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廉政题材电影类型化叙事嬗变考索

2019-11-15孙建业

电影评介 2019年16期
关键词:廉政公署反贪香港电影

孙建业

近年来,香港电影《反贪风暴》系列在内地激烈的档期竞争中以一种不温不火的态势悄然崛起,从2014年《反贪风暴1》的不到1亿票房,到2019年《反贪风暴4》以7.9亿的票房佳绩击败好莱坞大片《雷霆沙赞》问鼎清明节档的票房冠军,不仅证明港产类型片在内地市场仍占有一席之地,也令沉寂多年的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再次回归大众视野。本文试图结合历史与当下,简要梳理香港廉政题材电影的类型发展和叙事演变,以期对香港电影的“本土坚守”及“北上融合”有所启示。

一、类型缘起:廉政公署与香港廉政题材电影

“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该词最早出现于《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所谓“廉政题材”电影,泛指一切讲述“反腐倡廉”故事的影片,故有时也被称作“反腐题材”。在学者龚金平看来,廉政题材影片“对于观众有天然吸引力”,官场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贪污分子对“权钱色”的疯狂攫取,“除了呼应观众多重观影心理和特定的政治形势以及时代风气之外,还因为其情节结构方式天然符合电影编剧的规律,在人物的蜕变中呈现令人警醒的‘人物弧光’,在人物与内心、与他人的冲突中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物心理的多个侧面,从而使影片既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体现独特的艺术价值,又可以在结局的正义战胜邪恶、正直战胜卑劣、法制战胜私欲等方面使观众获得道德情感的净化与慰藉”。[1]

若是论及香港廉政题材电影,除了上述一般廉政题材影片的基本创作特征外,还不得不提及香港著名的反贪腐机构——廉政公署。

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原称“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英文简称ICAC,即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的缩写。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何亮亮在其《零容忍:香港廉政公署40年肃贪记录》一书中描写道:“随着财富的迅速增加和积累,尤其是纪律部队(包括警察、海关、出入境管理、惩教、消防等部门)内部缺乏约束和惩治机制,官员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市民为了生计及快速取得应有的服务,只好被迫用‘走后门’的方式。当时‘茶钱’‘黑钱’‘派鬼’等各种代替贿赂的名堂不断出炉,市民不仅熟知门路,甚至将贿款当成生活中必备的一部分开支。”[2]1973年,震惊香港的“葛柏案”爆发,被控贪污的香港总警司葛柏在警方眼皮底下潜逃回英国,引起了积怨已久的香港市民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认为事态非常严重,便委派高级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成立调查委员,彻查葛柏逃脱原因及检讨当时的反贪污工作。1973年10月,港英政府采纳了委员会的建议,于1974年2月成立了独立于警务处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廉政公署,并成功将葛柏引渡回香港,最终定罪。而廉政公署也通过此案一举成名,不仅恢复了香港市民对香港司法制度的信心,也令香港成功实现由乱到治的历时性转变,成为公认的世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

廉政公署直接对香港最高行政长官负责,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机构独立),廉署成员不受公务员叙用委员会管辖(人事独立),经费上不受其他政府部门节制(财政独立),并且拥有独立的调查权(包括搜查、扣押、拘捕、审讯等),必要时亦可以使用武力(办案独立)。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得廉政公署从体制上切断了与容易对其形成掣肘的有关部门的联系,具备了在反贪腐过程中“一查到底”的可能性。而对贪腐“零容忍”的态度,也令廉政公署自诞生伊始就充满了戏剧和传奇色彩,廉政公署调查员则以充满神秘色彩的身份、刚正不阿的形象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受到香港市民的尊重与欢迎,并成为诸多影视作品书写和传播的对象。而本文中谈到的香港廉政题材电影,亦可表述为以廉政公署成员为主人公或主要角色的香港影片。

如今,廉政公署的广告词“香港胜在有你同ICAC”成为香港妇孺皆知的经典标语,而香港廉政题材电影也因为廉政公署这一特殊机构而独具“港味”气质,并呈现出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题材影片更为鲜明和多元的叙事风貌。

二、类型发展:从“廉政元素”到“廉署电影”

