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谜踪》的屏幕叙事与后喻文化
2019-11-15王万尧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王万尧 (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按照现在流行的“高概念”电影模式来看,2018年上映的《网络谜踪》是一部并不起眼的普通作品。它是一部小成本电影,电影基本上在室内完成,编导是年轻的印度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演员数量也不多,主要演员只有三位,并以美籍韩国裔演员为主。电影也不是现在流行的科幻、战争等大片题材,只是韩裔父亲大卫寻找失踪女儿玛戈特的非主流故事。缘何如此普通之作,反而引起美国、中国等世界性观众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契合了现今的时代精神,用新颖的屏幕形式将传统的故事情节包装起来,编织了一出精彩的电子媒介时代的网络叙事,从而与年轻群体的网络文化相遇合,在电影与观众之间引发了同频共振。
一、形式新颖的屏幕叙事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以媒介变迁为视角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口头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阶段。而在电子传播阶段中,随着电脑的诞生,尤其是互联网的发明,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社会,“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来建构,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1]这就催生了所谓的“电子媒介人”:“即指生活于媒介化社会,拥有各种电子媒介,具备随时发布和接受电子信息便利,成为媒介化社会电子网络节点和信息传播主体的人。”[2]63
由于电子媒介人的日益增多,他们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由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转向了电子媒介的网络传播,于是以网络为驱动力的各类屏幕,例如手机、电脑、iPad等,成为电子媒介人交流信息的呈现载体。正是在这样的网络社会背景之下,才诞生了《网络谜踪》这部风格独特的电影作品。正如观者将之归纳为“桌面电影”,它的电影内容全部以各类媒介的屏幕进行呈现,以屏幕来建构叙事是该部电影最为引人注目的形式特征,也是其最值得肯定的电影语言本体上的探索意义。
电影片长96分钟,涉及的屏幕种类有:电脑、手机、监控等,它们组成了电影中所铺展的多重空间,其中又以电脑屏幕为叙事的主要方式。之所以选择电脑屏幕为叙事的主角,因为相对于屏幕狭小的手机、不易操作的监控画面来说,电脑既是我们日常处理文件、上网冲浪的主要载体,同时它的屏幕也便于展示观众需要获知的信息。所以,在《网络谜踪》中,除了个别地方以手机和监控的屏幕进行叙事,剩余的绝大部分都是男主角大卫的电脑屏幕代替了电影银幕。电影以电脑的黑屏开机展开,然后点击开始—控制面板—用户等程序,一步步建构叙事,最后以点击关机黑屏结束全片,使得电影放映宛如一次完整的上网过程。而影片的发生进展基本以男主角大卫的视角展开,所以能够选择用大卫的家中电脑进行屏幕叙事。而除了家中空间,影片零星涉及了野外湖边和监狱空间,就选择了手机和监控的屏幕进行叙事。
除了手机屏幕过于狭小难以操作之外,影片在电脑和监控的屏幕叙事上进行了先锋性的探索,不仅尝试运用电脑和监控的屏幕进行传递信息,并且尝试电影语言上的探索。例如大卫在运用电脑查找女儿失踪时,常常打开多个窗口,这些窗口看似杂乱无章互相叠加在一起,实则精心排列显出重要的信息线索,或是文字,或是图片。此外为了达到一般电影中的特写效果,电脑屏幕上的字会加粗、滚动。为了增加电脑屏幕的信息量和戏剧性,影片经常运用声画分离和声画对位的手段。例如在大卫发现女儿失踪时,一方面是他在报案时的声音,另一方面他同时点击加州的失踪人口的调查状况。于是,音频中是警察安慰他会迅速查找失踪女儿的声音,而屏幕上则显示加州的失踪人口案件正在调查中占54.59%,已结案只有45.41%,情况并不乐观。这里表面上是声画分离,各自叙事,但是实质上是声画对位,说明寻找的艰难。这样的手法在后面多次出现,增强了电影的趣味和悬念。在女儿失踪的五天里,每一天的时间间隔是巧妙地运用电脑的黑屏或者屏保来划分,这既表示了大卫离开电脑,又取得了类似淡入淡出电影技法的效果。在监控的运用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电影中的监控画面由四个画框组成,在开始时会表现四个画框,模拟电影中的客观视点,但是随着电影剧情的进展,某个画框会适时地出现,起到一种主观视点的作用。例如负责查案的警察在渎职被审时,监控的画面就是俯拍,营造出紧张压迫的气氛。
完全以各类媒介的屏幕展开叙事是《网络谜踪》的创新之处,令人眼前一亮,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新颖独特的屏幕叙事形式本身也限制了《网络谜踪》的艺术成就。美国著名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认为,电影之美来自表现的风格。他认为这样一个风格的概念能够将电影界定为一种艺术,将其最有价值的成就标注出来,在艺术家之间做出区分,并且能够追溯连贯性与变迁的历史式样。[3]由此可见,《网络谜踪》确实具有独特的“电影之美”,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烈的自身“表现的风格”,但是它却缺乏“能够追溯连贯性与变迁的历史样式”。就是说,如果将《网络谜踪》放进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它与之前上百年的各类影像风格是断裂的,没有历史的传承的。而据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观点,电影艺术的本质就是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4]电影由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之后,经由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发扬光大,再得到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的“景深镜头”等探索,电影的影像本体表现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的电影在“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方面轻车熟路,可以轻易地驾驭繁杂时空的情节叙事和画面塑造。