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语境下话剧电影的改编策略研究
2019-11-15胥甜甜简圣宇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胥甜甜 简圣宇(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近年来,话剧电影逐渐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类型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所谓话剧电影,指的是根据所购买的创作趋于成熟或已取得商业成功的话剧作品版权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话剧电影在中国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龙须沟》《布谷鸟又叫了》《茶馆》《雷雨》等,但计划经济时代的话剧电影始终缺少商业运作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力。伴随新世纪经济的腾飞和大众娱乐的兴起,借助商业资本在消费语境下重构而生的新型话剧电影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中国电影市场正式进入公众消费时代之后,话剧电影作为一种可以瞄准目标人群的电影类型愈加被商业资本所关注。比如开心麻花的话剧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三部作品就收获累积超过37亿元的票房。但问题亦随之而来,盲目追随话剧电影改编热潮,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忽视话剧电影的改编策略,导致口碑差、票房低的话剧电影屡屡出现。因此,必须正视话剧和电影艺术的本质联系和差异,通过梳理话剧电影流变史的方式,对其中成功的案例进行剖析反思,以便为日后创造更大佳绩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中国早期话剧电影回顾
话剧和电影都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样式,两者之间有着将近百年的深厚的历史渊源。电影在起步阶段就是拄着戏剧的拐杖前进的,从戏剧那里借鉴场面调度、表演乃至灯光、布景等,也学习戏剧艺术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技巧。[1]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涌现出众多反映历史革命或表现人民幸福生活的话剧电影。例如《钢铁战士》《龙须沟》《万水千山》等,展现的都是当时社会形态对审美形态的深刻影响。[2]
随着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话剧电影发展迅速,形式更加多样化,有正面表现工人运动题材的《风暴》,有关注男女婚姻观念的故事片《布谷鸟又叫了》,甚至还有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欺上瞒下官僚主义的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文革”期间,话剧电影遭到重创。新时期以来,话剧电影重又恢复活力,《于无声处》《丹心谱》《暗恋桃花源》等影片均带给观众以新的感官审美体验。除此之外,还出现不少致敬经典的成功的话剧电影,如根据老舍、曹禺等大家名著进行改编的话剧电影《茶馆》《日出》《雷雨》等。
20世纪末,电影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蓬勃发展,反观话剧却陷入创作瓶颈期,话剧电影亦裹足不前。直到进入21世纪,以物质和享乐为本质的消费主义开始在中国流行。随着经济繁荣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愈加强烈,文化商品会在潜意识中从消费对象转化为需求对象。[3]此时,话剧电影开始焕发活力并受到热捧。
二、消费语境下话剧改编电影的热潮
在21世纪前后, 经济全球化与消费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中国自然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量新奇、具有娱乐性的事物,以及诞生自西方社会的消费观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国正式进入消费社会。[4]在整个消费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市场开始适当考虑观众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主动适应消费语境,在保持艺术品格的同时,开始更多注重电影的票房利润。
纵观近10多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几乎不再存在绝对或统一的标准,多种类型化电影繁荣发展,尤其是根据小剧场商业话剧改编而成的话剧电影受到大众热捧。2015年开心麻花在国庆档推出《夏洛特烦恼》,累积票房14.41亿元,豆瓣7.5的评分,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巨大成功,由此拉开了话剧电影的序幕。2017年,《羞羞的铁拳》再次延续票房神话,斩获22.13亿元票房。另外,低成本、无明星、无宣传的话剧电影《驴得水》和《无名之辈》凭借豆瓣8分以上的好口碑成功逆袭,分别创造了1.72亿元和7.94亿元的票房奇迹。除此之外,还有稍微小众但口碑良好的话剧电影《提着心吊着胆》《你好,疯子》《29+1》等。
当然,话剧电影不总是能受到观众追捧,也不总能取得票房成功。比如高票房、低口碑的《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高口碑、低票房的《恋爱排班表》和《十二公民》,低口碑、低票房的《华丽上班族》《李茶的姑妈》等。面对消费语境下话剧改编电影的热潮,在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基础上,应充分正视话剧和电影艺术的本质联系和差异,尤其应重视研究话剧电影的改编策略。
三、消费语境下话剧电影的改编策略解析
电影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艺术,按照常规它在时间的把握上与道具的筹备上及光、电、声的综合搭配上,都应当比话剧更具操作上的灵活性和方便性。[5]但消费语境下的话剧改编电影绝不是单纯地从舞台媒介转换成银幕媒介,而应该是敢于打破和解构原有话剧舞台上的时空转换、视听效果和叙事情节,运用灵活的电影语言对其进行重组和重构,使其电影化、银幕化。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家钟惦棐老先生所说:“电影吸取诸艺术之长,而诸艺术一旦进入电影,便不能再是它原来的面貌,而开始它深刻的质变过程。”[6]
(一)话剧改编电影灵活的时空转换和拓展