早在1975年,香港便拍摄出了第一部以“葛柏案”为背景的廉政题材电视剧《静默的革命》,此后以廉政公署侦破贪腐案为叙事主线的电视剧便层出不穷,如从1982年到1989年的《廉政先锋》系列,1994到2009年的《廉政行动》系列,以及《廉政英雄之火枪柔情》(1995)和《廉政追缉令》(1997)等剧,均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相较于电视剧发展的如火如荼,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却似乎显得有些悄无声息。尽管香港著名导演、监制吴思远亦于1975拍摄出了第一部廉政题材电影《廉政风暴》,但影片并没有以廉政公署成员作为叙事的主视角,而是以贪污者为主人公,并套用了黑帮片中的“枭雄”模式讲述了香港警察韩德(金标饰演)如何依靠贪污腐败走向权力巅峰并最终被廉政公署绳之以法的故事。这一“枭雄”叙事也直接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诸如《跛豪》(1991)、《四大探长》(1991)、《五亿探长雷洛传2之父子情仇》(1991)、《蓝江传之反飞风云组》(1992)等一系列涉及廉政公署的影片。廉政公署及其成员在这类影片中要么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要么仅仅作为故事背景而存在,并未有机地融入故事进程。这也使得所谓的“廉政”仅仅是香港警匪/黑帮类型片的“题材”或“元素”之一,香港廉政题材电影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类型特质。

1993年,曾经在廉政公署任职多年、并执导过电视剧《廉政先锋》第一、二部以及电影《四大探长》的香港导演林德禄拍摄出了影片《廉政第一击》,讲述了以王一冲(狄龙饰演)为首的第一批廉署调查员艰难抗贪污集团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该片套用了好莱坞经典警匪片《铁面无私》的故事架构,并没有跳脱警匪片的常规叙事套路,与同期其他题材的香港警匪片相比也没有太多新意,但该片却是第一部以廉政公署为叙事主体的电影,且成功塑造了王一冲这一铁面无私、智勇双全的“廉政英雄”形象。不过颇为遗憾的是,打响“第一击”之后,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反而再次陷入多年的沉寂。

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及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的签订,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借助“北上”之风逐渐开始复苏。2008年,香港导演王晶拍摄的影片《金钱帝国》(2009)虽然更像是《五亿探长雷洛传》和《廉政第一击》的杂糅拼凑,并且仍以贪污者为主人公,但片中廉署调查员的形象塑造却较之先前的影片更加丰满和立体,“廉政公署”也首次亮相于内地影院。而随后的《窃听风云》系列、《寒战》系列以及《追龙》等香港警匪/黑帮片均涉及了诸多廉政公署的戏份,“廉政元素”的叙事比重也越来越大。

2014年,恰逢廉政公署成立40周年,阔别银幕多年且年过六旬的导演林德禄再次执起导筒,拍摄了具有献礼性质的电影《反贪风暴1》,该片也成为新世纪以来首部以廉政公署调查员为主人公的香港电影。影片在内地公映后,虽然票房成绩略显平平,却集中了经典香港类型片情节紧凑、节奏明快等叙事优点,令人耳目一新,并再次成功塑造了以廉署执行处首席调查主任陆志廉(古天乐饰演)为首的当代“廉政英雄”群像。2016年,林德禄导演又拍摄了续集《反贪风暴2》,仍然讲述了以陆志廉为首的廉署反贪故事。该片在内地的票房成绩为2.09亿,是第一部的两倍有余。2018年,《反贪风暴3》上映,又取得了4.4亿的票房成绩。2019年,《反贪风暴4》的票房几乎再次翻倍,不仅让内地观众逐渐接受并认可了香港本土的反贪腐故事,也让陆志廉成为香港电影中第一位系列化的廉署探员形象。此外,2019年春节档还上映了一部由香港导演麦兆辉执导的廉政题材电影《廉政风云》。尽管由于档期选择等客观因素,该片的票房远未达到预期,但影片却更为真实和立体地展现了廉政公署调查员在现实生活中“不开一枪”的办案过程,也进一步拓展了廉政题材电影的叙事空间

这一系列影片的推出,也使得香港廉政题材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香港警匪片的类型附属,而是通过尝试对其他经典类型元素的吸收和嫁接,例如《廉政风云》运用了悬疑推理片的叙事手法,《反贪风暴4》则是采用了监狱片的样式,以寻求自身的类型定位,从而令所谓的“廉署电影”具备了从“题材”走向“类型”的可能。

三、叙事演变:从根植本土到接驳内地

从叙事层面看,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大致经历了“从迷恋历史到正视当下”“从警匪叙事到反贪叙事”“从本土类型到内地元素”的“三重”话语演变。

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涉及廉政公署的香港电影都将故事背景设置于1960-1970年左右的“乱世”时期,也就是廉政公署成立前后的这段时间。这并不仅仅源自香港人对廉政公署这一创新机构的自豪感,更是源自所谓“后过渡时期”(1990-1997)的香港电影界因“九七焦虑”而导致的“怀旧氛围”——“由于九七大限的逼近,使香港电影面临本土历史的终结,遂努力试图重构那塑造自我形象及香港身份的历史记忆。”[3]香港回归后,随着对内地的认同感逐步加深,虽然《金钱帝国》《追龙》等廉政题材影片仍然以“乱世”为背景,但影片整体的叙事视角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迷恋过去浪漫迷醉的“英治时期”,而是正视香港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影片《金钱帝国》的开头旁白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1997年,香港政权移交,回归中国。现在的特区政府,无论是官员还是警察,清正廉洁、享誉世界。但是在回归前,曾经有过一段黑暗时期,形成一个贪污帝国。”

