。

用镜头捕捉世界

诗人北岛说过:“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摄影记者的身份,相较于普通人,迟阿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把成都推向世界。比如她作为友好使者将自己的熊猫作品赠送给法国尼斯副市长、走进奥地利商务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市政厅、以色列外交部、印尼巴厘岛乌布王宫等。当然,她也把世界的精彩告诉给了成都。她曾经走进加拿大和美国西部的旷野、融入在尼斯和威尼斯的盛大狂欢节中,用镜头记录印度人的友善,穿越阿拉伯沙漠,看古埃及曾经的古文明,走进叙利亚难民中转站,感受布达佩斯民众对难民的关爱,穿行在泰国素可泰和圣城耶路撒冷,在肯尼亚感受过动物大迁徙的震撼……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地球的迟阿娟,难道从来没担心过自身安全问题吗?“不是没有过,有些国家因为某种原因变得很不安全,家人和朋友都会劝我别去,但我觉得即使在一个安全的国度每天也会有危险发生。如果自己畏首畏尾,那么我一辈子都走不出去。”迟阿娟说道。

游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人的友善让迟阿娟印象深刻。“在印度,不论身在何地,印度人见到外国人,都会友善地和你打招呼,会问你来自哪里,还会问你叫什么名字,如果你问路,他会讲到你明白为止,甚至会免费带你去所要去的地方。我在科钦,晚上看完卡拉卡利演出出来在街上迷了路,遇到白天开出租车的一个小伙子,他知道我迷路后,让我们搭乘他的车把我们送到了酒店且分文不取。这个在科钦的夜晚,令身处异国他乡的我着实感动。”迟阿娟在博客里回忆道。除此之外,迟阿娟更是4次来到布达佩斯火车站的难民中转站,记录下叙利亚难民的现状。通过她的作品可以让你感受到,她传递的不仅是美景,更多的是与这个世界的对话。

亦是自己的记录者

04 2014年7月18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站台上抽烟的女士。

会摄影的迟阿娟,其实也擅于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这得益于以前在报社工作的经历。现在的她,还开通了个人公众号,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再次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分类,与大家更加详细地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迟阿娟的相机就像一个资料库,这些年来成都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可以在她那里找到。“我自己已经统计拍摄的照片数量,家里用来存储的移动硬盘就有一大堆,并且现在每天还在不断更新,我每天都在整理。太多了,太多了,没法数。”迟阿娟摇着头笑着说道。

生活中的迟阿娟更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场面上的热闹,但值得记录的热闹场面她本人又非常喜欢。迟阿娟用一句话评价自己的品味和生活状态,那就是做一个简单的人。而她的朋友却是这样评价她——人笨不会挣钱的阿娟,是美的。因为笨,她常用不断行走的方式,体会旅程、积累影像。这种傻傻的行走,是辽阔的、包容的,是迟阿娟隐藏心底的智慧。

与迟阿娟的这次采访,地点定在悠方的M5空间进行,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亲近感,让我几乎忘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一次见面。我能深切感受到她那岁月静好般安然的生活态度,就如同她的作品,更多传达给大家的是一份心灵的交集。

阿娟以女性的敏锐、摄影师的观察、媒体人的触角,拍摄了大量的作品。她的作品尽管行走遥远,景色壮阔,但是,始终以人带景,把人在环境当中的各种情绪融入周边景物当中,让观众在景中也能体味情感,再让情感延伸到景物环境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观众在阿娟的抽离当中,在陌生的族群和异域中,并没有真正的抽离冷漠,而是通过阿娟带有温度的照片,感受到了抽离当中的共鸣和人类情感。

——成都文联副主席、成都评论家协会主席 李若锋

迟阿娟的作品与作品之外,镜头与拍摄对象、拍摄对象与整个环境,都充满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意味。故事来源于对生命的感悟和阅历,阅历越深你就越平静,这是一个内心平和丰盈的女性对自己的寻找。

——旅美摄影评论家、迟阿娟《心镜》展览策展人 陈建中

猜你喜欢

阿娟摄影
夜半敲门声
那个长得不漂亮的女生叫阿娟
娘的变化
健身鞋
春天
瓜子的观音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