但是以此观之,《网络谜踪》并不能称得上是“电影艺术”,因为它在“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方面基本毫无建树。这部电影以父亲的视角展开,以他的电脑屏幕建构叙事,电影空间基本局限在他的室内,这样就注定了本片的“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乏善可陈。而整部影片的屏幕显示和头像特写,对于影院观影效果来说并不好,反而更合适在电脑上观看。当然对于这种“桌面电影”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如何将屏幕叙事的独特风格与丰富的电影影像传统接续起来,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叙事传统中的后喻文化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自20世纪10年代晚期以来,好莱坞电影就已经形成了这个世界基本的视觉化故事讲述的传统。”并且尽管电影工业发展经历了巨变,“但是对于基础性的预设前提来说,这些传统依然切实有效”。而在这些传统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故事总是让人神魂颠倒的”。[5]
以此观之,虽然影片《网络谜踪》在形式上采用了网络时代的屏幕叙事,但是在故事情节上,依然没有脱离好莱坞已经建立的叙事传统,在情节编织和题材选择上讲述的仍然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美籍亚裔的大卫·金在加州硅谷事业蒸蒸日上,三口之家和睦相爱。但是好景不长,妻子患癌去世,只有他和女儿玛戈特一起生活。随着女儿日渐长大,尤其进入高中以后,父女关系产生隔阂。在一次晚上小组学习之后,女儿无故失踪。大卫除了报警之外,并在网络上进入女儿的各类私人空间,寻找失踪的蛛丝马迹。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之后,大卫终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发现了女儿失踪的真相,并将坠入峡谷的女儿救获,而经历磨难的父女关系最终也得到了修复。从故事简介可知,这是好莱坞擅长讲述的家庭题材,丧偶的父亲扮演了拯救女儿的超级英雄角色,在最后一分钟营救了处于绝境中的女儿,全片透露出浓浓的家庭温情。
由于这部电影采用了屏幕叙事,同时以父亲的视角展开,电影空间基本局限在父亲的房内,所以为了增强影片因缺失“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而减低的趣味性,电影采用了精巧的悬疑手法展开叙事,以此达到依赖故事本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目的。影片长度为96分钟,分为七个部分,组成了故事的序幕(第一部分)、主体(第二至六部分)和尾声(第七部分),宛如古典戏剧的三幕剧结构。第一部分(1~6分钟)是交代人物家庭背景。第二至六部分迅速进入主题,围绕女儿玛戈特的失踪展开,故事时间上划分为五天,每天对应一个部分,每天夜晚作为屏幕叙事的自然转场,剧情则是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在第五天(78~93分钟)中,几经周折的父亲终于在网络上发现了真正的凶手,并解救了峡谷底部奄奄一息的玛戈特。这符合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中的突转和发现,完美地解决了之前一直累积的悬念,释放了观众的心理压力。第七部分(94~96分钟)是影片的尾声,以玛戈特的视角展开,她和父亲重归于好,与影片开端对应起来。通过上述的剧情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一部符合好莱坞叙事传统的结构精巧悬念丛生的家庭故事。不过正如影片的影像形式与电子媒介人的网络体验息息相关,这部影片的主题内涵如果仔细挖掘,却也正彰显了网络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影片全程采用的屏幕叙事相得益彰。
正如电影英文片名“Searching”所显示,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主题,而这样的寻找主题在电影中又被设置为三层意义,即外在意义、内在意义和象征性意义,[6]它们被有机地融为一体。电影的外在意义,或称为表面的意义,就是故事的基本叙事情节,是指一筹莫展的父亲运用种种网络手段寻找女儿,并最终解救了女儿。而电影的内在意义是指超越了外在意义的深层含义,就本片的叙事而言,表面上是父亲寻找解救身体失踪的女儿,其实深层寓意是指父亲在寻找沟通女儿同样隔阂的心灵世界,所以在影片最后当女儿被解救之后,电影转而用女儿的视角展开叙事,并用父女的合影作为电脑桌面的屏保,预示了父女精神上的重新和好。如果说本片的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是围绕着影片自身展开的,那么影片的象征性意义则超越了本片的个体范围,上升到了一种普世意义,预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文化寓意。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的特征是向同事、同学等同类人群学习;而后喻文化是指老一代向下一代学习。米德指出:当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孕育了一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后喻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递方式,即由年轻一代将他们对不断变动中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涌现出的新知识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2]86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兴起,老少之间的生活方式、生活体验发生了极大的代际差异乃至代际决裂,这种情况是全球性的。这在本片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父亲为了寻找女儿,不得不尝试进入女儿的网络个体世界,费尽心力地获得了女儿各类社交工具的密码,又化身为女儿的身份和网友交谈,这样才渐渐明了女儿的情感世界与思维方式。所以,本片看起来是父亲扮演了超级英雄的角色,凭借一己之力解救了女儿,并和女儿之间消除了心灵隔阂。其实,真正超级英雄的角色却是由女儿畅游其中的网络来承担的。如果没有网络,不仅父亲找不到女儿,也打破不了和女儿之间的心灵壁垒。这正是先知性地指出了网络时代已经迎来了后喻文化的时代特征。而影片象征性意义上的后喻文化展示正是与影片所采用的屏幕叙事形式互为表里的,都是年轻的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也和现今主要是年轻人在使用网络作为主要的社交工具、生活方式相一致的。