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国产青春爱情片

2019-11-15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河南郑州451100

电影文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学青春

高 钤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00)

电影艺术具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这也就使得其必须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以获得商业上的回报。而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媒体的发展,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联系更是日益密切。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电影,而是主动地对电影的传播内容进行挑选。这也正是类型电影形成的原因之一。电影要想为生存与发展争取空间,自然要走上类型化的道路,满足特定观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迎合观众的期待。这与接受美学之中的“读者中心论”理念是一致的。青春爱情电影也不例外。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爱情电影屡屡获得成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低投入高回报的类型电影,其中的优秀之作甚至能引发轰动,这不得不说是与电影在创作中充分考虑到了接受美学原则紧密相关的。

一、具有适切性的接受美学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指出: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作品,都与四要素有关,即作品、艺术家、世界与接受者。所有的文学理论,实际上都建立在这四要素之上,人们对四要素及其关系认识的变化,决定了不同时代文论的侧重点。如十九世纪文学批评所用的实证主义,重视的就是艺术家与世界、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的批评方式崛起,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开始将研究的重点置于作品之上。而到了六七十年代,文论研究的重点又一次转移,随着1967年文艺学家姚斯发表了《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70年伊瑟尔又发表了《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后,接受美学正式诞生,接受者被置于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上。接受美学认为,留在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实际上是读者选择后的结果,因此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接受乃至认可,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没有读者的作品难以被称为“作品”。然而此前,接受者总是被认为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美学反其道而行之,拔高接受者的地位,认为接受是文本成为作品的最终环节,接受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介入文本,成就文本,对文本具有再创造和“具体化”之功。接受美学的出现,意味着文学批评,从坚持客观性、绝对性与唯一性,到开始承认主观性、相对性与多元性。

而在电影艺术中,主创对观众喜好的重视,紧紧围绕观众审美习惯进行创作的倾向更为明显,观众对作品的消费与反馈更为及时和直观。在票房成绩上,否认观众在接受中的主体地位的电影,往往只能是一种孤芳自赏或先锋性的艺术实验,而无法争取到观众的消费意愿;在口碑上,无论是不是商业片,电影往往都不强求唯一的、“正统”的读解,观众都能对影片提出各自宝贵的见解,但先观影者的评析,会有先入为主的引导作用,会开辟一条见解路径,直接影响电影的后续票房及最终的内涵定位。对于普遍商业片、受资本趋利性影响的青春爱情电影来说,观众的兴趣、观众为电影“买单”的意愿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于青春爱情片,接受美学的批评方法是具有适切性的。

二、期待视野与心绪转换

接受美学认为,接受者在接受作品之前,就已经因为自己的特定经验而拥有了某种先在理解,这也就是期待视野(expecting horizon)。在对电影的接受中,电影内容的预告或剧情暗示,能够唤醒观众的特定经验,为观众对电影产生期待创造条件,随后,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会因为自己的期待视野而进入到某种情感态度之中,这种情感态度将和电影发生或强化、或舍弃、或修正的关系。如果电影与其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过大,观众便会对影片产生失望之情。在青春爱情电影中,电影对观众期待视野的预测与满足,其实就是麦奎尔所说的对观众心绪转换需要的满足。麦奎尔曾经提出过电视媒介的四大功能,即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以及环境监测,麦奎尔认为,电视能够帮助现代人逃离生活的种种压力与负担,让人们获取消遣和娱乐,释放情绪,而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与同属大众文化产品的电影重合的。

首先,在大众于社会生活中陷入“无物之阵”,精神世界萎缩,感到疲惫、困惑和不适时,青春爱情电影往往或提供美好纯真的人际情感,或展现符合时代精神的励志故事,给予观众积极向上的精神营养。例如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中,生性顽皮、不爱读书的柯景腾为了能得到乖巧用功的女孩沈佳宜的青睐,开始好好补习功课,用自己的努力慢慢打开了沈佳宜的心门,自己也有了“我希望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的理想。尽管最终两人没能缔结良缘,柯景腾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在沈佳宜的婚礼上,但是这段纯真的情感是两人共同的美好回忆,柯景腾从不后悔对沈佳宜的追求,认为“我也很喜欢当年那个喜欢你的我”。又如在《翻滚吧!阿信》(2011)中,阿信自幼喜欢体操,但是因为小儿麻痹症遗留下的长短腿加上父亲早逝,家庭贫困而不得不放弃练习体操,甚至误入歧途。在人生的低潮期,阿信认识了传呼台的女孩,对方曾是游泳健将,但在意外致残失去双腿后也结束了游泳生涯。最终,阿信决定重拾梦想,再踏上体操的赛场。与之类似的还有如女主人公左耳失聪的《左耳》(2015)等。这些电影中的主人公所承受的压力、逆境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主人公能够振作自强,让青春焕发光芒,这种励志性的叙事对观众有着良性引导,满足了观众需要榜样、需要感召的需求。