叙事视角的转换必然导致叙事重心的偏移。由于廉政公署最初就是针对警察贪污而设立,甚至还引发过香港警方的集体罢工抗议,所以廉政公署与香港警察是一组“天然”的对抗性人物关系,双方的积怨和矛盾也从现实生活延伸至影视作品中。自《廉政风暴》开始,无论廉署探员在影片中是否担任主要角色,无论香港警察形象是正面还是负面,“警廉冲突”均是必不可少的主线或支线情节,甚至在2012年的影片《寒战》中,警务处副处长李文彬(梁家辉饰演)还仍然会质问一位年轻的廉署调查员:“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廉政公署,还是可以没有警察呢?”而《反贪风暴1》亦是讲述了廉署调查主任陆志廉与贪污受贿的商业罪案调查科警司黄文彬(林家栋饰演)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当然,“警廉冲突”毕竟属于“历史遗留”现象,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警廉”之间虽互有摩擦,但更多还是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以及相互合作。如果总是在影片中设置警廉对抗,从创作角度看也显得有些陈词滥调。香港电影人似乎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从《反贪风暴2》开始,叙事的重心开始从“警廉冲突”转向“警廉合作”,讲述了陆志廉与重案组高级督察刘保强(张智霖饰演)联手破获香港赛马会操盘手贪污案的故事。《反贪风暴3》中仍然延续了“陆刘”组合的配置,并且将廉署办案的最大阻碍由警方置换成了廉署内部的纪律调查组。《反贪风暴4》中,陆志廉更是与被其亲手送入监狱的前警司黄文彬展开狱中合作。尽管这些影片可能只是个案,但似乎也暗示出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开始逐渐跳脱出“警匪叙事”的框架,寻求更加契合自身类型特点的“反贪叙事”的发展趋势。

2013年以来,中国内地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反腐败举措。2017年,一部名为《人民的名义》的廉政题材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香港电影人也似乎敏锐地捕捉到内地观众对“廉政题材”的观影需求,于是在《反贪风暴3》中将“警廉合作”拓展到“廉检合作”,让廉政公署同内地检查机关合作办案,并且影片中最大的反派也被设计为内地高官。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的内地高官张鹏仍由《人民的名义》中赵公子的扮演者冯雷饰演,而内地检察官洪亮也由《人民的名义》中的警察局长赵东来的扮演者丁海峰饰演。《反贪风暴4》亦延续了“廉检合作”的办案模式。而无论是《反贪风暴1》中廉署执行处副处长余洪盛(张兆辉饰演)的台词“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还是《廉政风云》中廉署调查员陈敬慈(刘青云饰演)的金句“打大老虎”,都是对内地反腐的“遥相呼应”。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看似取巧或迎合的商业化叙事策略,反倒“无意”间拓宽了香港廉政题材电影的类型视野,令其不再局限于香港本土的反贪故事,而是开始借助自身的类型经验接驳内地的反腐斗争,不仅提升了港片自身的创作格局,还让内地观众既体验了港产类型片的“港味”叙事魅力,又对影片的故事产生基于内地语境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结语

香港回归至今已20余年,可对香港电影自身“香港性”的讨论和探索却始终未曾停止。香港电影研究者康宁对此曾有过生动描述,“对于香港电影而言,CEPA的签署无疑使其进入了一个充满困惑的新时期。港式风格如何坚守,‘北上’影人如何融合,两个看似平行实则交错的问题编织成一个巨大的迷局,成为笼罩在两地电影发展的叙事外壳”。[4]虽然诸多“北上”的香港电影人为此作出了所谓的“内地化”调整,可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内地影片,香港电影仍然在“港片不港”或“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中左右徘徊。

尽管香港廉政题材电影最终是否能够建构出一套成熟的类型体系还有待时间检验,但香港廉政题材电影在“本土坚守”与“北上融合”之间的调整和平衡策略却值得香港电影人思考和借鉴。如果将香港类型片元素移植到内地电影中看作是“迷局”之出口的话,那么将内地的现实或话题性元素有机融入到香港类型片中或许才是真正的“破局”之法,亦或许能为香港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廉政公署反贪香港电影
“反贪”系列电影最终章 《反贪风暴5》岁末上映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反贪尖兵彭志军
乱象
香港廉政公署:反贪倡廉四十年(下)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本期导读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