欧文·潘诺夫斯基指出,电影与戏剧最本质的不同是时空的范围特性方面的差别。电影允许“空间的能动性”和“时间的空间化”,而戏剧则趋于时空应用上的“连续”。[7]话剧受到封闭的剧场和固定舞台的限制,时空场景比较集中,只能通过黑幕转场和旁白来实现时空的转换,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时空的扩展。而电影因蒙太奇技巧和镜头语言的多样性,在时空转换和拓展上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自由度。
在话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改编过程中,利用蒙太奇将多种镜头、不同景别剪辑排列,使得影片的时空不断地在当下真实和过去幻境中自由切换。如剧情的开端夏洛从现实秋雅婚礼回到梦境高中课堂时,电影突破话剧中黑幕转场切换时空的单一方式,运用蒙太奇将中景(夏洛推开酒店厕所门)、近景(用手挡住刺眼光线)、特写(夏洛瞳孔中高中课堂场景)、近景(被眼前场景吓呆的夏洛)和全景(夏洛看到的高中课堂场景)等多种镜头进行剪辑排列,巧妙而又不露痕迹地实现了时空的转换。
另外,话剧电影《夏洛特烦恼》注意打破话剧舞台集中而单一的时空场景,根据时间的跨度和剧情的发展设置了多种不同的时空场景。如现实生活中的婚礼现场、警察局和家里,回到梦境高中时代的高中教室、操场、班主任办公室和广播站,随着夏洛的成名发达还加入了豪车、游艇、别墅和泳池等场景,这些多维度、复杂化的时空场景拉开了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拓展,使剧情的发展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话剧改编电影丰富的光影和音乐效果
话剧和电影都属视听艺术,光影和音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话剧由于固定舞台与剧场设备的限制,光影和音乐效果的表现无法做到丰富多样。而消费语境下的观影者为了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走进影院,他们希望得到更多感官上的愉悦,而话剧电影可以在光影和音乐效果等方面取得超越话剧的较佳效果,达到了“视听策略”上的全新阐释。[8]
光线除了最基本的照明功能,还具有划分时空状态、渲染气氛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人物心理等作用。话剧电影《羞羞的铁拳》利用自然光结合人造光,依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心态、性格的转变塑造出了丰富的光影效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场景,亦增强了观影者的代入感。如马小和艾迪生为打赢吴良而上山学艺的桥段中,大多场景以自然光线营造出的暖黄色调为主,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营造出一种轻松幽默的喜剧氛围;而影片高潮艾迪生和吴良的终极对决桥段中,整个场景设置在夜晚的室内,以人造光线营造出黑色加蓝色的冷色调,给人以紧张和不安,渲染出一种激烈对抗的比赛临场感。
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能衬托剧情的发展起伏、弥补单调的画面、揭示人物内心的情绪和创造空间环境的氛围。话剧电影《无名之辈》在改编过程中,除了主题曲《无名之辈》,影片中的音乐效果更具系统性和多样化。如胡广生和李海根帮助残疾的马嘉祺去往天台自杀,在帮她拍了几张看似“正常站立”的照片后,万籁俱寂,此时陈粒的《光》响起,剧情由之前的搞笑变为温情,具有极强的催泪效果;电影末尾的《等一等》,任素汐唱得缓慢而深情,留给观影者以充裕的时间来回味剧情和人物。
(三)话剧改编电影合理显在的叙事情节
话剧由于受到叙事时间的限制和舞台空间的制约,其叙事情节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的线性脉络,具有强烈的情节概括性和冲突集中性。但在话剧电影的改编过程中,要“重视对事物内在矛盾的挖掘和揭示,重视细节的运用和对日常生活图景的自然展示”。[9]可通过蒙太奇剪辑和增减叙事情节的方式,把舞台难以表现的潜在情节转变为显在情节,把舞台集中概括的夸张情节转变为合理情节,使得影片的叙事情节更加饱满而符合逻辑。
话剧有潜在情节和显在情节之分。话剧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电影语言使话剧中必要但又无法在舞台上呈现的潜在情节转变为显在情节。如话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梦境中的夏洛找到他和马冬梅曾经的40平方米小屋,因吃“茴香打卤面”而陷入回忆中。电影巧妙地在述说回忆时加入“嗑瓜子仁儿”“暖气水迸得到处都是”“你吓得躲到我怀里哭”等电影画面,而这些小细节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审美意象,既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合理化发展,又增强了影片的喜剧性效果。[10]
话剧由于舞台时空的连续性,部分叙事情节的转折和人物性格的转换会比较夸张和突然,在话剧电影中会显得突兀不合理,可适当增加叙事情节使其逻辑性更严谨。如话剧《驴得水》中张一曼因挨了一巴掌而精神崩溃,但在话剧电影中增加了剪头发情节,配合蒙太奇的剪辑,把幻想中的浪漫花海场景和现实中的刀起发落场景同时呈现,最终张一曼照镜子因难以接受丑陋的自己而崩溃疯掉。如此改编,不仅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观影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赋予浪漫爱美的张一曼女性形象以更多的悲情色彩。
四、结 语
回顾话剧电影将近百年的改编进程,无论是新中国早期出于政治教化或致敬经典的话剧电影,还是消费语境下艺术性和商业性兼具的话剧电影,话剧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种类型,显然是能够实现大成就的。尤其是近十几年,话剧改编电影在消费语境的驱动下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观影人数的增加、审美水平的提高给话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但与此同时,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和票房收入而忽略改编策略,亦使得话剧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在消费语境下把握好话剧电影的平衡感就至关重要。在话剧改编电影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到话剧和电影艺术的本质联系和差异,重点研究改编策略,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两者碰撞出更多火花的过程中,借助电影的视听优势来实现话剧内涵展现的最优化,进而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更多既符合艺术规律,又受到市场欢迎的优秀话剧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