其次,在青少年观众慢慢脱离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既带有自信、张扬,勇于接受挑战的个性,又受着迷茫、恐慌情绪的困扰,处于某种社会的“边缘”状态,青春爱情电影提供了让观众进行情绪释放的出口。在青春爱情电影中,不乏主人公追求独立,抵触社会规范或家庭教育束缚的情节,如《七月与安生》(2016)中,七月和安生分别代表了两种年轻人,拥有温暖家庭的林七月服从长辈的训导和人生规划,而安生则早早踏入社会面对生存的残酷,拥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和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若干年后,两人却交换了人生,七月一心想成为勇敢的出逃者,而27岁的七月死后,安生变成了责任的承担者,抚养了七月的孩子。在《何以笙箫默》(2015)中,何以琛与赵默笙相爱,赵默笙身为市长的父亲决定送二人出国,而自尊心极强的何以琛却一口拒绝并向赵默笙提出分手,以至于赵默笙一人出国并在国外结了婚。《万物生长》(2015)、《从你的全世界路过》(2016)等都是如此。年轻人还无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体系、与他人的矛盾,从而产生种种焦虑和误会,尝到了原本可以避免的酸甜苦辣等,这也都是观众乐于看到的。同时,电影也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了青少年在成长之后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生活的理念。

另外,青春爱情电影的故事尽管是围绕几个主人公的,但是营造出的却是一个真实多面的、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当代社会环境,观众能够在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投影,在电影中寻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如《我的少女时代》(2015)中展现的,就是昔日台湾社会的一角:林真心在少女时代和校霸徐太宇组成了“失恋阵线联盟”,两个人却渐生情愫。两人一起去溜冰场溜冰,林真心一心喜欢明星刘德华,徐太宇就想方设法地为林真心弄来刘德华的磁带和展板,还有其时风靡的周星驰电影,男女生用抽钥匙的方式配对骑车,学校训导主任对学生制服的检查等,都是台湾旧日青少年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生长于台湾或了解台湾的观众而言,这些元素是亲切有趣的,让整个故事更为生动。同样,大陆以引发“全民回忆”为卖点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也有诸多标示了时代地域的元素,如“习惯了贫贱”的陈孝正穿的平价背心衬衫,堆满了各种洗漱用具的公共水房,人头攒动、挂满红色条幅的人才招聘市场等。与之类似的还有如讲述“北漂”青年生活的《后来的我们》(2018)等。银幕成为拉康所说的镜像。正如让·鲍德里亚所说的:“观众也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这种投射的成功形成,就是观众审美期待成功地得到了顺应。

三、召唤结构与自我表达

所谓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具有意义上的未定或空白之处,读者/观众在接受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的经验,用反思、想象等思维活动,参与这些未定或空白的填写,和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的创造,一部作品的最终意义也由此得出。尽管由于无法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像读书一样可以掩卷暂停,思索作者未明确写出的内容,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往往会进行更为圆满、清晰的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人不会留下一些空白,对观众发出“交流邀请”。反之,电影如果能留给观众一定的空间让观众填充信息,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更新与传播能力的辅助之下,那么其魅力将有增无减。

例如《北京爱情故事》(2014)串联起了一系列年龄、阶层、文化背景等迥异的人物,引发了人们对于各种爱情观的热议。张蕾的丈夫吴峥出轨,张蕾在悲愤屈辱之下约自己的老板刘辉在酒店见面,但又不辞而别。次日刘辉就要去希腊爱琴海和妻子佳玲玩“偷情游戏”,就在“真心话大冒险”游戏中,刘辉承认了自己曾有过婚外情,但电影并没有交代对象是不是张蕾。张蕾和刘辉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刘辉为何要说出出轨的实话,就成为电影留给观众的空白,吸引同样有过情欲和道德挣扎,或陷入过生活危机的观众进行阐释。又如在悲剧《你好,之华》(2018)中,之南、之华、尹川等角色全是高度个性化的,电影并非在剧情上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通过这些角色的认同、追求和命运加强和观众的互动。之南和之华都和尹川擦肩而过,之华有了虽然一地鸡毛却算得上稳定的人生,而之南却因为遭遇家暴而最终抑郁自杀,让尹川自责不已,曾经因为私心藏匿尹川给之南情书的之华也感到痛苦。尽管最终两人的心结逐渐解开,但电影依然召唤观众去设想,如果尹川和之南最终结合,人物的命运又将走向何处。与之类似的还有《同桌的你》(2014)、《前任3:再见前任》(2017)等,在此不赘。这些电影或是催动观众探寻人物的背景,结合自己的心理需求,对角色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关系进行分析,最终解读出更多的情节,甚至在各种意见表达平台上进行论战;或是引发观众对剧情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得到一种对自己来说更理想的文本,这些都能使电影的热潮持续下去。

青春爱情一直是国产电影中的重要题材,而在新世纪以来,这一类型片更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而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青春爱情电影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不断为观众展现熟悉和热衷看到的事物,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贴近生活、贴近世俗、迎合了观众期待视野与自我表达欲望的电影异军突起,在国产电影市场中取得了可观的营销成绩。尽管就目前来看,国产青春爱情片还未能达到普遍平衡商业与艺术美学的境地,但其对接受美学理论的运用,无疑是这一类型片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探索的正确姿态。

猜你喜欢

美学青春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青春睡不着
生活美学馆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纯白美学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